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往事: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老陶

<p class="ql-block">编辑:陶力军</p><p class="ql-block">照片:部分照片来自战友微信群和网上图片下载。</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一九六八年广大知识青年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打起行李、背包陆续从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乘火车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我是一九六八年九月二日和师大附中的校友:史彦新、崔知义、吕尊戍、程战兵、褚俭、金新农、张光、孙明铎、陈忠滨同学一起下乡来到红色草原独立三团二营二连。</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兵团的艰苦生活伴随着我成长,经历了从托坯、干打垒、到春播、夏锄、麦收、采草、秋收、赶车放马、刨糞等一系列农活和上山伐木及木匠工作。</b></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直到于一九七五年十月七日被连队推荐到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上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从此才离开兵团。</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在兵团工作期间整整七个年头,“一九六八年九月二日至一九七五年十月七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下乡的红色草原春雷牧场现在的场部,和当时的营部变化很大,当时是一栋平房。</b></p> <h1><b>  这是从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知青网站下载的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二营二连知青战友的人员名单,北京、上海、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赵光等地知青共计134名。</b></h1><h1><b> 名单如下:</b></h1><h1><b> </b></h1><p><br></p> <h1><b>  哈尔滨知青五十名、上海知青十名。</b><br></h1> <h1><b> &nbsp;&nbsp;&nbsp;&nbsp;北京知青七十名、齐齐哈尔知青二名、佳木斯知青一名、赵光知青一名。</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h1><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战友的名字吧!</b></p> <h1><b>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一幕幕的知青生活还在眼前闪过。田间地头欢声笑语;脱谷场上,小麦地里机嚣突突的脱粒声,草原上抡起扇刀刷刷的割草声,冬季围在小山包式的粪堆旁咣咣的刨镐声,大兴安岭山里抬木头“哈腰挂”的喊号声,操场上肩扛着武器,一、二、三、四操练的口号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b></h1><h1><b> 当地老职工领导:赵寿山连长、孙殿清连长、大胡子刘付连长、,老排长李殿举、刘生,周玉富,老班长张际讯、和我的木工师付王化海、205连基建高师付的模样在我脑海里闪过。</b></h1><h1><b> 成立武装连后的知青领导隋後文连长、褚俭指导员、张雪贞付指导员、和我的老排长潘明义永生不能忘记。</b></h1><h1><b> 怎能忘记举手把我推荐送走上学,成为一名优秀工农兵学员当地的老职工和我亲爱的兵团战友们。</b></h1><h1><b> 生活中经常想回连队看看当年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歺的知青大食堂,;一起睡在通铺火坑的知青宿舍;一起晒粮的西大岗场院;一起军事训练的营部大操场和我曾经工作过的木匠铺,看望曾经在一起工作的当地老职工。</b></h1><h1><b> 下面登在美篇中的这些照片,是我自己保存多年的老照片以及战友们提供的和从战友微信群中收集到的。这些照片是战友们五十多年前在春雷牧场那段知青生活中拍下的纪念照片,几乎每张照片都能够回忆起一段往事和故事。</b></h1><h1><b> 这些照片上的战友我绝大部分还认得,能记得姓名,但也有少数战友五十多年未见面了,人认得,但名字想不起来了,很抱欠,期待着五十年后战友再重逢。</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文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根据中苏边境形势日趋紧张的局势,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68年6月18日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建立,担任屯垦戍边的任务。兵团下设6个师,三个独立团,三个独立营。</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组建后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三团二0二连全体武装连战士的合影,当时武装连下设四个排,配发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六O迫击炮。