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h3><h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h3><div>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iv> <h3> 晋文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世人皆知,往来古今,无数人向往、追寻文中描述的“世外桃源”。近日,经友人推介,偶入一境,竟与陶公所述如此相似!现分享诸君,同游桃源仙境。</h3> <h3> 入景区为马车路,不宽,弯道较多,但路平坦,双向马車道,马儿甚至可撒欢奔跑。马路逆河而上,两边树木葱茏,十余分钟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大口”,水从口出,集成碧潭,与山、树、洞相互映衬,神秘莫测。</h3> <h3> 潭边停靠十几条小船,便是进入桃源洞的唯一交通工具。穿上救生衣,每船4人,船夫1人,带着忐忑,更多是期待,我们乘船入洞。</h3> <h3> 洞内极宽敞,宽约十数米,高约二三十米。初进洞,凉爽来袭,暑意全无。顶壁全为石钟乳,奇形怪状,干姿百态。一行人兴奋异常,有大吼相互呼唤对方姓名者,仿佛要将某人姓名与这万年神奇融为一体;有高声唱山歌者,余音混响,清脆辽远。</h3><h3> 洞内无光,行数十米,渐行渐暗。暄哗声自然停歇,似乎不愿扰了这宁静,只闻船工划水声。</h3><h3> 十余分钟寂然穿行,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前途未卜。陡然,眼前有光,转过一弯,豁然开朗,进入另一世界。</h3><h3> 我甚至怀疑当年陶公就是到的这个地方!</h3> <h3>这是桃源洞出口</h3> <h3> 看见远处山脚那个洞了吗?我们就是从那里进来的。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那洞没有灯,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给人一种惊喜,体会《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的感觉。</h3> <h3> 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四周全是山,底平周韧。天是纯蓝的,棉花一样的云依偎山顶。山上树木繁盛,青翠欲滴。坝子内是良田千顷,玉米已成熟待收,大片大片的水稻正在扬花上浆,菜地里还有些许叫不出名的蔬菜、瓜果,在灿烂的阳光里异常骄傲。</h3> <h3> 树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像这样的千年大榕树及其它叫不出名的古树就有几十棵。壮家房屋掩映在树下,与田园、山丘融为一体。</h3> <h3> 水是这里的灵气。这条河穿山而入,又穿山而出,是与世隔绝的桃源圣地进出的唯一通道,也滋养了这里世世代代的壮家人。当地唤此河为“驮娘河”。为什么叫“驮娘河”?我却没有考证,应当是有个美丽的传说。</h3> <h3> 夕阳穿过树影,投射在波心,光影斑驳,养眼养心,虽水声潺潺,但安详静谧。</h3> <h3> “驮娘河”穿山进入此地后分为两支,流经坝中央后又合二为一,中间形成一岛,名曰桃花岛,岛上遍种桃树,只是这个季节已不见桃花,甚至连果子也没有了,但可以想象春天桃花开时的盛景。中分的两条河,左为男河,右为女河,是当地壮家人天然洗浴场所,男人在男河,女人在女河,皆为裸浴,互不影响更互不侵犯。这是壮家人世代习俗,但现在外来游客多了,也不便裸浴,也许以后也只能成为传说了。</h3> <h3> 这里几乎家家是农家乐,壮家小楼收拾得很干净也很温馨,房间、床铺整洁,小楼阳台和房间窗户正对着“驮娘河”和千顷田园,舒适、惬意,可尽享田园生活之乐,以躲避喧嚣尘世。</h3> <h3> 这里的村民很纯朴,勤劳耕作,善良手巧,虽受景区商业化气息影响,各人摆点小摊做点小生意,但绝无他方强扭游客死缠烂打之作,似乎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与世无争。</h3> <h3> 欣赏一下这些精美的器具吧,全是竹木制品,全是当地壮家人手工制作的,堪比艺术品。</h3> <h3> 这个是什么菜?在当地随处可见,有鲜活的,也有晒干的。认识吗?这是当地特产、名贵药材铁皮石斛,干药材只卖80~120一斤。</h3> <h3> 我们入住的壮家小楼70元一个标间。晚饭就在他家解决。壮家大哥大姐很好客,自家养的土鸭烧鲜笋,自家种的葫芦清炖排骨,还有早晨大哥到“驮娘河”去网的小鱼,用油炸脆,配上几个小菜,佐以壮家糯米酒,一顿清爽、简单的大餐就着落日斜阳而酐畅淋漓。</h3> <h3> 夜暮降临,田园渐渐朦胧,但四周的山脊轮廓与天际相映异常清晰,星星显得特别大特别亮特别近。酒足饭饱后在阳台上饮茶闲聊,就着蛙鸣有一嗒没一嗒讲点无关紧要的话题,似乎一切都无足轻重,没有浮躁,沒有喧嚣……</h3><div> 当晚那一觉,被清晨的鸡叫吵醒。</div> <h3> 清晨的田园又是另一番景象。太阳还没上山,山间环绕着些许云雾,整个村庄笼罩在淡淡的薄雾之中。河边、田间走一走,吸入的是稻花的香气和土地的醇厚味道,爽心爽肺。</h3> <h3> 勤劳的壮家人早已起床劳作,屋顶升起袅袅炊烟,有的早已为游客准备好了早餐,有热气腾腾的五彩糯米饭,有刚煮好的土鸡蛋等。我们各取所需,丰盛的早餐后踏上归途。</h3> <h3> 离开的路不是来时的路。顺“驮娘河”上行至山边,乘船逆流而上。两岸树木匍匐倒映在清澈的水面,船在河心缓缓划行,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h3><h3> 乘船过程中,我突然想起从昨天到今天,在这里居然没看见过一只狗,也从未听到过狗叫,这与陶公“鸡犬相闻”的描述不符。忍不住问划船的壮家大哥,大哥解释:祖辈以来,这地儿就基本与世隔绝,少有外人,这里的壮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所以从祖上传下来就一直没养过狗。</h3> <h3> 乘船十余分钟上岸,转乘马车,仍然逆流而上,又是十余分钟。</h3> <h3> 马路尽头就只剩从山洞里流出的河流了,这是最后一次乘船,也是离开的出口。这个洞也是天然溶洞,所不同的是洞内装了灯光,各种颜色的灯光将洞中钟乳石映衬得五彩炫丽,有的如神龟过海,有的如雄狮望月,还有悟空西行、观音坐莲等,鬼斧神功,美仑美奂,目不暇接,妙趣横生。</h3> <h3> 出得洞来,结束此次桃源探秘。</h3><div> 回想这一路,发现赶马车的有很大部分是女人,而驾船的则多为男人。</div><div> 这是什么哲理呢?</div><div> 留个悬念吧,下次有机会再去探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