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放映路上的六朵金花

千百度

<h3>在我们豫西山区农村教字电影放映队伍中有一支名符其实的女子放映队,她们活跃在贫困的洛宁山区,婀娜、娇健的身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点缀着平淡枯燥的乡村生活。她们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辛苦、用超人的毅力为农民朋友们送去一场场精彩的电影。用实际行动谱写着一曲曲可歌可颂的精彩放映故事!她们就是洛宁的女子放映队,一组盛开在数字放映路上的美女团队--六朵金花放映队。</h3> <h3>说起她们的放映之路,才真的怎么写都写不完。几个人中,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45岁,在家庭里是半边天,在工作中是顶梁柱。她们大部分都是原电影公司职工,当年从学校毕业就进入电影公司工作,从妙龄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从最初的16毫米胶片到今天数字电影。一路走过来,她们的故事丰满精彩,可歌可泣。或艰辛,或幸福,或简单,或复杂,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把电影放好,把欢声笑语送到洛宁的每一个山村。工作中,她们互赶互超,互不相让。生活中,她们亲如姐妹,互帮互爱。工作之余一起旅游,聚会,就餐,唱歌。她们的干劲雷打不动,她们的精神可敬可赞。可以骄傲的说,她们这支女子放映队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她们的放映工作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是洛阳电影人的美丽名片,是农村电影队伍一道熠熠生辉的靓丽风景线。</h3> <h3>城关镇175号机放映员贺凌霞女士,45岁,本科学历。她出生在一个有良好文化氛围的家庭,受家庭的薰陶,她是个修养好,素质高的才女。她1992年进入电影公司工作,从公司影院场务做起,先后做过票务,放映,公司里她还做过影片发行,电影宣传。她干一行爱一行,一步一个脚印,每一项工作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特别是她做宣传员时,每周一次的电影宣传专栏,从撰稿到版面的编排、抄写,她弄得是图文并茂,别具一格。小小的年级就顶起了电影公司宣传的大梁。让公司里的老职工对她刮目相看,赞不绝口。同时,她还是个爱学习的人。在1999年遭遇电影市场不景气,效益急剧滑坡后的情况后,所有同事们都在筹谋其他出路的时候,她却集中精力自费参加了河南省委党校在我县举办的经济管理函授本科班。功夫不亏有心人,通过两年半的认真的系统学习,她终于顺利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活到老,学到老是她的口头禅,也是她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h3> <h3>2006年她以一个老放映员的身份优先加入数字电影放映工作。但她从不以电影公司老职工身份自居,始终和院线公司招骋的放映员一样,业务从零开始学起,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前年她包的村最远的是兴华镇的几个山区村,距县城一百多里。中间要过两条大河,翻越两座大山。更不巧的是当时通往那里的公路正在进行拓宽改造,车辆通行仅靠一条施工便道。当时工作站吴经理担心她一个女同志夜里开车不安全,就说看能不能和别人调换调换。可她却说:没事,都是干工作的,别人能行,我也能行。一年后在工作站组织的暗查中,她所包的几个村子不仅没有缺场漏场现象,还获得了从干部到群众的一致好评。</h3><h3><br /></h3> <h3>今年公司实行正规划化放映以来,她积极配合不折不扣的做到。每天都是提前2小时到村,准时做到6点半前张贴公示,7点前在村子里巡回广播,从而保障更大化的扩大电影放映受众面。悬挂银幕,架机器等工作,按照标准架设,从来不打半点折扣。按工作站要求发放的照片清晰且规范,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个老放映员的带头作用。</h3><h3>另外,她分包放映的村,和村干部及群众的关系处理的非常融洽。遇到村里的老弱病残,她都会热情帮助。遇到行动不便的人来看电影,又是搀又是扶并帮忙找位坐下。别看她这小小的关怀,老百性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背后常议论说这闺女是个好心肠人,人好心好,所以人心换人心,每次只要她走到村里,叫她去家里吃饭的,给她帮忙搬机器、绑银幕的总是络绎不绝。</h3> <h3>为了减轻所包村子里来回接送机器的负担,2010年她在洛宁工作站里率先买了车学了驾照。从此解决了放映机器接送的一大难题。除此之外,她还是个文学爱好者,闲暇时笔耕不缀。小说,散文常见于各网络平台杂志。</h3><h3>这就是我们工作站女子放映队中的才女贺凌霞,她是这支女子团体的核心人物,有她在这支队伍才有活力,才有定力,才能在放映路上走得更远!</h3> <h3>曲江妮,出生于1974年,高中毕业,陈吴乡166号机放映员,她是电影公司的后代,姐妹几个都曾是电影公司的职工。