</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二0二连唯一的一张武装连战士的集体照片,我在前排数第三排,左边第一位就是我,手持冲锋枪。照片中间是连长:隋俊文,指导员:褚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备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经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批准将独立三团划归五师独立三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六年二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撒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编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b></p><h1><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后再次看到它,心情十分激动,思叙万千,这一辈子虽然没有参过军,但确扛过枪,是一名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屯垦戍边,保卫边疆的武装连战士。</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武装连战士根据战备的需要,在搞农业生产的同时还抽出一定时间搞军训,打靶和拉练。</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成立武装连后,我拍下第一张穿军装的照片。</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夏季着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冬季着装</b></p> <h1><b>  这张照片上的二位老人是二0二连首任指导员邹立家和他的夫人。照片上看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是晚年生活的非常幸福的一对老人。在这里祝愿老首长及夫人晚年生活幸福,健康长寿。</b></h1> <h1><b>  这张照片是邹指导员站在草原上双手叉腰,眺望远方拍下的纪念照片。看:这腰板溜直,体魄健壮,还真有点像当年带兵打仗首长的范儿。</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褚俭(连队指导员)、程占兵哈师大附中下乡到二营的两位优秀的知青代表,后期在大庆市政府任重要领导职务。</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是我们哈尔滨师大附中老三届学生一起下乡到二营二连的校友、战友。前排左起吕尊戍、张光(定居美国)、孙明铎。中排崔知义、史彦新(病逝)。后排左起褚俭、陶力军、金新农(病逝)。我是68届老初一的学生,当中是最小的一位。当年我们校友共计十名下乡起来到二营,照片中缺程占兵和陈忠滨两位校友。</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师大附中文革前就是黑龙江省的重点中学,如果沒有文革运动,我的这些校友老大哥、老大姐高材生都会考入理想的大学,这些高材生的文化水平被营部领导发现后陆续被选拔到营部学校教书,充实学校的师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有崔知义、吕尊戍、金新农、孙明铎调到学校当教师。褚俭被提升为连队领导,张光调到营部当宣传干事,都得到了营里重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大批知青返城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而我的这些老大哥、老大姐却很幸运,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出色的表现,在新的工作岗位发挥出了他们的作用。无论是在政府机关,还是学校、工厂、和其它行业干的很出色,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和专业技术骨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同他们一样,当年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为了适应铁路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的需要。先后考取並毕业于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教育学院函授大专《中文专业》和中共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经济管理专业》,一直在铁路多经系统从事经济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直到2011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成长过程离不开党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和他们都有一段难忘的知青经历,那段艰苦生活虽然苦和累,但却磨练岀了我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永往直前的老黄牛精神,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这是一九八八年毕业于松花江地区函授大专《中文》专业的毕业证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这是一九九七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也是我的最高学历,虽然没正式进入大学读书,但也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证书,留作纪念吧!