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的父母都是绍兴柯桥人,故乡,留给我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乌蓬船,乌毡帽,是坛坛飘香的黄酒,还有儿时最喜欢嚷嚷的顺口溜,“肖山罗卜干,柯桥豆腐干,绍兴梅干菜",还有外婆晾晒制成,唇囗留香的,嵌芝蔴的山竽干。</h3><h3> 说来有趣,在猴戏的故乡,麾下属民也盛产属猴的子孙。</h3><h3> 父亲兄妹两人,姑妈家大女儿属猴的。母亲兄妹四人,排行最小。老大舅舅仍居故乡,大女儿属猴的。两个姨妈,大的嫁宁波城里,小的嫁宁波乡下。大姨妈家沒有属猴的孩子,后来却嫁进来一个属猴的儿媳。小姨妈本身就是美猴王,又生了属猴的女儿和儿子。我妈也生了个属猴的我,家家户户都有猴,猴子猴孙满堂。</h3><h3> 每年春节,是外婆最高兴的曰子,家里成了热热闹闹的花果山,也是老人家最头疼的日子,时不时演绎一场大闹天宫,这个叫外婆,那个叫奶奶,手心手背都是肉,清官难断家务事。</h3><h3> 如今,故事仍延续,上海,宁波,绍兴都添丁属猴的,宁波那囗,还是年卅产的关门猴。遗憾的是,从此难觅花果山。</h3> <h3> 母亲的故乡一一项里,虽不是藏龙卧虎之地,但山青水秀,孕育着一辈又一辈淳朴的农耕子民。这里,流传着民间悠久的传说,西楚霸王项羽起事前,曾经隐藏着八百壮士,秣马厉兵,成为一代枭雄有福之地。</h3><h3> 每次随母亲探望外婆,下了火车,穿行过公路下的隧洞,便来到古老的小镇,镇上典型的江南古朴风格,河流纵横交错,石桥错落有致。先来串用竹签串连的豆腐干解解馋,然后坐上乌蓬班船直达乡里。</h3><h3> 外婆的祖屋是座独家村,一面临河,三面都是农田,离群居的村落,有三五百米远。屋前的那棵老槐树,树令比外婆的年纪还要大,粗壮的树干,我那双小手都抱不圆。</h3><h3> 门前,流淌的小河,清澈透明,鱼翔浅底。跟着外婆或妈妈,到河埠头淘米洗菜,小鱼儿会纷涌游来觅食,小手伸进河水,任凭鱼儿啄的痒痒,那是当时的一件乐事。</h3> <h3> 中学毕业之前,每年春节暑假,或家人或单独,总会坐着汽车,或者火车,或者轮船,到姑妈家,到姨妈家,到外婆家,四地五方,欢天喜地轮流转,联络着亲情,享受着天伦。</h3><h3> 匆匆忙忙在农场渡过十年,又匆匆忙忙成家立业,为生存一直很忙,讨生活的滋味,只见辛苦汗,个味自已懂。然而,思念故乡的渴望之情,只能梦中来约会,醒来,早已擦肩而过。</h3><h3> 故乡,盘旋在脑海的画卷,是连绵起伏的丘岭,是纵橫交错的河流,是错根盘结的庭院,是晚霞映照的炊烟,是牛背牧童的笛声,是随风起舞的稻浪,是血脉相连的亲情……纵然梦里呼你千百遍,你却依然在那灯火爛栅处。</h3> <h3> 眼前那座青石斑驳,桥身沾满碧绿青苔,乃水乡无数桥樑中的普通一员,一眼瞥见它熟悉的身影,倍感亲切。浑身的血液随之涌动,膨胀的热血沸腾。耳旁似乎听到它喃喃叙语,告诉我前世今生的故事。而桥旁竖着的文物石碑,则证明它挤身古董级行列。</h3><h3> 记得,外山桥(我称外婆桥)旁的山脚边,曾经有座生产队的水牛棚。小时候,舅舅领我经过,看见牛棚外,有两头水牛卧着憩息,便抱起我往牛背上骑,吓得我哇哇大叫,正好有乡亲瞧见,讥笑我,上海人,胆子太小!一时成笑柄。</h3><h3> 再次踏上它苍老的身躯,半个世纪前,数次探亲跳跳蹦蹦走过的小男孩的身影,迷惑着我的眼帘。外婆桥仍在,儿时的玩伴,都到哪儿去了?世事变迁,不忍回首。而深爱我的挚亲,外婆,舅舅,妈妈,曾经反复为我吟唱摇啊摇的摇篮曲,催我进入水乡的梦里,而今,他们也己驾鹤仙去。</h3><h3> 河水拍打着桥身的岸基,我分明又听到,外婆桥苍老的声音在低吟,“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轻轻的,柔柔的,流露出慈祥的母爱。古老的童谣陪伴着新生的生命,在生命轮回中传承,歌谣回想在耳畔,镌刻在心里。挥之不去的,外山桥,你是我永远的外婆桥。</h3> <h3> 天工大佛,真是一座鬼斧神功,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当地人称它,大寺头大佛菩萨,那时还沒有圈进柯岩风景区。</h3><h3> 传说,在爷爷的爷爷的很久以前,它是窝居在山洞,好似面壁修炼,不知何时,重压在大佛身上的大山已经卸去,尤如唐僧路过五行山救出悟空,璀璨艺术再见天日。</h3><h3> 儿时,多次随长辈路过,他们总是敬畏地虔诚合掌,祈祷神明保诺,沿袭着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习俗,不谐世事的我,小脑袋里一次又一次装填下不解的疑问。</h3><div> 而今,是不是我的造访,佛指上居然停留着一只和平鸽,幌忽之间,似乎又化作一枚橄榄枝,从而,更使我坚信了那句话,心诚则灵。