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三种称呼与人生的三种境界

老任

<h3> 上海简称沪、申,又称魔都。</h3><div> </div><div> (一) 沪</div><div>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渎就是水流入海的意思,故上海简称“沪” 。 ——摘自《上海志》</div><div> &nbsp;</div><div> 沪的字面意思就是水边的人家。</div><div> &nbsp;</div><div> 至今这种捕鱼工具在郊区的河边仍然常见,两根竹竿呈十字形下面系一块方形渔网,暮放朝收,漁歌互答,想想也是挺好的,但也有些守株待兔的味道。</div> <h3>  在宋代以前上海仅是一个小渔村。在唐时属华亭县,依江傍海,别号云间。听来比较诗意,但那时的条件无奈于江海,对原居民来说只能说是很不适意。</h3><h3> </h3> <h3> 幸好百年以前的中国都是慢生活。</h3><h3> 有的是小桥流水海送霞,云也浣溪沙;有的是暮雨江南石生花,乌篷摇年华……<br></h3> <h3>时光忽如醉 &nbsp;</h3><h3><br></h3><h3>就那么醉了。</h3><div>扶案小睡 一梦千年</div><div>旦复旦兮 别来无恙!</div> <h3> 酒醒,重回现实,现实一下变得好陌生……</h3><div> </div><div> 古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div><div><br></div><div> 一般来说:少年看山是山,青年多迷惑经常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行至中年大多依旧看山是山、看水是水。</div> <h3> 记春节时和老友一家游长江口至栈桥尽头的振衣轩,正寒风,江涛拍岸、东海苍茫。</h3><h3> 旁有一联:自此长江去矣,从今沧海来焉!</h3> <h3>  (二) &nbsp;申</h3><h3>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常使人抱志饮恨。</h3><h3><br></h3><h3> ——摘自《远方》</h3> <h3> 上海因长江在此入海,在蓝海时代彰显卓越,注定弄潮。</h3> <h3>  “上海”最初连续打这两个字时很容易打出“伤害”,光脚来上海的都体味过那种轻蔑与不堪。</h3><h3> 至今我的两个老同学都不愿提上海,也不愿再来上海。他们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现在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西安,发展的都很好。</h3> <h3> 沪漂们对这个城市总是又爱又恨。</h3><h3><br></h3> <h3> 记得多年前一位上海老阿姨说:“你们来上海也不容易,我的孩子去了美国和你们的感受也是一样的,都得拼搏!”话不多,很暖人,也很振奋人心。 </h3><div> </div><div>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div> <h3> 其实道理也简单:部分上海人把乡吾宁和说这三个字时的语气送给了全国人民,全国人民自然也就把不敬和倔犟还给了上海。&nbsp;</h3><h3> 近几年这种拉锯表面上看好像是好多了,因为各行各业的外地人已经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迅速崛起。</h3><div> &nbsp;</div><div> 尊重从来都不是靠别人施舍的,得自己争取。 &nbsp;</div><div><br></div><div> 当然也确实有很多上海人不歧视、很友好,他们是人本位的,谢谢你们。其实也确实感谢上海,感谢这种环境逼人发奋图强。</div><h3><br></h3><h3> </h3><div><br></div><div> </div> <h3>  经历了看山是山处处碰壁的初期阶段,终于可以抬头看看天了,可以伸伸长久以来束缚的腿脚。但是仍然有被缚的感觉,海阔天空,看山不是山。</h3><h3> &nbsp;</h3><h3> 敲字至此,不由一笑,“申”也该算是个象形字吧。</h3> <h3>  不知哪位高人把上海最高的三座大厦比作厨房三件套,所谓“厨房三件套”具体是指——上海“三大神器建筑”:</h3><div>1.开瓶器(中):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楼高492米,地上共101层,2008年8月竣工。</div><div>2.注射器(左):金茂大厦 楼高420.5米,地上88层,若再加上尖塔的楼层共有93层,1999年4月竣工。</div><div>3.打蛋器(右):上海中心大厦 ,2013年8月3日主体结构封顶,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由地上121层主楼、5层裙楼和5层地下室组成。是中国第一高楼及世界第二高楼。</div><div><br></div><div> 这个比喻很人性化,也很有味道,只是打蛋器这张照片没显出打蛋的效果。</div><div><br></div> <h3>《三》 魔都</h3> <h3>刀锋战士!</h3> <h3>如果你足够优秀,东方明珠的灯就会因你而亮。</h3> <h3>霞光倾城,天空之下我们轻的像羽毛。</h3> <h3> 当很多具体的东西变成数字的之后很多感受就变味了。</h3> <h3>让历史告诉未来……</h3> <h3><br></h3><div>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谈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div><div><br></div><div> 我们可以把第一种境界归结为迷茫,寻找生命价值、追求事业的迷茫;把第二种境界归结为执着,找到了某种值得投入生命的事业或者价值,愿意为此贡献余生;把第三种境界归结为开悟,在苦苦探索、执着无救之后的突然领悟,原来一切都这么简单,答案就在身边。就像牛顿在苦恼之余坐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了一下,就像王阳明在竹子前面“格物致知”几度春秋之后突然领悟到了心乃一切之本。</div><div> &nbsp;</div><div> —— 俞敏洪</div> <h3>  血性与忍辱总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一般的事总是行重于思,因为没有执行一切归零。想上一个台阶一定会是思大于行,人类几千年的演变也不过是给知行合一做了注角。</h3> <h3> 我辈愚钝,至今仍是困惑,不识禅师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h3><h3> 亦不能暮然回首!</h3> <h3>这个花花世界注定几家欢喜几家愁……</h3><h3><br></h3><h3><br></h3><h3>(零零年来上海,十七年来的一些感受)</h3> <h3>后记:从上海和深圳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应该想到雄安新区的未来一定非常雄安。</h3><h3><br></h3><div>又想:长三角和珠三角从地理位置上看都是无可替代的,周边辐射能力都很强。而雄安则可能建成一个新时期的放大的颐和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