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物件——猜猜这是啥?

杨萌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爱玲《沉香屑 第一炉香》</h3> <h3>  我要说的故事,开端在1925年的旧中国,我的奶奶,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地区一个普通的地主人家。内陆传统农耕社会的女孩,未缠足,也未受教育。20岁时嫁给另一个村的地主公子——我的爷爷。</h3> <h3>  那个年代女子的嫁妆里都有视频中的这种物件,它是纯银手工古法打造,外鞘精美镂空花纹,内里并列两个空心小管,可以放入针线,有项链可挂在颈项,作为日常佩戴即美观,又能满足妇女随时做针线活的需要。</h3><h3> 诸位看官这下明白它是啥了吧?<b>它相当于项链式针线盒,可是并没有名字,就像历史长河中亿万万朴实美好、勤劳隐忍的女性。</b></h3> <h3>(农村老家有很多奶奶从前的照片,包括她的婚礼照,可惜我现在不可能奔六百公里去翻找。凭记忆手绘一张简图,聊以充数。)</h3> <h3>  祖父母婚后过了几年殷实无忧的地主生活,解放后土改、三反、五反、文革......车轮战一般的革命运动早就把政治面貌不好的一类人革细了胆子、革脱了皮。五十年代初他们就把所有金银首饰都装在一个洋铁皮盒子里,趁夜埋入田埂,惊恐地想要摆脱"罪责"(虽然他们一生都不曾作恶)。后来发大水冲了田埂,冲出的首饰盒被村人拾获,祖父母自然不敢去认领。</h3><h3> 也许因为这个项链式针线盒只是个日常凡物、也许是年深日久蒙蔽了它的光彩,总之祖父母以及"革命者"都忽略了它,使它不至被抄没,成为唯一一件留在我家的银饰。</h3> <h3>(奶奶晚年照)</h3> <h3>  奶奶风雨坎坷一生,晚年得享安逸太平。我是她最小的孙女,和她相处的时日也很短,彼此不太熟稔,还闹过不少笑话,比如我刚上小学不知道奶奶不识字,写作业遇到不懂的字还跑去问她,弄得全家都很尴尬……我还做过一幅布贴画,大书幼稚体"春天"二字送给奶奶,她自然不知什么意思……奶奶的口语中保留着较多的古老说法,不说"关灯"而说"熄火",我又差点听不懂……</h3><h3> 还记得奶奶包的火腿糯米粽子最紧实好吃;奶奶炖的鸡枞青头菌蛋羹最最美味(云南人都懂的);奶奶最疼我这个小孙女,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把这个历经几十年沧桑的老银物件给了我,惹得她唯一的女儿——我的姑妈——好一阵羡慕!</h3> <h3>  三年前,这位勤劳善良的老人去世了,享年九十岁,子孙极尽其身后哀荣。</h3><h3> 她,只是万千中国劳动妇女中的平凡一员。</h3><h3> 她,是我的奶奶。</h3><h3> 人死如灯灭,我有时会把玩一下这个老物件,有时耳边会传来那个声音"妹儿,去把那个火熄掉"……</h3>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