</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张照片是哈尔滨第一批到202连知青的合影。</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张照片后排男知青右起刘名玉、李忠福、宣少先、李吉春、王书文、李树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女知青前排右起吳晓莹、王雪梅、高淑琴、黄淑芬。</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中间排右起于洪英、曲晶、吳玉秋、张秀芳、常丽。</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有当年被任命为武装连的连长(后排中间的)隋後文连长,指导员(后排隋连长左侧的)褚俭指导员,张雪贞副指导员(前排右侧数第二人),吳晓莹哈尔滨优秀的女知青,被连队首批推荐上学,(左侧第二人),和武装连各排长曲守义,张秀成,闫秀兰,连部人员冯永胜和王桂林等人。</b></h1> <h1><b>  同上</b></h1><p><br></p> <h1><b>  这张照片是知青大食堂炊事班全体人员合影,下边左起有计世辉、魏敦良、金新农、刘际合当地老职工。上边左起有当地职工李民、姚凤、王景玉、苏殿兰、陆抗美战友。炊事班长:金新农。</b></h1> <h1><b>  这是当年在春雷牧场大门外拍下的照片,左起陶力军,魏孰良,李成申,隋後文连长,冯永胜,吕尊戍。</b></h1> <h1><b> 这是第二张。</b></h1> <h1><b>  这张照片中有隋後文、唐新民、李成申、钟国庆、赵永泰、冯永胜、刘庆彬、魏敦良战友。</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是姚凤战友,当年的武装连女排排长。照片应该是还没到二0二连任武装连排长前,在营部广播室的拍照吧。</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放牧员战友楊承光骑马时的照片,当年老杨的马术在知青中是最棒的,后工作改为连队獸医。</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我骑着马照的照片,自我感觉很威武,如果再配上一把战刀就象一名骑兵战士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是我的亲密战友武装连通讯员刘庆彬,战备结束后到木匠铺和我一起学徒做木工工作,师付:王化海。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木匠铺负责二连的基建、生产维休等有关木工工作,设备落后,沒有电锯、电刨机械化设备,全靠手工操作,原始的手工作坊。</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连部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培养我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派我和小刘师兄弟二人到205连基建排学徒,师付是八级工匠高师付。在跟高师付学徒期间确实技术理论和木工水平提高很快。 干木匠工作仅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做出一般的家具了,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先后为知青赵坚和老职工马玉国做了两个写字台,望着自己亲手制做成果心中十分高兴。並且在高师付的指导下,制做全了工作用的所有木工工具。遗憾的是我还没出徒就上学走了,辜负了连队领导的一片心意。</b></h1> <h1><b>  这个帅小伙是上海知青张卫民,标准的武装连战士形象。</b></h1><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张卫民一九七五年拍摄的标准照片,我上学前送给我留作纪念,当年在武装连四排潘排长领导下我俩也是好战友、好朋友。</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武装连战士三姐妹,手握钢枪,英姿飒爽,不爱红装,爱武装。左起李淑芬、陆抗美、王秀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在连队草原上拍的照片,“草原三姐妹”太珍贵了。左起刘秋玉、刘慧兰、李树芬。</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是北京战友高宝玲、彭秀清、张义青、和哈尔滨战友姚凤在哈尔滨游玩时的合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是北京战友王德生、哈尔滨战友刘庆彬、北京战友张秀成。</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战友王德生喜好摔跤运动,在兵团期间每到夏季,晚间收工后吃过饭我们哥几个爱好摔跤的战友经常凑在一起,在宿舍后边大操场的草垛旁练起摔跤、打拳。记得当时北京战友王德生、桑全来摔起来还有点套路,应该是下乡前在北京练过吧。那时侯我才知道北京的一个摔跤技巧专业术语叫做“德合乐”。</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我虽沒练过摔跤,但因爱好体育运动,和战友杨承光经常在一起练单杠、双杠、举重,身体还不错,被战友们称"陶大块",所以摔起跤来,虽然没练过,但要想把我摔倒也没那么容易。</b></h1> <h1><b>  这张照片是上海战友李成申和哈尔滨战友刘庆彬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前拍照留念。