当年她17岁就来电影公司工作,从最基础的场务做起,先后做过票务、放咉等工作。她全家四口人,老公在林场上班,女儿在洛阳师院上大三,儿子就读于洛宁一高毕业班,她的家庭幸福美满,是个人丁兴旺和睦平安的家庭,这一切都取决于她的持家有方,也取决于她正确的三观!</h3> <h3>2006年数字电影启动,她以电影公司老职工的身份优先被骋用,十几年来她深入山区、乡村,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呵护着这份工作。由于放映工作的特殊性,顶酷暑冒严寒,受风吹遭雨淋是家常便饭;深夜归,摸黑回习以为常;挂银幕,驾机子爬高上低,拉电线,找电源等更是手到擒来。她十几年如一日,一路平安走来,毅然坚守着这份职业,并一步一个脚印,为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做出了可歌可颂的贡献!!!</h3> <h3>曲江妮性格开朗,善交际,酒量大,所以业余时间还兼顾着杜康酒祖酒业代理。同时她还利用下乡多的优势做着杨树刨木板的收购工作。看似互不搭界的几项事情却都被她做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偶尔的闲暇时间,她还比较喜欢约上几个朋友去歌厅唱歌,她的歌声浑厚宽广,磁性十足,听上去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总之,她在干中学,学中干,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拚博出属于自已的一片天,她是这支女子队伍无可替代的女强人。</h3> <h3>长水镇178号机放映员王相歌,35岁,毕业于洛阳电子技术中专,2000年被电影公司招骋,从16毫米胶片放映一直放到现在的数字电影,一干就是17年,她的青春年华全奉献给了电影放映工作。数不清她为放映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跑过多少夜路,淋过多少暴雨,挨过多少饥饿,一路走来,她的艰辛历程把她铸成了一名最合格、最坚韧的一名放映员。</h3> <h3>2000年时电影公司己处于关门状态,在当时新任吴经理的努力下,她们集资购置一辆三轮车,购买几部胶片拷贝,又从外公司借了几部影片,从公司片库中整理出几十部影片,开始下乡联系放映场次2001年春节一场大雪后,路还没消冻,王相歌一行4人赶赴河底乡巡回放映,天寒地冻,寒风嗖嗖,一路上见坡下车去推,下坡时怕路滑翻车,用绳绑住车后一人拉一人用石头垫轮,就这样几十里的公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到河底后,他们白天吃住在村,晚上冒着寒冷放映。手冻伤,脚冻肿,可她没有任何怨言,仍然持之以恒的坚持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放映。她放映胶片电影走过十几个乡镇、380个乡村。最难忘的是一次的是电影结束后的深夜,她一个人收完机器走在漆黑的回家路上,被两个坏青年拦腰背起,企图不轨。她吓得大喊起来,才被迅速赶到的群众救下……但事后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的放映之路,仍常年奔波在为农民朋友送电影的路上。</h3> <h3>2006年她被优先招聘为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她无论从技术学习上,还是放映操作上都是踏踏实实。2014年,她为了减少村里负担,她学习并抽考取了驾照,然后借款买了辆北斗星小车。从此,她自个驾车,单个放映。她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在这支女子队伍中她的独立工作能力首屈一指,无人超越!</h3><h3>在做好放映工作的同时,她还兼管着工作站文秘上报资料工作,填报表、做资料从来无有漏洞。她工作态度端正,为人和气,说话幽默风趣,和放映员关系处理的极为融洽。她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这支女子放映团队中的领军人物。</h3> <h3>贾米娜,36岁,是马店镇171号机放映员,1999年毕业于开封中原摄影专业学院,她学过播音,学过摄影,曾经在县广播电视局实习一年,实习期间她走进农村,深入最基层。把党和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传达给百姓,把百姓的诉求报告给政府,她不辞辛苦,以一名实习记者的身份活跃在新闻采访路上,为以后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h3> <h3>2000年她参加电影公司工作,那时她才18岁,也是妙龄姑娘,由于实习记者一职奠下了基础,她对16毫米胶片下乡放映,充满信心,不怕吃苦,立志干好这项工作,当时她同王相歌,骑着摩托车携带两部胶片机就深入山区,奔赴乡村,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跑片式放映工作,为了减轻负担有时下乡出动2部机子最多3个人,一人跑片,2人放映,吃住在村,她一个十七八岁姑娘家,整日奔波在黑灯瞎火的夜晚,住在百姓家里有多不容易,可想而知。