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好多年以前,我和同事结伴去云南、广西一游,历时10天。</h3><h3> 对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云南的西双版纳。走进西双版纳,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国度。那里的人,那里的风俗,那里的花草树木,还有那热带雨林特有的气候,都使我们这群生活在北方的人感到好奇和新鲜。</h3><h3><br></h3> <h3></h3> <h3> 婚俗很特别(西双版纳印象之一)</h3><h3> 西双版纳傣族人居多。他们还沿袭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据导游讲:傣家的男孩子长大成人都要出嫁到女方,并且婚前还要在女方家出三年苦力(干三年活),这三年就像是考察期,但是,正式结婚之后,男子就整天守在竹楼里做家务,看孩子。而女子则天天去田间干活。</h3><h3> 我们路过傣家的村寨,处处都能看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怀中抱着一两个孩子,赤着脚在路边的树荫下看我们这些外来的游人,那田地里干农活的果然全是女人。</h3><h3> 傣家人结婚早,好像十六七岁就结婚,二十多岁的女人由于整天在田间干活看上去显得年龄很大。 女人在家中有决定一切的权力,如果男人对她不忠贞,或犯了其他不可饶恕的错误,女人可以把男人驱逐出家门。具体做法是:女人将一根蜡烛,一掰两截,扔给男人一截,男人就拿着那截蜡烛回到自己的娘家,等待再嫁。在娘家通常是要受到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们鄙视的。</h3><h3><br></h3> <h3></h3> <h3> 少男少女恋爱方式浪漫且诗意(西双版纳印象之二)</h3><h3> 每年四月份有三天的时间,是傣历新年。这三天的活动一般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赛龙舟,第二天泼水节,第三天赶摆。</h3><h3><br></h3><h3><br></h3> <h3> 赶摆这一天是少男少女们相识相知,谈情说爱的时间。傣家少女身着鲜艳的傣家服装,随身带着一只系有彩带等漂亮装饰的小板凳,到集市上去卖烤鸡,她们都是用一个小巧的类似于我们北方烤羊肉串的炉具现烤现卖,把宰杀好的小鸡从胸膛剖开,用竹条撑开成片状,加上特有的佐料,最主要的是一种“香茅草”,形状象大葱的叶子,烤好的鸡黄中泛红,清香四溢。</h3><h3><br></h3> <h3></h3> <h3> 少年小伙子看到哪个姑娘比较中意,就会去买她的烤鸡。然后对着姑娘用傣家话说:“阿妹啊,阿妹!你的烤鸡为什么这么香啊?是不是用了孔雀岭上的香茅草?是不是加了孔雀湖里的盐巴?”</h3><h3> 姑娘如果看不中小伙子,要么表示沉默,要么就回道:“是啊,我用了孔雀岭上的香茅草,加了孔雀湖里的盐巴”。</h3><h3> 姑娘如果也看中了小伙子,就会含情地说:“阿哥啊,阿哥!我的烤鸡并没有用孔雀岭上的香茅草,也没有孔雀湖里的盐巴,只不过是加上了我一颗诚挚的心。”这样一来就有戏了,姑娘会把系有彩带装饰的小板凳拿给小伙子坐,然后相互告诉对方家庭住址,名字,年龄等等,再然后就收起烤炉,两人一起向椰树林、竹林的深处走去……</h3> <h3></h3> <h3></h3> <h3> 从此以后,小伙子会经常夜间到少女的竹楼去幽会,女方的家人一般都是佯装不知,很自然默契地为女儿提供方便。</h3> <h3> 傣家竹楼别有洞天(西双版纳印象之三)</h3><h3> 导游带我们走进了傣家的竹楼。说是竹楼,其实没有一根竹子,导游给我们解释说:从前傣家是用竹子建楼,不结实,不耐用,现在生活好了,都用木材建楼了。 </h3><h3> 我们看到的傣家竹楼都是用几根大柱子支撑起来的,离开地面近两米高,下面可以供家畜居住,上面住人。导游告诉我们上傣家竹楼是不能穿鞋的,我们都把鞋子放在了梯子下面,穿着袜子上楼。楼上给人的感觉很清新,很干净,楼板是用一条条整体的原木板材拼凑而成的,木板之间都有不规则的缝隙,最宽的地方有一指宽,能看到下面的牛羊。四周作墙壁的木板拼凑的相对严密些。中间是客厅,四周都是房间,傣家人没有床和衣橱之类的家具,因为那里的气候不需要棉衣棉被,他们都是睡地铺。</h3><h3> 客厅里有两根柱子很有讲究,之前导游就几次三番地叮嘱我们,千万不要碰靠近南面卧室的那根柱子,那是傣家的神灵柱!好像是靠近东南面的那个柱子可以用手触摸,触摸它可以给自己也给主人带来幸福吉祥,于是我们都纷纷用手触摸,而对那根神灵柱似乎连多看一眼都不敢。他们的卧室对我们来说更是禁地,据说是傣家人祖先灵魂的居所,是不容外人打扰的。还有就是放在客厅最北面的一个系有彩带的小凳子,是千万不能坐的!