</b></h1> <h1><b>  通讯员刘庆彬和排长北京知青张秀成。</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刘庆彬和上海知青钟国庆的合影。</b></h1> <h1><b>  这张照片是在西大岗场院拍摄的。</b></h1><h1><b> 上边是北京战友王德生、张秀成。下边是王景云、张义青、徐波、程俊香六位北京战友。</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连队种马车,赶车人是种马饲养员当地老职工马玉国同志,车上坐的是连队知青,照片不太清晰,但可以看出是第一批下乡到二连的哈尔滨知青坐在车上。</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照片中有哈尔滨战友腾冬和武装连当地青年刘万征等战友合影,这是从刘万征美篇下载的珍贵照片,当年成立武装连,团里从各营抽调一批当地青年加入到202连武装连,这张照片中的当地青年刘万征还有周永志还认得,其他战友已记不清姓名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七0年冬季二连上山采伐中山上负责采伐的部分战友合影,因年代已久,照片不是很清楚了,但能认出有战友江宗颖。</b></p> <h1><b>  这张照片是连队大部分女知青战友的合影。</b></h1><h1><b> 着装清一色当年比较流行的确良衬衫,脚穿松紧鞋(懒汉鞋),年轻时尚。而且片中看到每位战友梳着长短不一的辫子,当今年代十八、九岁的女青年留着不同的发型和颜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看来发型也在变化。</b></h1><h1><b> 由于北京、上海知青的到来,给当地着装服饰带来了新的变化,每当北京、上海知青战友回家探亲时,哈尔滨和当地青年都纷纷请他们捎买的确良衬衫、裤子和懒汉鞋,在当地掀起一股懒汉鞋热和的确良热。同时很大程度也缩小了城乡差别和文化差别。</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部分北京知青一九七0年拍的合影纪念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有:王景云、张义青、程後香、郭延萍、范玉珍、刘秋玉、王晓香、冯延宇。</b></h1> <h1><b>  这是部分北京知青一九七三年拍的纪念照。</b></h1><h1><b> 其中有:刘秋玉、李淑芬、张红兵、彭秀清、范玉珍、郭延萍、苏改珍、刘慧兰、冯延宇、王秀珍、张义青、王景云。</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部分北京知青一九七四年拍的纪念照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片中有苏改珍、勾淑慧、李淑芬、刘嘉玲、刘秋玉、王晓香等知青。</b></h1> <h1><b>  这张照片前排中间的是我的战友小高和其他战友在一起的合影照片。除小高以外其他几名青年,因为几十年过去了,印象已经不深了。</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我和小高曾经在农业三班工作一段时间,记得班长是张际讯,付班长是赵林。我们俩经常被安排一个车上往田间地里送糞,当年正值年轻身强力壮,再加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一拖车粪连搓带刨很快就会卸完,这段经历记忆非常深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返城后,小高在哈尔滨知青战友中是一位比较热心和活跃的战友。不管是北京、上海、大庆战友来哈或途经哈市,战友聚会总少不了她,忙前忙后,有大型聚歺活动她都不忘提前通知我,经常微信、电话勾通问侯。应该说五十多年前曾经一个班工作过的战友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要很好地珍惜这段友谊!</b></p> <h1><b>  这是六九年大批北京知青来到连队,宿舍一时紧张,吕尊戌和隋连长住到老职工张书清家里,这张照片是他们俩和老职工张书清、儿子张国荣在一起的合影。</b></h1> <h1><b> 刘庆彬和江宗颖小木匠师兄弟合影。江宗颖在木匠铺排行应算是大师兄,是第一位到木匠铺学徒的战友,性格内向,为人正直,工作踏实认真,一九七三年被民主推荐,连队批准到佳木斯农机校上学,随后我到木匠铺接任学徒,接着刘庆彬、张德福(当地青年)相继来到木匠铺学徒。</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江宗颖在佳木斯农机校上学期间拍照留念。</b></p> <h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知青生活中的</b><b style="font-size:20px;">小故事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有缘相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小木匠姜宗颖,我俩在连队时是好战友、好朋友。七三年他上学走后,我接替他到木匠铺和王化海师傅学徒。七五年我上学到齐齐哈尔市,在火车站行李房取托寄的行礼时,正好碰上姜宗颖毕业分配到齐齐哈尔五金交电采购批发站工作,也去取行礼,真有缘分,又在一个城市见面了,因此在齐市上学的两年,休息时经常到他住处喝酒聊天,回忆在二连的每时每刻,怀念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隋连长去哈尔滨,哈尔滨战友姜宗颖、赵坚、杨承光、陶力军、曲守义、吕尊戍陪同隋连长去松花江边游玩,这是在防洪纪念塔前拍摄的纪念照片。</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前排中间是吕尊戍大哥,老吕大哥是我的亲密战友,校友和好朋友,在这里介绍他一下返城后的情况。