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比利时</b></span></h3> <h3>比利时王国,位于西欧中心,不张扬,不浮夸,安静地呆着,小国寡民,安逸随性,品质生活,好不自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布鲁塞尔</h3> <h3>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的首都和西欧的心脏。在布鲁塞尔生活,有三点感触颇深:一是小城市,却担当重任。它是欧洲两大文明拉丁文明和日耳曼文明的交汇地。话说当年欧共体成员国是为了避免大国争权夺利,就把总部设在比利时首府布鲁塞尔。半个世纪过去了,它小国挑大梁,顺利担当这些赋予的角色。二是小城市,却是大熔炉。这里是欧盟总部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国际组织所在地。城市里随处可见其他种族人群,黑人和阿拉伯人也很多,据说这里由于当年劳动力缺乏和后来的家庭团聚、跨境婚姻等等,有大批阿拉伯人移民过来,在这个西欧的小城市里掀起了一股穆斯林风。布鲁塞尔当地人对此并不接纳,但似乎也习以为常。只能感叹布鲁塞尔的海纳百川,开放和包容令人敬佩。三是现代化与传统艺术的相结合。在现代化建筑的表象下,布鲁塞尔的每个角落都涌动着艺术的元素。</h3> <h3>这里有三大招牌:漫画、啤酒和巧克力。由此可见布鲁塞尔的风格:有爱、悠闲和慢节奏。</h3> <h3>一年当中,有200多天的brussels grey天气,阴雨连绵,司空见惯。偶得晴朗之日,果真是给一点点阳光,就灿烂之至,蓝天,流云,安静,明媚。</h3> <h3>布鲁塞尔是一个太容易让人爱上的城市,不仅有超现实主义艺术和新艺术风格并驾齐驱的建筑,有清新亮丽的城市街道,有各种颇为讲究的门窗设计和建筑装饰品,似乎每个角落都富含着艺术元素。</h3> <h3>布鲁塞尔大广场被誉为欧洲最美大广场。美!却不大!穿过人群涌动的小巷,大广场柳暗花明出现在眼前,从狭窄到开阔,从局促到疏朗的体验着实让人惊喜。广场地面全是用花岗石铺成,周围是巴洛克的山墙装饰,房屋是哥特式建筑。大广场四周集中了39座文艺复兴时期路易时代的建筑精粹,典雅华丽,厚重大气。</h3> <h3>大广场有一个餐厅独具特色,也享有盛名。餐厅门楣上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天鹅,所以餐厅名为天鹅之家(swan restaurant)。走进餐厅左手边有一张桌椅永远虚位以待,是为了纪念马克思。马克思当年流亡期间,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h3> <h3>就在对面的鸽子酒店,同样有一位大师在此住过。大作家雨果流亡期间,住在这里,不仅形容大广场是世界最美的广场,还说它像一件珍宝,是每个诗人梦中出现过最耀眼的想象。也许越是丰盈的灵魂,越有不同的感触吧。我觉得今天来看,似乎言过其辞,也许当年是这样吧。</h3><h3><br /></h3><h3>在大广场与两位大师同行,激动之余,遥想当年,雨果曾在马克思墓前感叹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考了,马克思当年对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却持否定态度。不知道他们两个若是同时漫步在大广场,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会是怎样一番对话场景。</h3><h3><br /></h3> <h3>大广场上最设计精妙的建筑当属市政厅了。仔细端详,市政厅的大门不在正中,塔楼略向一边倾斜,听当地人说,当年设计者最终发现不可挽救而自杀,令人扼腕叹息。</h3> <h3>在大广场上,两年一度,举办大广场鲜花地毯节,以秋海棠花铺就巨型花毯,花海奇观,艳丽多姿,沁人心脾。夜幕降临,彩色灯光投射在四周的古建筑上,更是美轮美奂,摄人心魄。</h3> <h3>大广场不远处是撒尿小童于连的雕像,小于连经常应景地更换服装。他是拯救布鲁塞尔的大英雄,也是世界瞩目的宠儿,每位来拜访他的国家级友人都会赠送一套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原始艺术派幽默风格最经典的代表作,也是布鲁塞尔和比利时的代表之作。</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庄严宏伟的比利时皇宫,巧夺天工的设计和精致精巧的装饰,让所有来参观这座保存完好的16世纪建筑的人们都叹为观止。恰逢周末,有机会走进皇宫内部,一睹为快。洛可可风格的大厅华丽优雅,细腻质感的镂花石雕匠心独具,悬吊的各式水晶灯熠熠生辉。据说,国旗飘扬就意味着国王在里面办公,曾去参观的一个多小时,一直是有国旗的。可是国王是见不到的,只能在大屏幕里看看这个贵族王室了,森严威武,高端大气。</span><br /></h3> <h3>圣米歇尔及古都勒大教堂,经过三百多年漫长的建造周期,融合了文艺复兴期间各种风格,被雨果称为"哥特风格最纯美的花朵"。</h3> <h3>巨型的罗马柱雕刻着基督十二使徒的雕像,罗马式的拱窗在明亮的光线下闪烁,鲜艳的彩绘玻璃诉说着圣经故事。抬头仰望,似乎教堂上面就是天堂。</h3> <h3>恰逢弥撒,安静聆听,美妙的钟声,唱诗班的童音,宛如天籁,荡涤灵魂。</h3> <h3>最喜欢五十周年纪念公园,这里是为纪念比利时独立50周年而兴建。