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瑞丽 第二故乡

无限风光

<h1><font color="#010101">  1971年,成都一万六千多知青赴云南支边,参加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我随这支支边队伍乘车南下,转辗六天六夜,终于到达我支边的地方—瑞丽。在瑞丽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与战友们战天斗地,开荒种树,历经八年,蹉跎岁月,悲喜青春。在那里,有艰苦的劳作,有艰辛的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洒下了汗水,留下了青春,也留下了深深的眷念。<br>  如今,我离开瑞丽已四十载,当年种下的橡胶树早巳长成遮天被日的大树,连队已变得面目全非,当年的小伙伴巳变成老叟,但我对那里的眷念没有变,我常魂牵梦萦思念过去,回忆青春岁月和战天斗地的情景,梦见回到瑞丽,回到家乡。<br>  瑞丽,我第二故乡!</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div>~~~~~~~~~~~~~~~~~~~~</div> <h1><b>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瑞丽</b></h1> <h3><br></h3><h3>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东连潞西,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h3> <h3> 瑞丽市辖3个镇(勐卯镇、畹町镇、弄岛镇),3个乡(姐相乡、勐秀乡、户育乡),11个居民委员会,29个村民委员会,229个村民小组,283个自然村;兼辖2个国营农场(瑞丽农场、畹町农场);有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经济开发实验区。</h3> <h3>  四十年前,瑞丽是—个县,县城看起来象一个镇,一条300多米长的丁字街贯穿全县,街上仅有一家银行邮局医院商店旅馆饭馆。当然,还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团部。</h3> <h3>原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团部,后改制为国营瑞丽农场。</h3> <h3>  四十年过去,如今瑞丽已撤县建市,旧貌变新颜,已建设成为楼房林立,街道纵横,国内外商家云集的口岸城市。</h3> <h3>  现在的瑞丽城,具有南方亚热带城市风貌。</h3> <h3>  瑞丽珠宝一条街,这里聚集来自内地和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的珠宝商,主要经营缅玉等珠宝。一刀穷,一刀富的赌石十分盛行。</h3> <h3>缅塔,缅甸佛塔风格,在滇西毗邻缅甸的民族地区处处设立。</h3> <h3>傣族风情酒店</h3> <h3>缅傣风格寺庙</h3> <h3>瑞丽这个边贸城市,有许多东南亚国家人在这里做生意。各色人等在这里聚集。瑞丽已似异国风情的城市。</h3> <h3>  现在瑞丽的公路已是沥青柏油路。巳不见原来的土路。当年,瑞丽通往弄岛的路全是土路,旱季全是灰,雨季全是泥。我们如果搭拖拉机进城,要么一身灰,要么一身泥。如果雨季步行,只能穿短裤打赤脚走泥坑路了。</h3> <h1><b> 畹町</b></h1> <h3>  畹町,中国最早的边境口岸之一,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畹町桥是一座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封锁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滇缅公路成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滇缅公路上的畹町桥就成了输送援华物资的重要据点,为抗战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畹町桥是中缅两国的届桥。</h3> <h3>畹町届桥,现在两国边民过往需办理通行证或签护照。当年好象不需签证自由过往,因为畹町对面境外地区是中国全力扶持的缅甸共产党盘距的东北根据地。就象当年抗美援越时代的中越友谊关,边民可以自由往来。</h3> <h3>  瑞丽江索桥,当年是瑞丽通往内地唯一通道,有边防部队驻守,过往车辆要检查,客车更是旅客下车检查通行证后步行过桥。</h3> <h3>  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 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h3> <h1><b> 姐告—瑞丽边贸口岸</b></h1> <h3>  姐告,距离瑞丽市区东南4公里,瑞丽江的东岸,面积1.92平方公里,与缅甸木姐镇紧紧相连,称为"飞地"。过去渡江仅靠竹筏、木舟摆渡,1989年修建跨江的姐告大桥,连通两岸。</h3> <h3>四十年前,兵团在姐告建了一个连队,主要种植水稻甘蔗。我曾于1977年去过一次姐告,参加姐告连队的演出活动。姐告连队旁的缅甸公路上奔跑着烧油的烧煤的甚至煤柴的汽车。穿着筒裙的缅甸人,牵群打浪地来看演出,坐在境外的山坡上公路旁,背面看演出背景。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真是一幅奇异的风景,境外是一片花花绿绿的筒裙,境内是清一色的绿军装和白衬衣。</h3> <h3>姐告大桥,跨瑞丽江,连接姐告,原来靠竹筏渡江去姐告,现在一桥变通途。</h3> <h3>姐告边贸口岸,每天境内外边贸的车辆进进出出,来来往住。</h3> <h3>夕照姐告</h3> <h1><b> 孔雀舞</b></h1> <h3>  瑞丽和西双版纳是水傣族主要聚居地,瑞丽傣族人居住在平原,依水而居。