如果没凳子可坐,你就站着。如果你坐了那个小凳子,就说明你看中了人家的女儿,是在向人家求婚。傣家人对此是很认真,很执着的。据导游讲,内地来的不少人为此惹下了麻烦。傣家少女很愿意嫁一个内地的汉族小伙,因为汉族的男人不会让自己的妻子在田间风吹日晒的,当年上海的知青在这里曾留下许多故事。</h3><h3> 最有意思的应当是傣族少女的卧室,我们虽然没有进去目睹傣家少女的闺房,但听导游说:在靠近地铺的木板墙壁上,都会有一个桂圆般大小的洞,那是专门为少女的心上人留的。小伙子来找她时,在外面用一个细小的枝条伸进少女的卧室来,以此通知少女。在少女的卧室外面,还有一个阳台,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少女冲澡的场所,二是心上人来时攀援进入少女卧室的通道。</h3><h3><br></h3> <h3> 泼水节令我酣畅淋漓(西双版纳印象之四)</h3><h3> 一天旅游结束时,导游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小塑料水桶和一只小马勺,告诉我们说:明天的旅游项目是自行参加泼水节。导游不再领我们了。 </h3><h3> 早就听说过泼水节,记得小学课本上有一篇课文,好想说的就是周总理当年曾和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晚上在宾馆看电视,景洪市电视台播报了当地政府的通知,大概意思是:凡是临街的单位,店铺和居民一律把自来水引到街道两侧,供泼水之用。泼水时间为:上午8点至11点30分。 </h3><h3> 第二天早7点半我们就吃完了早饭,当时的气温已达到了 38摄氏度。我们一手里拎着盛满水的桶,一手拿着马勺,聚集在宾馆的楼下准备到街上泼水。同一个旅游团的还有河南省平顶山市工商银行的三个女士,她们在昨天晚上购买了傣族少女的服装,今天穿上还满有傣家少女的韵味,她们问我们:导游不来,谁教我们怎么泼啊?我们拎着水桶也茫然无措,有人说,我们不妨到街上看看人家怎么泼。就在这时,大约有两三桶清水从三楼上倒了下来,正好把三位女士浇成了落汤鸡。我们都很惊诧,想责问是谁在搞恶作剧?三楼的窗户探出三张漂亮的傣族女服务员的脸,她们笑着对我们说:“很简单,就这么泼!祝你们泼水节快乐!”。</h3><h3> 哈哈哈哈,天哪,泼水节开始了!我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那三个女同伴毫无顾忌地把手中的水桶向我们头上扣了下来,顷刻间,我们也成了落汤鸡。然后我们相互指点着,相互追逐着,嬉笑打闹着向街上走去。</h3><h3> 到了街上一看,我们才知道,泼水节已经提前开始了。整个街道上水花飞扬,笑闹声和祝福声响彻街道。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人们尽管素不相识,但都是毫无顾忌地相互泼水,相互嬉戏,相互追逐,被泼者拂去脸上的水,笑着向泼水者大声地致谢。最多的现象还是男女相互泼,有的是面对面嬉笑着对泼,有的是偷偷地绕到背后,一下子把水从头顶浇下来,给对方一个突然凉爽的惊喜,有的则是佯装桶里没水了,要到路边去灌水,给身边不注意的人一个突然袭击。我们一行几乎把一个不大的景洪市泼了个遍,沿途只要有水,我们是逢人便泼,当然我们也是人见人泼。大多数单位还开出了泼水车(好像是洒水车改装的),泼水车上有二十多人,一部分人敲锣打鼓,吹奏着民族乐器,一部分人则手拿着水龙头浇花似地向道路两旁的人喷洒。洒水车的后面是舞蹈队,他(她)们一路载歌载舞,好像一群播撒幸福快乐的天使。我们跟在景洪市农业银行的洒水车后面走了好长一段路。</h3><h3><br></h3> <h3></h3> <h3> 整个街道,更确切地说是整个城市仿佛成了一个戏水王国,街道两旁那高大的棕榈树,椰子树,还有许多我们叫不清名字的花草树木映衬着飞扬的水花,欢快的笑声,令人仿佛置身于梦中的天堂。</h3><h3> 一场泼水下来,泼去的不仅是我们身上的燥热和污垢,更好像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和洗礼,洗去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洗去了原始的自私和贪欲,洗去了心中的世俗和烦恼,洗去了心中功名利禄的困扰……</h3><h3><br></h3> <h3></h3> <h3></h3> <h3> 走进民族风情园(西双版纳印象之五)</h3><h3> 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浓缩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只可惜我们的行程安排太仓促,对这里只是走马观花地转了一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这里的一顿晚餐,记得我们是一边欣赏着民族歌舞,一边吃着傣家的手抓饭。