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非洲-肯尼亞獵奇(原創)

徐容

<h1>一年前,我們就著手准備去那個遙遠的、神秘的非洲。一開始,就像期待著下一個旅程,并不特別的掛心。還記得去見政府衛生署醫生時的懞懂,當醫生詳細解釋了半個鐘,越聽越恐怖,忐忑不安的心情讓我們面面相覷,但是箭己在弦,不得不發,一口氣打了三支預防針:黃熱針、甲肝、傷寒,拿到那張黃熱針紙,已經是再也不能回頭,即刻釘在護照上,出發,走進非洲!</h1><h1>飛機於2017年7月22日零晨降落在肯尼亞首都奈羅比,大多都是接中國人的團,黑人大叔在黑乎乎的機場拿著白乎乎的紙迎接了我們一行五人。</h1> <h1>"人類的起源在非洲",這句話在今天已經沒有爭議了。(這個非洲指的是東非肯尼亞。下同)</h1><h1>"非洲,這是一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這句話乍一聽,嚇一跳,我們所到之東非肯尼亞,除了主要去的國家公園,裡面的旅遊設施非常完善,酒店五星級的眾多,發電是每個酒店自己配備的,水也是酒店安排的,一出國家公園,就是無比落後的環境,非洲人幾乎都以放牧為生,原始的生態環境至今仍然如此,人類有歷史以來,非洲沒有什麼進步,你說最適合人類居住,好像說不過去。</h1><h1> 于是,帶著這個有趣的主題,我們走進了非洲。</h1> <h1><b>《天堂的舞者一火烈鳥》</b></h1><h1>肯尼亞草原Bogoria鹽水湖地區聚集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火烈鳥,當我們的車子一進湖區,成千上萬只火烈鳥在天空翱翔、在湖面起舞,太壯觀了,我們為了這一生難忘的回憶,不惜代價追著她的足跡,總于獲得心靈的滿足。</h1> <h1><b>不惜一切代價的故事</b></h1><h1>原來我們的计划是去納㡽鲁湖看火烈鳥,一到草原,司機查理一脸為难的告訴我們,火烈鳥转移了阵地,如今聚集在博格利亚湖。我們一秒鐘也不猶豫:走,向著火烈鳥!司機說,我必須告訴公司,並且費用由你們承擔,因為路程是反方向過去三個小時。我們一脸豪气:火烈鳥才是上帝。在查理一通電話后,車子向著目的地-博格利亚湖飞速前進。</h1><h1>实在是太難得了!火烈鸟的美,天下無雙!</h1> <h1>火烈鳥的舞姿實在奪人眼球。</h1> <h1>獨舞</h1> <h1>踏入著名的馬賽馬拉面積約1510平方公里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是肯尼亞最多動物棲息地,而貫穿大草原的馬拉河,每年的七月,是最繁忙的地方,百萬角馬、斑馬、黑尾牛羚等食草動物,為寻找水源奔赴馬賽馬拉大草原,開始一年一度的"天堂之渡",渡過馬拉河,將有豐盛的草原等待著他們,否則可能會干死或餓死,其他肉食動物如鰐魚、獵豹等則守候河中或岸邊,等待獵物的到來,場面震撼壯觀!</h1><h1>這一天,我們的四驅車剛剛駛入馬賽馬拉大草原,只聽到"踏⋯踏⋯"的馬蹄聲震耳欲聾,我們齊刷刷全部站起來,向後一看,千軍萬馬、塵土飛揚,這是中央電視台才能看到的場面啊!</h1> <h1>  每天一早,都是拎上酒店為我們打包的午餐,一天奔馳在草原上。這天中午十二時,一大群角馬向馬拉河邊聚集,岸邊几十輛越野車上長炮密排,只見頭馬一聲長啸,衝下馬拉河,後面黑壓壓的群馬蹄聲齊揚,場面相當壯觀。終於十幾分鐘後塵埃落地,群馬安全渡過馬拉河,欣慰!</h1> <h1>每天都看到角馬過河,最多一天看到四次大大小小的角馬或是斑馬遷徙。</h1> <h1>剛剛上岸的角馬。</h1> <h1>馬拉河中危機四伏,鰐魚埋伏在河中,每次大規模的渡河一定會有几只角馬被鰐魚吞食,我們親眼目睹几條鰐魚圍攻一只角馬,被咬住的角馬拼命掙扎,每次挣扎都甩起一片片鮮紅的血液,在臨死之前的一分鐘,角馬發出悲哀的長嗚,仿佛告訴家人同伴:我將在下一刻死去。一條鮮活的生命到此戈然而止,我們站在四驅車上看著這悲慘的場面,聽著角馬那慟哭的長嚎,禁不住熱淚盈眶,這就是生活,這就是草原!就是這草原上的壯觀場面吸引了無數的人類每年七月來到肯尼亞。