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黎斌。

黎虎

<p>1963年毛主席接见全军政工会议代表。东线,西线代表坐首排。</p> <h3>父亲在中印边境西线</h3><h3> 何黎明</h3><h3> </h3><h3>当中印边境再次成为世界焦点的时候,母亲破天荒第一次要求我写篇文章,回忆1962年在中印战争西线的父亲何家产。</h3><h3>1962年7月,在陆军第54军任副军长的父亲,被军委一个命令调回新疆,任新疆军区康西瓦前线指挥部(正军级)司令员兼政委,南疆军区司令员。在当时中印边境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刻,特地调父亲任西线总指挥,当然是有理由的:一是父亲能征善战、吃苦耐劳;二是他曾经在南疆工作多年,特别是1950年和1952年亲自指挥修建第一、二条新藏公路,对昆仑山和西段边境地形气候十分熟悉。应该说,他是指挥西线作战最合适的人选。</h3><h3>回顾1962年中印战争,就不得不提到那条该死的麦克马洪线,那是在1914年由印英代表麦克马洪和西藏噶厦政府代表夏扎·班觉多吉所划,从不为中国历届政府所承认。正因为这条划线的争议,我们已经与印度摩擦了一个世纪。</h3><h3>中印边境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长约650公里,从中缅边境西头至中不边境东头这一段;中段约450公里;西线则是从6795高地至喀喇昆仑山口的600公里地段。</h3><h3>接受重大命令的父亲,很快去了乌鲁木齐。母亲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几经辗转才到达。1962年,三年饥荒刚过,国民经济尚未复苏,交通落后,我记得一大段铁路被洪水冲垮了,旅客们全部下车,提着行李走了一大段才又上了车。还好那年头大家都穷,没多少行李。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h3><h3>中印边境西段的自然环境最恶劣,从中国内地入藏,现在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四条线。其中新藏公里最难走,需要翻越昆仑山,但地理位置距后藏阿里地区最近。中印边境西段的大部就在喀喇昆仑山上,平均海拔五千多米,平均含氧量只有山下的44%,气候条件复杂多变。风大的打脸,冰雹雨雪可能接踵而来。</h3><h3>这时候,印军已经在西线我方实际控制线以北建立了43个据点,我军也针锋相对,抢占优势地形,建立了35个哨所。</h3><h3>1962年7月到达新疆的父亲很快就乘飞机来到南疆首府喀什,紧接着就去了叶城及其周边的几个县,这里是前线的后勤保障部队。父亲注意每一个细节。上山后,首先到达康西瓦前线指挥部。在这里,他进行政策政治教育,汇总侦察数据,制定作战方案,组织部队训练。随后,父亲便率领一个由自己,副政委黎斌和代参谋长安志明为首的轻便前指直达前沿哨所。父亲那一年46岁,身患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在五六千米的高海拔地区,父亲忍受着头痛、胸闷、气喘、恶心、失眠等病痛折磨,每日紧张地工作着。</h3><h3>在印度方面,他们从1962年初,在拉达克首府列城原有114旅的基础上,又调来121旅,在楚舒勒前沿增加到了5个营。</h3><h3>我军为便于指挥,把600公里的西线防区分成四段,分别为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和阿里,并将印方位于控制线以北的据点编号。</h3><h3>在紧张的备战中,10月初,父亲奉命下山前往乌鲁木齐开会,正在此时,收到总参命令,限时到达战位。父亲紧急赶回喀喇昆仑山,山陡弯多,道路颠簸。他忍受着高山反应的极大痛苦,连续乘车三天三夜,到达天文点前指坑道时,瞬间就失去了知觉。在一个位于海拔5200多米的帐篷里,父亲昏迷了三天,死神又一次放过了他,但他一生都无惧死神。刚一苏醒,他立即要求上5500高地观察,这个高地前,就是我军计划首战攻击的红山头印军据点。</h3><h3>10月20日8时,天刚破晓,我方阵地大炮齐射,天文点与河尾滩两防区同时发动攻击。父亲将攻打红山头部队分为二路:一路主攻,包打红山头,而后扩大战果,再拔内侧几个据点;一路打援,狙击印军后方支援,并拔除红山头外侧南北两个印军据点。</h3><h3>担任主攻的部队在陡峭的地形上遇到了数道堑壕与密布碉堡的印军阻击,战士们奋勇突击,二梯队也加入战斗。当打上二层台时,争斗更加激烈,我军攻下一个又一个印军碉堡。由于气温太低,部分手榴弹和燃烧弹哑火,也增加进攻的难度。</h3><h3>此战,我军打得干净利索,80分钟解决战斗,红山头这个中心据点全部攻占。父亲即率前指移至冰蓬山前,并立即向机动部队首长下达了向印8号、11号、9号据点进攻的命令。</h3><h3>何家产在冰蓬山前下达命令</h3><h3> </h3><h3>与此同时,加勒河谷战区在前指李双盛副司令员和作战处长刘耀忠指挥下,同样采取与父亲共同制定“夜进晓袭”的战术打了几个漂亮的仗。10月21日拂晓开始的空喀山口的战斗,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拔掉了印军西里扎普据点。随后又投入到绝拉沟和班公湖的战斗。10月24日,也就是战斗打响后第5天,天文点、河尾滩、空喀山口三个防区的印军入侵据点,已经全部被我军扫清。</h3><h3>从10月20日至29日历时10天,中印边境西线部队拔除了印军侵入我领土的37个据点,收复大部分国土,我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h3><h3>在中印边境西段,印军侵入我国领土建立的据点有43个,在第一阶段战斗中,我们扫掉37个。剩余6个均在印军西线大本营楚舒勒前沿我方班公洛地区,属阿里防区。</h3><h3>第二阶段战斗于11月16日由丁盛率54军130师及炮团等在东线瓦弄地区首先打响,中线由西藏军区(大区级)张国华率部在达旺地区和西线阿里地区则于18日开始。父亲按照预定的时间,于16日晚率部队前往热琼山。准备攻打位于山脊的印军8、9号据点。</h3><h3> 八、九两据点相距不远,每个均由数十个地堡、堑壕和铁丝网连接组成。中后部还有一个主阵地和炮兵阵地。18日晨,攻击开始,炮兵首先急袭45分钟后,步兵勇猛冲击,45分钟就拿下两个据点。在炮排的有力协助下,主阵地很快拿下,只剩下左侧洼地中的一个炮兵阵地,借助阵地后的一个大碉堡,阻击我军前进。我军靠人力背上山的57小炮只打中碉堡一角,几次爆破也未成功,二班战士王忠殿主动要求上阵,他手握爆破筒机动前进,靠近碉堡,但是爆破筒却几次被印军推出来,最后他拉开火线用胸膛死死顶住,随着一声巨响,碉堡里十几个印军全部炸死。王忠殿被震到5米开外壮烈牺牲,战后收容烈士遗体,看到他面色安详,遗体完好,没有血迹,战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h3><h3>热琼山脊的战斗,是这次西线反击战中打得最漂亮的一场歼灭仗,对手无一人逃脱。</h3><h3>注:本文作者何黎明是何家产将军的女儿。</h3> <h3>影片截图。右何家产。中黎斌。左警卫员。</h3> <h3>1962年中印战争西线前指领导合影。左起:何家产,刘发秀,徐国贤,黎斌,安志明,李双盛。