</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老吕在兵团工作期间,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在当地老职工眼中是公认的老黄牛。</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返城后在哈尔滨锅炉厂设计院任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的大型锅炉设计和改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是我连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近几年我们经常有来往联系,现由于身体原因从哈尔滨到上海女儿那定居。</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中是我和隋连长。</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上左起是赵坚(病逝)、陶力军、楊承光三位亲密战友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前拍照留念。</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中是我和亲密战友楊承光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江畔歺厅拍摄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连队时我们是好朋友、好战友,经常沒事时在一起练单杠、双杠、举重,锻练身体,收工后约好朋友在一起聚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返城后老杨在黑龙江省粮油集团总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工作一直很忙。退休之后我们俩经常连系不断,特别是近些年建立通讯微信,定期互相视频通话问侯,每次视频聊天时间较长,总是有唠不完的磕,聊家庭、聊战友、回忆过去。不定期相约几位要好的知青战友聚歺,喝酒聊天,战友之间感情深厚。</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当年营部托儿所,入托儿童和阿姨的集体合影,战友们仔细看一下,有谁的孩子在其中。</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年代营部为了活跃知青业余文化生活,决定购买一台电影放映机,因条件有限,只能巡环到各连队放映露天电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面两张照片是我利用父亲的工作关系到哈尔滨给营部购买35毫米电影放映机,放映员王学秀和刘师付和我一同去哈尔滨提货。这是事情办完了到松花江边游玩拍照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的亲密战友赵坚和营部商店售货员小徐子的结婚照。</b></p> <h1><b>  上面两张照片,是抬木头归楞和装车的场景,当年兵团采伐大队上山采伐就是这样的场景,我们二连釆伐队在加格达奇管区的库布春林场,兵分两队,一队人在山里往山下储木场运送木材,另一队人在山下储木场将山上运下来的木材卸车归成楞垛,然后装火车运回三团。</b></h1><h1><b> </b></h1><h1><b> 小故事二《危险,快跑》</b></h1><h1><b> 在山下储木场我的任务是负责在木垛上归楞和用卷掦机吊起原木装上火车。</b></h1><h1><b> 记得有一次刚卸下车的原木有一根长四米,直径约一米左右的原木,应该是树王了,很少见这么粗的原木。当时没有经验,按理说直接放在下面底层就完事。战友们挂上勾费了很大劲才抬着走上木垛,往下一放就离开了,剩下事就是我负责把它由竖着放抱起后,利用杠杆原理一甩变成横放在二根原木缝中间归成垛。由于原木太粗,二根原木中间的缝隙太小放不下,结果原木直接由约二米多高木垛上滚落下来,我大喊一声危险快跑,刚放下木头往下走的战友听到我的喊声回头一看,巨大原木直上而下,不好了危险快跑呀!连跑带跳急忙跑向两侧,避开了这场灾难,真是太危险了,要是跑慢一点就被原木滚压上了。虚惊一场,以后吸取经验可得注意了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二十岁左右,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抬起木头随着喊号声一步一步走起来和林场伐木工人没啥区别,战友李树文应是头扛,负责喊号。</b></h1><h1><b> </b></h1><h1><br></h1><h1><b style="font-size:22px;">小故事三《一支绣花鞋的故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山上采伐期间,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有趣事,原连队的北京知青任义(后调到团里,),来到采伐队看望战友,和我们住到一个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口才和记忆力相当好,晚间吃完饭躺在床上给我们讲故事,故事名称《一只绣花鞋》,讲述的是解放初期某山城的反特故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文革刚结束,这个小说据说还是手抄本,没有公开发行。故事情节讲的非常生动,他从晚间讲到凌晨,下半夜雅雀无声,他以为大家都睡着了呢,问了一声,结果大家都没睡,还在认真地听讲,一夜的时间全部讲完,听着真过瘾那。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每年到夏锄除草季节,连队采取夏锄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人力给地里庄稼锄草 ,当年锄草大会战就是这样的场景。头顶烈日,汗水湿透了衬衫。会战时人多,这边先排到垅的锄草已经锄的很远了,后边的排垅还没排完呢。