</h1> <h1>我們坐在四驅車內,也乘上熱氣球,天上地下追逐著動物奔馳,為角馬安全渡河而歡呼,為鰐魚吞食角馬而流淚,一切都是圍繞著草原上的動物,而我們几乎忘卻了自己。</h1> <h1>每一個熱氣球乘坐16人,天空上的熱氣球并不多,司機幾乎全部是白人,他介紹說,考駕照特別難,必須飛行700小時才能拿到證書,原來如此,所以我們坐的那個公司只有四個熱氣球升空,感覺特別安全。</h1> <h1>英俊的美國駕駛員。</h1> <h1>看著熱氣球升溫。</h1> <h1>熱氣球下是有序的角馬向馬拉河進發。</h1> <h1>花豹是最強悍的動物,花豹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時70公里,獵殺瞪羚後為免被獅子和獵狗抢奪,會把比自己重三倍的獵物扛上20英尺高的樹上,慢慢享用,奇蹟讓我們看到了二次!</h1> <h1>非常得意的看著自己的獵物。</h1> <h1>吃飽了先躺一會兒再吃,頭上掛著此君的獵物,</h1> <h1>只有花豹是在我們進入坦桑尼亞賽倫蓋蒂野生動物保護區內才看見的,賽倫蓋蒂大草原面積是馬賽馬拉的十倍,約14670平方公里。</h1> <h1>雄獅的形象最彪悍,金色的獅毛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仿佛告訴人們:我是王者!可是我們在草原上看到的雄獅,不是在太陽下睡覺,就是在等待母獅獵奇归來享用美食,虛有其表。</h1><h1><b>"The Lion King?No!The leopard King!"</b></h1> <h1>雄獅與馬賽的男人一樣,不用幹活。</h1> <h1>母獅忙裏偷閒一下。</h1> <h1>正在拉大便的雄獅。</h1> <h1>  我們看到二雄一雌三只獅子互相恩愛,肯尼亞司機查理也咋咋称奇,說他從來沒有見過,因爲獅子不會二公一母一起生活的。天下無奇不有😁</h1> <h1>獵豹身軀龐大,腰細腿長,它不能像花豹那樣用尖銳的牙齒刺穿猎物的喉嚨,唯獨狩猎時奔跑速度达每小時110公里,但是只能奔跑三分鐘,就必須慢下腳步,否則會因身體過熱而死,因此它會等猎物走近,在一分鐘內捕殺獵物,它雖然跑得快,卻每六次捕食只會成功一次,所以會搶食其他動物的獵物。</h1> <h1>獵豹的特徵是眼睛下面有淚水一樣的斑點,與花豹之區別在此。</h1> <h1><b>非洲是動物的天堂。</b></h1><h1>對於我們這些從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來說,看動物,一定是去城里的動物園,從小我們就知道動物是生活在一個個鐵籠子里的,他們沒有天地,沒有自由,雖說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但是眼里滿滿的都是驚恐。來到非洲,才知道有這麼一天,我們的身份全部調轉😅,我們只能在四驅車里,不能下車,如同一只長方型鐵籠,多么的諷刺🙄,而動物可以自由自在,吃喝玩樂,上天入地,對關在四驅車里的人類視若無睹,眼內悠閒、安逸、平和的神態滿瀉。我們和許多動物近距離對視,獅子、獵豹、大象、角馬、野牛、長頸鹿都平和的看著我們,沒有任何攻擊的意念,而我們人類是怎樣對待野生動物的?在人類能夠吃飽喝足的今天,仍然對野生動物捕捉、掠殺、剝皮、食肉,要多恐怖有多恐怖!人類比野兽更兇殘!</h1> <h1>白人几乎都選擇這種敞蓬四驅車。</h1> <h1>司機兼導遊查理👍</h1> <h1>動物有自己的食物鏈,比如,角馬吃最上層的草,斑馬吃第二層的草,這时候,嫩草可以看到了,而羚羊就吃最下面的嫩草,鰐魚攻擊渡河的角馬,也是每年一次,而其他鷹類、鳥類就會吃腐尸爛肉,河馬是晚間上岸食草的動物,河馬和鰐魚基本上是一起出現在河里,相處和諧,鰐魚沒辦法傷害河馬,它主要是捕食過河的角馬和斑馬,但是鰐魚吃一只角馬,基本上一年不再捕食,而鰐魚只吃不拉,所食之營養會進入皮膚,所以它的皮越來越厚,鰐魚的天敌是人類,只有人類會捕捉鰐魚然後為人類所用。</h1> <h1>湯姆森瞪羚。</h1> <h1>禿鷹搶食斑馬的屍體。</h1> <h1>保護區內有超過90種野獸動物,另有400多種飛禽走獸,總數超過300萬頭。