</h3> <p class="ql-block">黎斌 康前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 ,我军政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作战背景与战争残酷性等不利条件 ,政治工作适时采取相应对策 ,严格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方针、政策和指示,令行禁止,形成了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政治工作新特点,在我军政治工作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黎斌,原名黎灿辉,永安双布村人,1917年9月(农历8月)出生。少时在家乡读私塾,后随父到广州读书,上小学时,开始接受爱国思想。在高中就读期间,与十余名进步同学组织火焰读书会,并加入《广州民众歌咏团》、广州“七七剧社”,在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在长沙由徐特立介绍,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经过考试,被陕北公学录取,赴延安抗日根据地,编入陕北公学十二队学习。毕业后,又先后参加延安吴堡青训班,入延安泽东青干校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于敌后抗日战场。1942年8月任359旅717团政治处宣传干事。</p><p class="ql-block"> 1944年359旅南下时,黎斌任南下支队一大队政治处教育股长,随部队南下北返。1946年,南下支队在分散突围中,经历了一次次惨烈的战斗。8月24日,717团主力进抵甘肃两当县胡家山,团政治处教育、保卫、组织、民运股长进村做饭时被国民党俘虏。教育股长黎斌趁敌不备脱逃回到延安,其他三人被押送到西安,惨遭国民党杀害。</p><p class="ql-block"> 入伍前只有高中文化的黎斌,在359旅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战争年代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建国后,黎斌历任步兵第五师政治部副主任,南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p><p class="ql-block"> 作为康前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从建立健全各级党的组织到发挥党委、支部在作战中的重要作用;从战前动员到战场宣传鼓动;从瓦解敌军到战俘的管理;从动员各族群众参战支前到安葬革命烈士;从战后总结到评功评奖。黎副政委把政治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既周密又细致。当时,袁国祥因为“会照相”,黎斌副政委安排他到前指机关担任青年干事,后来,袁国祥在战场上拍摄了大量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喀喇昆仑精神创立于对印自卫反击战,那么黎斌副政委就是这一精神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这段评论引自网络媒体。</p> <h3>父亲与前指工作人员合影。</h3> <p>前指领导人徐国贤,何家产,李双盛,黎斌,安志明与前指民族干部合影。前排右一宋肖是新疆慰问团团长。</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255, 255); background-color: rgb(46, 141, 168);">注:人物简介是人物1964年的职务。1962年的职务如下: 徐国贤: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何家产:南疆军区司令员。康西瓦前指司令员兼政委。 刘发秀:南疆军区副司令员。 康西瓦前指副司令员。黎斌:南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康西瓦前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李双盛:焉耆军分区司令员。康西瓦前指副司令员。 安志明:南疆军区副参谋长。康西瓦前指代参谋长。</span></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2年7月20日,新疆军区党委批准,“康指”党委为军级党委,隶属新疆军区党委领导。</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书记:何家产(康指司令员兼政委)</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常务委员:刘发秀(副司令员)</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王志廉(副司令员)</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郑志文(副司令员兼参谋长)</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黎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向新(副政委)</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双盛(副司令员)</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users/31702114/e852ce80-f804-11ea-94f5-d3747ceb6f90.jpg?imageView2/2/w/750/h/1400/format/webp/q/80/auto-orient"></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西瓦指挥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合影,左一为干部处副处长马克。</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下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西瓦指挥部司令部,郑志文(兼参谋长),安志明(副参谋长),由刘耀忠、邓华山、马敏慧、李玉富、黄耀、李光培、刘永善为各处负责人。</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西瓦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黎斌(兼),副主任: 孙德富,由曹介仁、韦惠露、柳廷荣、马克、李友仁为各处负责人。</h1><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康西瓦指挥部后勤部,由南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侯慕颇、陆四师后勤部长张瑞负责后勤领导工作。</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