吃饭前,导游把我们面前的筷子都收走了,让我们必须用手抓面前的米饭。她给我们做示范:用手抓过一块黏黏的糯米干饭,然后在手里团捏,就像小的时候玩泥巴。把它团捏成一个乒乓球或鸽子蛋大小,放进嘴里咀嚼,这一块能让你嚼上5分钟,不过味道很劲道,很好吃,特别是配着傣家的风味小菜。</h3><h3> 导游告诉我们:傣家人一天就吃两顿饭,早晨吃过饭后,有的到山里去采药,就带点手抓饭,这便是一天的口粮了。团捏过的糯米团,更硬了,难以消化,抗饥饿时间长。</h3><h3>听了这样的解释,我心里酸酸的。</h3><h3><br></h3> <h3> 第一次看到菩提树(西双版纳印象之六)</h3><h3> 在热带雨林植物园,我记不清具体位置了,有两三棵形态各异的大树,曲干聚拢搂抱,枝桠旁逸斜出,自由生长,无拘无束,时而随风摇曳,时而静止不动。导游小姐告诉我说:“这就是菩提树”。</h3> <h3> 在北方,菩提树极为罕见。第一次见到菩提树,恍惚间觉得它有一种震慑力。停下脚步在菩提树下仰视,但见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摄氏近40度的高温下,顿感阵阵凉意。</h3><h3> 遥想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发的誓言:“我今如不证到天在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坐”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彻悟成佛,又在菩提树下涅盘升天,菩提树因而显得神圣。被后人称为“佛缘树”,佛家六祖慧能大师又有诗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若尘埃。由此,菩提树在人们心中更生悬念,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佛门弟子把菩提树奉为圣树。</h3><h3><br></h3> <h3> 西双版纳情结(西双版纳印象之七)</h3><h3> 出门旅游找个好导游是十分必要的。给我们导游的是一个漂亮的傣族小姑娘,普通话说的不错,导游词背得也比较熟。她毕业于景洪市的一所职业学校,学的是导游专业,有两年的工作经历了。她告诉我们:西双是十二的意思,版纳是千亩稻田的意思。据传,这个地方从前有十二个奴隶主,分别拥有千亩稻田。而景洪这个地名的来历则与佛教有关,景洪是天刚拂晓的意思。当年佛主释迦牟尼云游到这一带时,天刚拂晓,看到这里风景优美,曾在此地布道讲经,因而得名。</h3> <h3> 在行进的汽车上,导游面对着我们讲解沿途风光和民俗风情,就像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背诵课文,有时忘词儿了,明亮的大眼珠不停地滚动,俊俏的脸蛋儿上泛起一层潮红,然后从头再背。这时我们就忍不住笑出声来,她也不以为意。也许正因为她的这种天真纯朴,尽管她的解说不是多么娴熟,我们反而觉得她纯真可爱,认为她是最能体现当地风情的好导游。在许多景点,她都自然大方地与我们合影,至今对她还有着美好的印象。 </h3><h3> 她教了我们好多傣族语言:“唱歌”就是要去洗手间,暗喻要“小便”的意思(后来被人演绎:“跳舞”就是要“大便”的意思)。“骨朵丽”是称呼美丽的小姑娘,“毛朵丽”是称呼英俊的小伙子,“老篾头”是称呼年长的女人为老妈妈的意思,“老别头”是称呼年长的男人为老爹爹的意思。一路上我们见到傣族的男女老幼,都这样大声而亲切地称呼着,他(她)们都满脸笑容,热情而真诚地回应我们,我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好像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氛围。</h3><h3> 西双版纳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果说云南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那么西双版纳就是这幅画卷中色彩奇异的看点;如果说此次旅游是一首优美动听的交响曲,那么西双版纳之旅就是这首乐曲中最动人心弦的旋律。</h3><h3> 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西双版纳。</h3><h3> 如果有可能我想定居西双版纳。</h3><h3><br></h3><h3>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因当年相机不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