放映中机子出现故障,急得一头汗,耐心细致修理,跑片之间没有空闲,一边倒片一边看机,只有两场电影顺利放完,她们才能安心的松上一口气。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她是一名合格的农村放映员,她那两年短暂的胶片放映经历,磨练了她坚强的毅志,锻练了她吃苦耐劳的能力,她是年轻的老放映员,她放胶片时的吃苦镜头,受苦受累的画面无人可比,是我们这支女子放映队伍中16毫米放映技术最过硬的一员,她的精神辐射至今,在放映队伍中发扬广大。</h3> <h3>2006年启动数字电影放映时,她随老公在部队,做了一名军嫂,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祖国的国防事业。2016年她老公转业后,她也开始正式归队,去年她分包了河底镇22个行政村的放映任务,县城离河底50多公里,但她从不抱怨,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天天奔波在放映路上。今年她又被分配到马店镇,下属仍然是22个村,马店虽然说离县城近,但马店大部分村地理条件偏远,三道岭,三道沟,像罗门,焦河,杨村,吕村都分布深山区,坡陡,弯急,沟深,山高,刚开始放映的时候,她老公给她做司机。但时间久了,好强的她便一个人开车前往。她牢记提前2小时到岗,由于山区村自然村多她经常得比别人提前动身,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在每个自然村的宣传时间。所以她放映以来很基本没正式吃过晚饭。还有她普通话基本达到播音主持水平,所以工作站各队广播录音全是她录制的,对此她也没有丝毫怨言,同事们早叫早录,晚叫晩录,从未有过半点推辞。</h3> <h3>贾丽红,小名灯,是我县赵村镇167号机放映员,生于1980年6月,现年37岁,毕业于赵村高中,膝下只有一子,是个独生子女家庭。她2002年参加电影公司工作,当时也是一名16毫米胶片机放映员,曾先后在城郊乡,东宋乡等地深入农村放映过,后因生孩回家,虽说当时她做放映工作不足一年。但就是这短短的一年,她就熟练掌握了胶片拷贝放映技术,挂银幕拉电线,成为行家礼手。灯,人长的白净漂亮,身材优美也是公司一大美女,她的心灵就像她的名字一样,闪闪发光。</h3> <h3>2006年数字电影启动时她被返骋上岗,可她在深圳打工一时回来不了,她公公杜宪彩是公社时老放映员,就顶替上岗,一干就是十年,并且干出了名堂,被洛阳市宣传部评为"钢腿放映员",被洛宁县文明办列为十大先进人物,去年因为年龄问题,将这份放映工作完壁归赵的交还给她的儿媳贾丽红女土。于是,她又再次重新走入放映之路,开始成为女子放映队一员,奋斗在农村数字电影战线,迈开新的步伐,踏上了正规划放映征程!</h3> <h3>开始放映以来,她严挌按照公司的要求执行,每晚提前2小时到岗,下午5点顶着酷暑出发,到达目的村后先贴好公示,就开着车放着车体小喇叭,反复巡回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晚上7点前将银幕悬挂整齐,摆上坐位,等待陆续进入放映场的中老年朋友。她举止大方,穿戴时尚、服务热情,说话和气,很受百姓喜爱。天天如此,夜夜坚持,她执着服务的举措深入百姓的心,也成为她工作亮点。这就是贾丽红女士,更像她的小名,如一盏明亮的灯,时时刻刻点亮在洛宁山村的放映现场!!!!</h3> <h3>张秀宁是回族镇176号机放映员,她长相甜美,性情宁静温柔。她出生于1974年4月,现年43岁,1992年高中毕业,2006年加入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在做好放映工作的同时,她还是洛宁站优秀的广告联系者,多年来她给我站的墙体广告,映前广告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她最突出的亮点。为了谈成一个广告,她不知要跑多少腿,费多少口。但她一直始终如一,有种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强大干劲。她为工作站的商业任务、经济效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就是美女放映员张秀宁!秀丽美貌!宁静温馨!柔中带刚,每时每刻都在为放映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h3> <h3>2006年数字电影工作启动,张秀宁做为电影公司家属,在老公王季的推荐下被优先招骋录用,她从不熟悉放映环境,到快速适应,从不熟悉业务到逐渐走入技能操作正规化的轨道!她工作勤快,积极向上,工作上从不服输。看到别人有了驾照,生性胆小的她也去报了名,并克服种种困难,在短时间内考取驾照,并也开始独自开车放映。同事们都说她变了,变了性格,变了个性。她说:变是因为参加了这份工作,即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有她在这个团体生机勃勃,有她在这个团队充满朝气,有她在这个团队方显出英姿焕发气派!</h3> <h3>这就是张秀宁的故事,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战严寒酷暑,奋斗在农村电影放映路上,一路走来,她被百炼成钢。她说她这一生最有意义的就是放映工作,她一定要同电影放映事业共兴衰、共进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