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于永芳

岐山于永芳

<h3>  乙未年春雨多的出奇,好像老天在流泪诉说着什么。我的心情也一样,每到下雨天,我便想起曾经两次病魔缠身仅六十二岁便早早离开我的母亲… <br></h3><div> </div> <h3>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的勤劳在附近四个村是出了名的,这也许和母亲老家是四川(简阳)的分不开。以前,我们 兄妹小时全家仅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她成天在地里劳作,农闲时割草喂牛。当我和弟弟先后上学、成家立业后,母亲便来城里为我们看小孩。这段时间我觉得她老人家最费心、也最辛苦,她既要适应县城陌生的生活环境,又要尽力照看好她的小孙孙,每周五归心似箭,还要操心老家的农活,回家来时还要带上自己做的面食和家里种的蔬菜等等。</h3><div> </div> <h3>  两年前的春天,母亲还能扛上镢头、背上装山药的口袋、带着馍、拿上一大瓶水和村里的安明哥上山挖药。每天下来也就卖上四、五块钱,但她从不停歇,家里所有人都劝她不要这样"折腾"身子,山里路不平,年纪大的人受不了,可是母亲就是爱干山里的活,歇不下。她告诉我们,这样她会觉得心里舒坦,在家里闷得慌。其实那时候我和弟、妹的情况都可以,她已到了子女孝敬,享福过清净日子的时候了。我们家八口人中四个人是挣"公家"钱的,山村里的乡亲们都羨慕我们家的情况,可母亲还要在地里干活,收种庄稼,为着她深爱的土地使尽全身力气。每当看着成熟收回的麦粒和玉米棒,她总是舒心温情的笑着。回忆起这些事情,我的眼眶已经噙满了泪水,眼泪流淌过我的脸颊。</h3><div> </div><div> </div> <h3>  母亲的乐善好施也是全村出了名的。从我记事起,不管是乡邻还是亲戚家里过事从未失礼,村里来个讨饭的,她总会拿最大的馍、端满碗饭施舍给他们,有时她自己却饿着肚子。也许是母亲潜移默化的缘故,我们兄妹仨秉承了她的这种精神,时常有人夸我们做事有礼节,会知恩图报,我要感谢母亲,感谢她留给我们这一大笔无尽的精神财富。</h3> <h3>  母亲走了,临走之前,住过我几年前盖好的新房子;去过老家简阳看到了她的娘家人;每年冬季,我们便会接她到县上享受暖气房子;妹妹也接她去兰州逛过几次;临终前远在四川成都的侄儿来看望她;兰州的外孙女也来叫过她几声"外婆";先后两次得病我们全家都尽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未能留住我那可亲可敬的母亲。母亲虽然走了,走的很匆忙,走的很遗憾,但她的身影时刻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母亲走了,留给我们永远的怀念和感激,留给我们后辈儿孙们无穷的精神财富,留下她那勤劳善良、乐善好施、节俭持家的优良传统…</h3><div> </div> <h3>  母亲,我们永远怀念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