令我感动的是北京知青女战友年令要比上海、哈尔滨知青战友小,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示弱,无论是铲地、割地都走在前面,年令小但付出的是同等劳力,真是很辛苦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无论是铲地、割地、掰苞米,我的速度在战友中间是比较快的,垅一排完就迅速的赶到前面,到终点后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马上回头接身边落后的战友。在农业排整整干了六年,始终坚持如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体力劳动消耗大吃的也就多,午饭在田间地头吃,半斤一个的馒头一顿我最多能吃5个,还吃一碗菜,喝一碗水。三两一个包子能吃八个,还感觉沒吃饱,说到吃我想起一件开玩笑的故事。</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b></h1><h1><b style="font-size:20px;"> 小故事四《吃月饼》</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兵团时有段时间我曾和北京战友二王,王立祯、王建军住同一宿舍,仲秋节前营部商店就开始卖月饼了,一天中午王建军和王立祯开玩笑打赌,说一次能吃下十五块月饼,两人最后约定如果在一小时之内不喝水,真的能吃下十五块月饼,算是王立祯请客白吃。从中午12点开始吃,一直吃到13点,开始几块吃的还比较顺利,越往越难吃,不喝水月饼在嘴里发粘咽不下去,大伙都劝他说吃不下去就别吃了,别伤着胃,他坚持要吃,果然王建军在一小时之内吃下十五块月饼。</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月饼这东西油腻大,含糖量高,不易消化。看来建军还真是年轻、胃口好呀,也打破了平常人吃月饼的一项纪录呀!</b></p><h1><b> </b></h1><h1><b> </b></h1> <h1><b>  这是秋收时节,用镰刀人工收割庄稼的场景。每当夏锄和秋收季节,连队食堂都要杀口猪来改善一下伙食。</b></h1> <h1><b>  这是在场院晒粮时战友们坐在粮堆上休息的场景,粮食晾晒后装麻袋人工扛包入库,那时侯年轻力壮扛起麻袋走上跳板入库一点也不费劲。</b></h1><p><br></p> <h1><b>  这就是二营周边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到了夏季放牧员将马群赶到草原上放牧,马儿无忧无虑地在草地上啃着青草。放牧员躺在草地上,仰望着篮天,哼着小曲,悠闲自在。</b></h1><h1><b> 当年的知青放牧员:杨承光,后改为兽医;赵坚,后改为种马饲养员;魏孰良,后改为炊事员。当看到这一望无边的草原时,又勾起另外一段回忆。</b></h1><h1><b> </b></h1><h1><b> 小故事五《寻找丢失的马》</b></h1><h1><b> 当年我也替班当过放牧员,记得有一次刮风下大雨,马群里走失了一匹马。畜牧排长派我和当地青年刘金玉执行找马任务,临行前张雪贞指导员亲自到马号为我俩送行,並嘱付我俩途中注意安全,克服困难,一定要把马找回来,並祝我们一路顺风!我们俩没有辜服领导希望,根据老排长分析马的大概走向,骑行了三天,一路打听寻找。 最后在喇嘛店小镇上把马找回来,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别提有多高兴了。</b></h1><h1><b> 回来路上正好碰到二营汽车从萨尔图回营,刘金玉对我说,老陶咱俩和汽车赛跑吧,说着一声驾!他的马像箭一样就射了出去,我随之一抖僵绳也跟了上去,汽车被我俩远远地抛在后边,离开连队和战友三天三夜了,想念战友归心似箭那!</b></h1> <h1><b>  这是当年的草甸上打下的草,己码成草垛了,待冬季牲畜食用时再拉回。</b></h1> <h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一九七五年十月七日我被连队推荐,到齐齐哈尔铁路司机学校《车辆专业》学习。与战友分别时,我的亲密战友、校友、好朋友孙明铎同志送给我一本影集,並在影集首页写了四句话作为临别赠言送给我。</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不学燕雀屋檐下,学作雄鹰战天涯,拼将满腔热血流,赤遍全球是我家。”</u></b></h1><h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这四句话含义深远,成为我工作中的动力和远大宏伟的奋斗目标,一直保留至今。</b></h1><h1><b> </b></h1><h1><b> 我和孙明铎战友有一段小故事讲给战友们听。</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故事六《逃票回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七0年春节前我和战友孙明铎回哈探亲,临走前2人各买了一袋白面带回家。那时侯买袋面带回家,就是给家里最好的礼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沙尔图火车站(现在大庆站)一看站内人员涌动,全都是准备乘火车回家探亲的知青战友。由于乘车人严重超员,车站已停止售票,但知青回家心切一下子全部涌入站台,火车到达车站后,有票和没票的知青一同往车廂内挤,我俩也随着人流挤入车厢,因车厢严重超员,无法验票补票,就这样一直无票坐到达哈尔滨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车后一商量即然没补票己到哈尔滨了,干脆就省几块钱溜出车站算了。我们俩扛着50斤白面没走检票口,顺着铁路沿线往出走,一直走出去2一3里路才算出来车站,出来时天气己经很晚了,没有交通车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哈站距离我家约十多里路,距离孙明铎家约二十多里路,当年20岁左右正是年轻力壮的时侯,我扛着50斤白面走了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才到家,而孙明铎扛着50白面得走二个多小时的路程才到家。