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大石坡

崔老师图文

<h3>  师范,我的生命中注定与你结缘,我一个五大三粗的爷们,为何这一生却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也许在我的梦想中有很多的选项,或者是军人,曾经想去当兵,或者是商人,或者是其他的虚名,但是现实是我终于固定在师范这个拘束的空间。有时候,我在不断的寻找这个答案,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份职业?</h3><h3> 89年,我考到了平定师范,那时候都愿意选择这所学校,原因是毕业了直接就可以分配当老师,当时在农村的我们,用乡亲们羡慕的话说,就是抱起了铁饭碗。</h3><h3> 在平定师范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要数这阳春楼下面的大石坡,当时还没有阳春楼,只是有名字的一个历史遗迹,如今的阳春楼修得又高又大,已经失去了那古朴沧桑的感觉。</h3><h3> 平定师范坐落的位置有一些历史遗迹,一到学校,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韩信下榆关的故事,原本这里矗立着一座榆关门。榆关门是什么样子的,我一直无从所知,反倒是这门下的大石坡,还一直在静静地守候着这个传奇的故事。</h3><h3> 师范所在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土城,被称为上城,从上城到下面的城里街,要经过一道大石坡,一块块青石与砂岩混合排列的石头大坡,从落差大约20米阳春楼一直延伸下去,成为我们出入学校的必经之路。相传这个大石坡叫寡妇坡,是当时一个守寡多年的女人,把自己毕生积攒的银两捐献出来,为百姓修了这一条不怕雨雪天气的出行道路,如今还在造福着师范的老师和学生。</h3><h3> 每天的清晨六点起床,班主任老师会带着我们集合在大石坡下面,全班同学都要在石坡下面向上冲刺,而且是全校好多班级,一个班一个班的往上冲,老师也带头发起冲锋,好像一群兴奋的战士一样,坡下面聚集的几百号人,就等着冲锋的口令,倾尽全力跑上大坡的顶端。如今,已经没有这一幕的情景再现,也再看不到一个在大坡上冲刺的人。那时候的老师们都已经老了,这项传统已经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留在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当中,回味起来感觉到很暖心。</h3><h3> 下城的老街是每一个师范生必须去的地方,谁都没有觉得师范建在这高高的上城,有什么不妥,都愿意走走这大石坡,于是在这坡上留下无数师范生的脚印,也留下了无数师范生的故事。星期天的时候,可以到下面的兴盛魁去吃个炒饼,或者是到西来顺去吃碗拉面,就是最奢侈的事情,或者去看看电影也很惬意。不过最惬意的是在大石坡顶上看班里的某一对男女谈恋爱,当时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项目,而在班级里谁和谁好,就是我们不变的调味剂,大家嬉笑着,玩笑着,站在大坡顶上等待着,从小道消息传来的,某位同学要与那一个女同学要经过大石坡,我们就嘻嘻哈哈的站在石坡顶上等待,等待那一幕的情景,果然就会出现传说中的两人一起走坡底上来,那个时候情人还不敢在公开场合拉手,只是紧挨着走在一起,或者一前一后的挪揄着,我们在坡顶一直评价,或者大声说笑,以示同学们都知道你们两个好的氛围。男方一般会微笑,女方一般会很羞涩的赶紧走回学校,一幅耐人回味的爱情故事就此拉开,一幅绝美的风景画注入永恒的主题。于是乎,大石坡也就成了无数师范生难以忘怀的记忆。</h3><h3><br /></h3> <h3>  在石坡上谈论的话题就多起来,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以及看茶炉的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谁在宿舍是最不受人待见的,谁每天就是小树林里找对象,被保卫科李老师抓到了,老喜就是只给女学生揉腰,不给男学生揉什么的,都是那么津津乐道。特别是晚上回来晚了,看宿舍门的老杜就是不给开门,我们有时只有从别的班级窗户里爬进去,有一次看电影太迟了,所有的宿舍都睡觉了,我和同学建军只好在学校的中巴车里蜷缩了一夜,差点冻死,后来老杜成了我们诅咒的对象。不过,如今的老杜已经西去多年了。</h3><h3> 那时候的男生女生宿舍还没有完全分开,只是楼层不同,男生们有时候可以到女生宿舍去串门,但是都不敢久留,生怕有闲话,真是单纯的很!校园里饭菜被我们认为一天不如一天,其实学校的饭菜很好,而且还给我们伙食补助,女同学老乡吃不了还会分给我们大饭量的男生,凡是女生吃不了的,分给男生的饭票,就会引来好多男生吃醋的目光,于是有的没有的,杜撰的故事从此开始了。</h3><h3> 那时候会评论老师,这个老师讲的好,那个老师管的严,那个老师的课好,所以也就喜欢装模作样的听着老师们不停的讲解,不过想来师范的老师们都很敬业,正如师范大门上那不变的红色字体,敬业求实。也许是这些甘于清贫的老师用他们特有的文化氛围感染了我们,我们也就渐渐的认可了自己将来的职业选择。</h3><h3><br /></h3> <h3>  历史可以从一份历经风雨的石头上显现,每一个雨水冲刷的痕迹,都是一种记忆,一份心情,一个不知名的忧愁!而那些走过历史的人们,总喜欢关注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的我,还在原来的师范工作,不过是角色发生了转变,由一名中师生变成了师范的教师。还有好多的同学校友在问我们的大石坡。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大石坡依然还是静静地等待在那里,只是少了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属于我们的岁月。我轻轻的走在这石头坡上,好像在替同学们与石头亲密接触,一起咏叹曾经互相依托的年代,曾经给我们快乐的学校记忆。以及我们心中最好的老师形象。</h3> <h3>  如今的大石坡,已经变得行人稀少,因为学校又规划了一条更加宽阔的马路,所以来走石坡的人就越来越少,我们曾经期待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在这条古老的石头路上上演,但是,石头还是依然那么的坚实,依然像一本回忆录一样,每一块石头就是一页自己写过的日记。</h3><h3> 每一个曾经走过这条路的中师生,大多都在坚持老师这个职业,于是,我给自己找到了答案,久而久之的石头路,踏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甘于平凡,坚实有力,默默付出的师范精神,以至于不能自拔的走下去,一直走到石头坡顶。这正如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同学,我自己,选择了一个教师的职业,无怨无悔的执着。正是因为同样的人生情怀,造就了中国教师情有独钟的敬业精神,虽微小而大爱,虽平凡而执着。</h3><h3> 我给所有走过大石坡的同学们,道一声,</h3><h3> 大石坡依然静好!</h3><h3> 崔老师记于2017年9月1日</h3> <h3>崔老师,微信号373779637</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