</div><div> 菩萨略带微笑,安详注视着芸芸众生,在香烟冉冉升腾中,收受着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柯岩风景区,有了它的存在,才有了它的地位。</div><h3> </h3> <h3> 古阡道,千百年来,风雨沧桑,留下的不只是阡夫的汗水和辛酸,以及可歌可泣的传说,而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愉悅游人的怀古情怀。</h3> <h3> 水中古戏台,曾经演绎过多少甜酸苦辣的戏文,而如今却如此平静,不见观众掌声喝采,只留下水中一汪倒影。</h3> <h3> 濛濛细雨中的乌蓬船,静静地躺在河弯里,昔日繁忙的交通工具,已被四通八达公路上的汽车取代,往日水上的交通名片,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废为摆设,成为记忆,慢慢演变成历史的见证。而今,只是助游人玩兴的道具,在回忆中品味曾经轰轰烈烈的风光。</h3><h3> 河岸的廊坊里,坐着头戴乌毡帽的船夫,虽然悠闲的聊着,显得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可眼神却光顾着游客,希望能照顾他们的生意。</h3> <h3> 从前,很小很小的时候,跟随妈妈走亲戚,数次路过他家门前的那条石板小道,后来,听大人们说,他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绍兴的骄傲。长大,才知道,他是我崇拜的偶像,文学大家,杂文鼻祖,我喜欢他犀利的文章和柔情的小说。再后来,有领导人题字:《民族魂》,这是盖棺论定的褒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真实写照,他叫鲁迅。</h3><h3> </h3> <h3> 面对先生的塑像,我无比激动。鲁迅的傲骨,与领导人题的三个字,《民族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h3> <h3> 这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圆了我五十年前未拜谒的梦,化解了前半生留下的遗憾。</h3><h3> 天空中落着毛毛细雨,仿佛述说着学生对前辈的敬仰和思念。先生的文章,多次提及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故事,我循着他的足迹,寻觅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思考。</h3> <h3> 民族脊梁碑前,我举起了右手,做先生那样有骨气的中国人。这不仅是铿锵誓言,还是肺腑之言。</h3> <h3> 其实,绍兴城里的鲁迅纪念馆,是最权威的地方,这里的图文,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和注解,包含着先生一生的精髓。</h3> <h3> 鲁镇,鲁迅先生母亲的故乡,先生多篇小说中都有提及,最著名的《祝福》,后人改编为越剧《祥林嫂》,反映社会最低层妇女的悲惨命运。</h3> <h3> 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穿越时空,来到鲁镇。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来,照个相,留个念,不过是纯友谊的,沒收任何附加费用,摆拍还是挺专业的,为的是,助游客高兴来,满意归。</h3> <h3> 咸亨酒家,曾经是先生小说中的道具,名人效应,风光一时。现已门庭冷落,孔乙已己不是人物,而是招揽生意的摆设。</h3> <h3> “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的吶喊,是民族奋起的呼声。秋瑾女侠鲜血染红的古轩亭囗,如今一派繁荣,孙中山先生题《巾帼英雄》,在阳光下,更加金壁辉煌。</h3><h3> 先烈血沃中华大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壮士,踏着他们的足迹前仆后继。今天,我们建设美丽家园,复兴中国梦,更不应该忘记这些付出生命代价的铺路石。</h3><div> 旅行的点点的的,使我想起一首非常好听的歌,《相逢是首歌》,但我觉得,这一路行来,更是一路风景一路歌,但愿人人都能心存真善美,都能咏唱心中的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