由于回家心切,所以走个十里八里路没问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h1><b> 孙明铎战友返城以后应聘到深圳市政府工作,並经过努力被提升到领导岗位。为深圳市的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做出了贡献,是二营比较优秀的知青代表。退休后仍在深圳市居住,近几年来经常在哈市与战友见面。</b></h1><h1><b>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九七五年在齐铁司机学校上学期间的学习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77年司机学校毕业照,上排右数第七名是我。</b></p> <h1><b>  这是几位哈尔滨战友返城后,大约在九十年代到我家聚会时的拍照留念,印象中应该是从兵团出来后第一次与亲密战友们团聚。一排左起陶力军、姜宗颖。后排左起杨承光、赵坚、吕尊戊,其中的一张赵坚怀里抱着的是我的女儿:微微,遗憾的是缺少孙明绎战友,当时他己到深圳工作了。</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在兵团期间,我们哥几个探亲回哈尔滨时也经常在一起聚会,是战友加兄弟。</b></p><p class="ql-block"><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这两位亲密战友杨承光和江宗颖从小就在起,一栋楼里住,一个学校同班同学,可以说是亲上加亲呀。</b></p> <h1><b>  这是部分北京和上海知青2012年回连队时拍的纪念照片。右起桑全来,胡晓朋,李成申,谢平,唐新民,张雪贞指导员英俊的儿子,我们知青下一代的青年代表。张秀成,郭延平,张雪贞,张占阁,彭秀清。</b></h1><p><br></p> <h1><b>  这是当年的知青大食堂,看到大食堂使我想起一段回忆,那是在我患腰肌劳损病期间,连队领导为了照顾我,正好通讯员小刘在家休病假,把我安排在连部当通讯员,这段期间有几个小故事讲给战友们。</b></h1><h1><b> </b></h1><h1><b> </b></h1><h1><b> 小故事七《夜班送饭出笑话》</b></h1><h1><b> 当年我在替刘庆彬当通讯员期间,赶上秋季夜晚负责给秋翻地的东方红拖拉机司机送夜班饭。有一天晚间十一点多钟我到大食堂将炊事班提前放到锅里热好的饭菜打包好,准备去地里送饭,刚一开食堂大门就听到一声声的狼嚎声,吓的我赶紧弯下腰,四处远望寻找狼,过去听说狼的眼睛夜晚是亮的,找了半天也没看到,赶紧关上门,回到灶台边,靠着火墙等待时间,没曾想灶台上热乎乎的,一会的工夫我就睡着了。大约到下半夜一点钟左右忽然听到一声声东方红机器轰鸣声,门开了东方红司机进来了,见到我就说你看看表几点了,还不给我们送饭,干了一晚上了饿了,没办法就开回来吃饭了,我赶紧把刚才听到狼叫声,没敢出去的情况和他讲了,他乐了,告诉我这是猫在秋季发情期的叫声。我这才知道原来猫发情期的叫声和狼嚎声差不多,其实狼的叫声我也没真正的听到过。</b></h1><h1><b> </b></h1><h1><b> </b></h1><h1><b> 小故事八《午间送饭出意外》</b></h1><h1><b> 也是当通讯员期间,记得有一天中午我赶着二马车给地里麦收和采草的战友们送午饭。</b></h1><h1><b> 我一边赶车一边哼着刚播出不久电影《青松岭》的主题歌,谁曾想光顾唱歌了,忘记赶马车了。马车压到车辙的凸起地方,加车上的碗、筷碰到铁桶发出的响声,马就毛了,风狂地跑着,我拉不住,只好一只手扶着装馒头的大笸箩,一只手扶着装着炒菜的大盆,任凭它跑吧。心想马跑不动就会停下来,大约马跑了七、八分钟才停下来。 这时车上的馒头也散落了一地,我一看傻啦,战友们还等着吃饭呢,赶紧下车把散落在地上的馒头捡起来,用屉布擦擦放到笸箩里。等赶到地里战友们吃的时侯,都说老陶今天的馒头怎么这么牙沉?我也没好意思说是车毛了馒头掉到地上了,只好说路不好走,车颠的把土颠到笸箩上了,对不起了战友们!</b></h1><h1><b> </b></h1><h1><b> 小故事九《瓜地遭秧》</b></h1><h1><b> 也是在连部当通信员期间的故事,当时在连部期间,夏季晚间给食堂菜园看菜地,每天晚间6点一8点。</b></h1><h1><b> 记得有一天晚间到菜园,闲着没事进菜地溜达一圈,无意当中看到有一片地里每隔一棵秧苗种了香瓜,而且香瓜已长的挺大了,只是没有熟透。晚间回到宿舍和几位要好的战友出去玩,我就把菜园里种香瓜的事和他们说了。</b></h1><h1><b> 谁知道第二天食堂管理员老崔找到我,问我怎么看的菜地,种的香瓜全被霸园,一个瓜蛋也没了。我只好说晚间6点钟去,八点钟准时下班,没有人去菜园,是不是下班后有人去了。</b></h1><h1><b> 其实我内心已猜到准是这几个小子去菜园吃瓜了,因为瓜还没熟,所以摘一个没熟,摘一个没熟,赶上熊瞎子掰包米了,最后就给瓜地霸园了。</b></h1><h1><b> 当年在兵团是很少见到香瓜的,估计老崔种的香瓜也是给食堂内部几位员工吃的,结果谁也没吃到。哈哈!是谁给霸园的?只有我知道,在这里就不透露给战友们了。 </b></h1> <h1><b>  这是部分北京知青在回连队时,与当年大车排的老排长老职工周玉富和薛凡等在田边地头拍的照片。</b></h1><p><br></p> <h1><b>  这是当年的知青宿舍,照片右起张雪贞,张占阁,姚凤,郭延萍,彭秀清。</b></h1><p><br></p> <h1><b>  这是黑鱼泡,当年是204连管区。照片上的是北京知青郭延萍、王立祯夫妻二人重返故乡与当地青年小孟夫妻二人的合影。</b></h1> <h1><b>  这是部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在当年的西大岗粮库前拍下的照片。右起张占阁、金新农、彭秀清、桑全来、郭延萍、孔繁芝、王立祯、隋连长、胡晓朋、王亦、唐新民、谢平、张秀成、张雪贞。