</h1> <h1>草原上最優雅的公主一長頸鹿。</h1> <h1>終於知道長頸鹿是這個姿勢喝水的。</h1><h1><br></h1> <h1>籃蛋𤠣</h1> <h1>真是難得拍到的畫面。</h1> <h1>捕獲食物。</h1> <h1>秘書雞,似十八世紀的羽毛筆而命名。</h1> <h1>珠雞</h1> <h1>姆萬扎平頭飛龍蜥蜴</h1> <h1>河馬身上亭亭玉立的飛鳥。</h1> <h1>黃昏的太陽,不一樣的角度看非洲,奇趣無窮!</h1> <h1>整個旅程我們入住的酒店,無論是肯尼亞的馬賽馬拉大草原,還是贊比亞的維多利亞瀑布城,每個都美倫美喚,令人贊嘆,而非洲人的服務品質用一個朋友的話是,就是一些發達國家都比不上。</h1><h1>這是肯尼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酒店。</h1> <h1>這是草原上的帳蓬酒店,五星級的。白天卷起帳篷就是防蚊的紗網。</h1> <h1>每個酒店都有蚊帳。</h1> <h1>酒店的一角。</h1> <h1>這是坦桑尼亞的酒店。</h1> <h1>這是津巴布韋的維多利亞瀑布城酒店。</h1> <h1>走進非洲一共22天,對非洲的認識僅僅是一點皮毛,或者皮毛也不是;22天,我們盡可能向司機提出我們的要求,去了二個原始村落,向村民和天天在一起的司機詳細了解當地的風俗,司機查理告訴我們:馬賽是指馬賽人,馬拉是指馬拉河。我們已經看到了馬拉河的奇蹟,接下來必須了解馬賽族,我們探訪了一個住著四戶村民的馬賽人村莊,馬賽人是一夫多妻,這四個男主人有一妻到四妻不等,他們負責接待我們,女人干所有里里外外的活。照片中的男人有二個妻子,28歲,他計劃在40歲之前有四個妻子,馬賽的男人有十頭牛就可以娶一個妻子,一頭牛值800美元。馬賽人的特徵是敲掉下面一隻門牙,再雙頰刺圖案,或者是耳朵開大洞。敲掉一只門牙是為了生病時可以灌入藥水或米湯急救。</h1> <h1>舞蹈:誰跳的高,小伙子會隨著歌聲比誰跳得高,漂亮的姑娘喜歡跳得高的小伙。</h1> <h1>馬賽人的耳朵,這是這個民族的特徵。</h1> <h1>希望在何方。</h1> <h1>賣爆米花的小女孩。</h1> <h1>汪董帶著一大包學習用品和巧克力一眨眼全部發完。</h1> <h1>開始野獸宴</h1> <h1>穿上當地人的衣服。</h1> <h1>熊熊烈火烤的是羚羊。</h1> <h1>看著野獸肉實在吃不下。</h1> <h1>  非洲沒有與時俱進,沒有成為一個現代社會,主要原因是非洲土地太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在這塊土地上,人類不需要耕種,灑下種子,谷物就會自然生長,牛羊不用飼養,有吃不完的草原,天然資源豐富使非洲人生性懶散,不喜勞作,也因為沒有必要,非洲幾乎沒有改變,所以,這句話:"非洲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完全是正確的,正因如此,所以非洲得以保持最原始的狀態。</h1><h1> 而從非洲外遷的人類,當然這些人類都是當時戰敗或其他原因被迫離開非洲的,由於氣候寒冷,必須學會紡織;由於沒有大草原,必須想辦法飼養動物;由於沒有肥沃的土地,必須勤耕細作,讓收成能夠養活不斷繁殖的人類。一切的發展都是为了適應生存的需要。</h1><h1> 記得當年大學會計老師上課的第一句話:中國地大物不博,當時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種對傳統文化的顛覆,今天其中的含義昭然若揭,非洲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h1><h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2天的非洲之行,收獲之豐遠勝22年!在有生之年,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去非洲走一走,看一看,這是我們的肺腑之言。</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