喜欢这里的大草坪,喜欢在这静静地坐着,看着远方。等人的人,被等的人,坐在地上抽烟的人,对着广场发呆的人,热恋的情人,茫然的旅人,各行其是,彼此相安。</h3> <h3>圣休伯特长廊里,带有玻璃顶棚的华丽拱廊,橱窗的陈列古典奢华,可以想见当时作为欧洲第一购物长廊的热闹景象,也就是在这里马克思以睿智的思考和犀利的目光剥开了资本主义的伪善外表,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h3> <h3>比利时的巧克力是世界上最好的,<span style="line-height: 1.5;">拥有数量庞大的巧克力制作大师,和他们身后大大小小300多个巧克力品牌和作坊。在大广场和圣休伯特长廊里,熟悉的知名品牌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Laurent Gerbaud, Pierre Marcolini, Frederic Blondeel, Wittamer, Mary, Neuhaus, Godiva, Galler, leonidas, 等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巧克力大师们一方面继承传统,同时又绞尽脑汁锐意创新,使比利时巧克力口味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3000种,彻底征服了欧洲的各类文青和土豪,也秒杀了我们这些巧克力爱好者。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让感官解禁,浓香沁腹啊。</span></h3> <h3>曾听说世界上每三个漫画家中就有一个是比利时人,我不太相信。可是当我看到华发苍苍的老太太捧着一本漫画在阳光下的草坪上边看边咯咯笑时,当看到排着长队的比国人安安静静等待进去看漫展时,当看到男女老少在皇宫门口和动漫人物一起开心巡游时,当沿着布鲁塞尔地图专有的卡通步行路线漫游时,当站在巨幅漫画墙面前,感觉漫画真的就像血液一样融于比利时人的生活中,已经自发地从传播媒介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栩栩如生的漫画人物蓝精灵、丁丁、白雪,述说着这个城市的童真与梦想。也许正是如此,塑造了比利时人的乐观、淳朴、善良和童趣,激起人们对纯真的追求、对美好的向往,对正义的捍卫和些许的自我嘲讽,也让这个城市同样童心未泯,充满生机和活力。</h3> <h3>走过一个秋冬春夏,或阳光明媚,或阴雨绵绵,四时之景各异,轻松愉快的心情却是一以贯之的。</h3> <h3>因为在这里,在街角的咖啡店,在街头的露天座,三五朋友在聚在一起,品味着清爽澄亮的啤酒,或是慢甄一杯capucino,享受点滴休闲时光。Enjoy the break是他们的理念,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h3><h3>这就是西欧之都的美好印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那慕尔</h3> <h3>比利时诗人伊达·那慕尔曾说,"每一个率真的人脸上灿烂的笑容,都盛开于心中的美丽花园"。</h3> <h3>在比利时南部瓦隆大区有一个城市,那慕尔,像极了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迷人的城堡,温润的小桥,宽广的运河,涟漪的河水,柔和的光线,慵懒的节奏,快乐的人们。在这座城市行走,时间变得缓慢。</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由于地处默兹河和桑布尔河的交汇处,那慕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这个极具战略价值的地方修建堡垒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那慕尔城堡始建于1692年,位于两河交汇处高台上,为路易十四与奥兰治公爵所有,是过去战争年代里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是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也是欧洲历史上最坚固的城堡之一。它屹立在城南的小山上,占据了这里的最高点,易守难攻。在城堡山上不但可以寻访古堡遗迹,更可以登高望远,站在高台上欣赏两条河流与那慕尔城形成的独特美景。</span><br /></h3> <h3>在那慕尔市政广场上,恰逢圣诞集市,jingle bell的歌曲荡漾着,烤肉的香味弥漫着,人们不急不徐地边走边逛,吃着烤肉喝着啤酒,聊天逗乐。</h3> <h3>在市中心兵器广场上,有一组铜像很是引人眼球。两个人像是在聊天,旁边有一只蜗牛被锁在笼子上。据说,这是那慕尔的城市地标铜像。不是什么历史人物,也不是纪念事件,人和蜗牛是什么意思呢?请教了当地人才得知,这是一位漫画家采用幽默手法刻画的那慕尔人生活写照:这里的生活节奏太慢,人们聊天的时间连蜗牛都能走好几里地了,所以只能把它关在笼子里以免走丢。实在太符合这里的慢节奏,真心慢。</h3> <h3>城中的河流总会给小城增添一份诗意,有天鹅在河中悠闲地游荡,更是平添一份柔软。初冬的夕阳下,水质清澈,波光潋滟,一江绵延,反照着天际火红的晚霞。湖中那只天鹅,安静地梳理羽毛,随心地滑动身姿,荡起一圈圈水波......