</b></h1> <h1><b>  近五十年来上海,北京,哈尔滨,大庆等地战友不间断的相聚,战友情谊深厚。战友们到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磕。这张照片里是大庆,哈尔滨,北京战友在哈尔滨聚会时的合影。</b></h1> <h1><b>  这是四位知青家庭夫妻二人在酒桌前的合影留念,看到没有毛大哥高兴的眼睛都咪成一条线了,眼球都看不见了!估计是想起五十年前初恋时那美美的一瞬间了。哈哈!开句玩笑,毛大哥看到了别生气!</b></h1> <h1><b>  这张照片里是哈尔滨和北京知青战友在哈尔滨聚会的合影,片中人数不多,确是二0二,二0四,二0五,营部的知青代表。</b></h1><p><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孙明铎每次回哈与战友们见面聚歺时的场面。明铎对老战友们为他举办的盛情聚会深受感动,用两句话表达了自己的心情,“难忘的记忆,跨世纪的友情”。</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们经常在一起聚歺时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和校友、战友老大哥金新农在聚歺中拍下的一张照片,留作永久纪念。</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五十年之后春雷牧场学校的学生们没有忘记当年曾经教过他们的知青老师,各不同班级的学生先后邀请老师回家举办各种见面聚歺活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2018年吕尊戍大哥应春雷学校五十年前曾经教过班级学生的邀请,回到第二故乡大庆,受到学生们隆重热烈的欢迎的场面。</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五十年后2018年我与两位校友、战友老大哥、老大姐吕尊戍和崔知义在哈尔滨见面时拍下的纪念照片。</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崔大姐是特地从北京赶回大庆应邀参加她在春雷中学教过班级学生组织的隆重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师生见面大型聚会活动。</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崔大姐是二连知青年龄最大,深受知青战友们尊敬的老大姐,五十后再次见面,感觉老大姐身体依然很健康,谈吐说话很有底气,祝愿她永远健康长寿!</b></p> <h1><b>  2018年6月,在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年返乡筹委会的精心策化和组织下,二营近500名兵团战士从祖国各地来到大庆,回到阔别50年的故乡春雷牧场相聚。</b></h1><h1><b> 老战友们相见分外激动和高兴,用各种形式:诗歌、舞蹈、唱歌、喝酒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战友们的情怀,並且纷纷拍照留念。</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图照片是北京、上海两地知青途经哈市去大庆参加庆祝活动时,与哈尔滨战友在一起聚歺欢迎时的场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部分战友去大庆参加庆祝活动到达车站时的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h1><b>  这是202连五十年后知青战友在春雷牧场营部团聚时的一张集体合影,从五十年前武装连的第一张合影到这次团聚时的第二张合影,是战友们从青年到老年,跨跃半个世纪再次会面的见证。终于圆了我的梦,回到我的第二个故乡,见到了我亲爱的战友们。</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大型聚歺场面,喝的是农场自酿小烧白酒,场面热烈浓厚,知青战友频频举杯痛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2023年北京战友重返黑龙江与哈尔滨、大庆战友欢聚一堂,留下珍贵的纪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连队领导班子合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们一起下乡到二营的校友老大哥、战友程占兵同志为参加纪念知青下乡五十年,二营知青返乡庆祝活动撰写的文章《跨越半个世纪的聚首》,刊登在大庆日报上。</b></p> <h1><b>  弹指一挥间,转眼已是五十多年过去了,不知不觉我们步入老年。五十多年来我们体验了人生百味,积淀了心中无限的人生感叹!无论你在故乡,或在它乡,无论人生沉浮与贫富、贵贱如何变化。但是我们的战友之情,永远不会改变!</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战友们!如今我们天各一方,容貌改,鬓斑斑,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永远不会改变。</b></h1><h1><b> 五十多年的风雨冲刷不掉美好的记忆,斗转星移挥不去对那段时光的眷恋。愿我们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把春雷永远挂牵,愿我们情意绵绵,幸福永远。</b></h1><p><b> </b></p><p><br></p><p><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备注:1、部分照片是战友提供和从战友微信群中下载剪辑而成,由于年代已久颜色改变不清晣,请战友们原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回忆中有出入请战友们多多包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