</h3> <h3>水波几曲,静静流淌,沉淀不朽,链接过往,记下的不只是零光片羽,留下的却温暖曾经。我无法表达得更好,再次引用伊达·那慕尔的诗句,作为结尾:"我将穿越,但我永远不能到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迪南</h3> <h3>在比利时南部阿登山区,有不少起伏和高池。在这里,坐落着一座小城,壁立百仞、断臂之间是入城之路,旋梯之上、山壁之侧是城中城堡,有河流在城中穿过,有音乐在山中回响。</h3><h3><br /></h3> <h3>萨克斯是迪南的名片,迪南是萨克斯的故乡。铜管乐器萨克斯的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200多年前就出生于此。</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萨克斯桥、萨克斯博物馆、萨克斯雕塑、萨克斯音乐声,装点了这座小城。</span><br /></h3><h3><br /></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五彩萨克斯雕像的戴高乐桥,一共有22支萨克斯装点。</span></h3><h3><br /></h3> <h3>悠悠的萨克斯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浓郁的爵士情怀,如一杯醇酒,迷醉、缠绵。</h3> <h3>小小的萨克斯博物馆,其实原本是萨克斯先生的故居,那5首点播的音乐着实经典,也在这里,我知道了歌剧卡门的作者是George Bizet。</h3> <h3>一花一叶一世界,半醉半醒半浮生。Dave Koz演奏的I believe,如浓情巧克力,甜蜜中更多的苦涩,两颗心历经千辛万苦在一起,却已近黄昏。<span style="line-height: 1.5;">在半醉半醒间,在登高望远处,暂时放纵自己的耳朵,品味萨克斯带来的别样风情。</span></h3> <h3>小城故事多,我曾经来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安特卫普</h3> <h3>漫步在安特城,路边树木亭亭如盖,人行道上布满了咖啡座,周围的建筑深邃古老,眼前的一切都隐约显露出这个比利时第二大城市的历史与优雅。</h3> <h3>一行黑衣人吸引住我的视线:黑礼帽、黑风衣、黑皮鞋,两鬓弯曲的小辫,手里提着黑色手提箱行色匆匆。曾听说安特卫普住着不少犹太人,想必这些黑衣人便是犹太教正统派信徒。果然,询问当地人,得知这些正是谙熟生意经的犹太人,他们也是从事钻石行业的主力军。<span style="line-height: 1.5;">安特卫普以钻石享誉世界,两条钻石街和四座钻石交易所承载了世界相当份额的钻石交易,近年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印度面孔和中国面孔。</span></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h3><h3>定义安特城,除了钻石这个标签,时尚之城也名不虚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欧洲时尚届崛起的安特卫普六君子,毕业于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一时间成为前卫的代名词。听说,他们的作品并不是美极了,而是非常富有感情。或许,这正是安特卫普嫡系队伍的设计灵魂吧,情感让安特卫普的设计永远前卫、鲜活。难怪有人说,懂得穿安特卫普作品的人,是纵情于世的时尚高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蒙斯</h3> <h3>蒙斯,作为<span style="line-height: 1.5;">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充满历史感和沧桑感。盛夏光年,音乐节热闹非凡,短暂一瞥,热情馈赠。</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阿登</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阿登山巨石镇,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一片绿色山区的中心地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乌尔特河横穿而过,</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依山傍水,风景宜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要塞和历史,城堡和公主,火腿和啤酒,雨后的阿登巨石镇,别有风情。</spa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德比</h3> <h3>德比小城,小既是美,美源于心,一个让人快乐的小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比利时·列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