傣族男子从小出家当几年和尚,女子操持家务,穿紧身衣扎筒裙,上身紧束,下身飘逸,五颜六色,婀娜多姿。傣族人能歌善舞,逢大小节日,婚嫁走亲,朋友聚会,甚至集市赶场,都要敲芒锣,击象脚鼓,唱歌跳孔雀舞,歌舞升平,一派祥和气氛。</h3> <h1><b> 泼水节</b></h1> <h3>  傣族人喜欢水,依水而居,小普少(姑娘)每天洗澡戏水;小普冒(小伙)喝酒吆喝水水水;表达爱意悄悄地在后颈洒点水;祝福吉祥如意用橄榄枝蘸洒几滴水。</h3><h3> 泼水节由傣族喜水而来。每年4月中旬有几天是泼水节,那几天,傣族男男女女提着水桶,端着面盆,操着水枪,涌上街头,互相泼水嬉笑。那几天,瑞丽城人如潮,花似海,滿街水花飞舞,欢声笑语,人们被祝福之水淋透,沉浸在愉悦幸福之中。</h3> <h1> <b>  莫里乡</b></h1><h3>莫里,距瑞丽20多公里,当年,这里是蛮荒野地,瑞丽农场在那里新建一个分场,新开垦种植热带作物。现在巳开发成森林公园,有山有树有瀑布,据说风景如画。我支边时去过一次,印象不深了。</h3> <h1><b> 瑞丽江</b></h1> <h3>  瑞丽江,傣语称为南卯江,意为“白雾笼罩的河”。因瑞丽傣语称为勐卯,所以也叫勐卯江,发源于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h3> <h1><b> 一寨两国</b></h1> <h3>  一寨两国,位于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 寨中的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国境线而浑然不觉。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h3> <h3>一江饮两国</h3> <h3>一寨两国水井,两国人民共饮一井水。真正实现共享经济,共享生活。</h3> <h3>一塔佑两国</h3> <h3>  71号界碑,立在一寨两国的路旁。对我而言,又有些思念,又有些诠释。我支边时,有时要去距我们连队30多公里的瑞丽县城,如果步行的话,干燥的界碑就是我们歇脚的地方。71号界碑是连队上县城中途距公路最近的界碑。我一次雨季天送同学探亲上县城,又累又湿的我靠着71号界碑就睡了。</h3> <h1><b> 独树成林</b></h1> <h3>  独树成林,在瑞丽市姐勒乡芒令寨旁,远远就可看到一片伟岸青翠的榕树林列队于路旁,就像在迎候远方的客人一样,这就是芒令独树成林。其实这片榕树林只是一株大榕树长成,因母株上的枝干在向四周生长的同时也会向下长出气根,气根入土又长成粗干,经过千百年的生长后就组成了这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独树成林景观。</h3> <h1><b> 知青纪念碑</b></h1> <h3>  《知青纪念碑》于2005年5月在瑞丽广场落成。此碑从立意、奠基至建成历经十载艰辛。其间京沪昆蓉知青踊跃捐款,各方鼎力相助,始铸就恢弘碑石。</h3> <h1><b> 知青纪念碑碑文</b></h1> <h3>  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知青纪念碑》在云南德宏瑞丽落成。此碑从立意、奠基至建成历经十载艰辛。其间知青踊跃捐款,各方鼎力相助,群众热情支持,始铸就今日之恢弘碑石《知青纪念碑》,为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近四万集合于德宏各县市的知青而立,为三十四万汇集于云南高原的知青而立,为一千七百万遍布中国大地的知青而立。共和国历史中一段特殊的风云岁月连同一代知青特殊的生命历程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也为中国农村、农场及边疆的各族父老乡亲而立,正是他们用广阔的胸怀与质朴的情谊接纳了知青,让知青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朝夕与共,遂就切偲之诚,相濡以沫同度坎坷人生。边疆的繁荣昌盛浸透着知青的汗水,知青与各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将永远镌刻于此。 《知青纪念碑》所记十年之知青往事已随时代远去,历史任人评说,生活依然前行。历经磨难,当年的知青已步入“天命”之年,或看白驹过隙,笑傲毁誉荣辱,或走四海天涯,函容成败得失,细嚼悲欢离合,或思物理人情,重述是非曲直,生命有涯而多彩,青春无价而永恒。一代知青坚实的青春足迹已化为青山,溶入河流,与岁月同在,与天地共存。 &nbsp;</h3><h3> &nbsp;</h3><h3> 撰文蔡正非 公元二零零六年五月四日 &nbsp;</h3><h3> 情系瑞丽知青联谊会立</h3> <h1><b> 橡胶树</b></h1> <h3> 橡胶树,学名:Hevea brasiliensis (Willd. ex A. Juss.)Muell. Arg,大戟科橡胶树属植物, 原产于亚马孙森林。中国专用国家植胶区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地区。橡胶树为落叶乔木,适宜在湿热的地方生长。</h3> <h3>橡胶树喜热湿,原主要产于亚马逊和马来西亚热带地区。一般要求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多雨地区种植。当年,我们响应林副主席号召“大力发展橡胶,滿足祖国需要”来到云南,开荒山,建梯田,种橡胶,支援国家建设,硬是在我们连队,北回归线以北,海拔800米的等嘎山上种植成功橡胶树。现在我们开垦的山坡早已绿树成荫,亲手种下的橡胶树早已收获乳汁,制成干胶,销往各地,给农场和老工人带来了收益。</h3> <h3>橡胶树八年左右长成碗口粗,可以割胶了。当年我们雷允分场只有一队和七队有成片可割胶的橡胶树。这些队的割胶工每天早晨四点左右起床割胶,戴着电石灯沿胶林逐棵树割胶,天亮前约割200株左右。割胶是门技术活,要沿树干45度左右割树皮至树筋约一厘米宽的一个坡面,让乳白的胶汁沿坡面流入胶碗中。</h3> <h1><b> 弄岛,我支边的地方</b></h1> <h3>  弄岛镇,距瑞丽30多公里,是我支边雷允分场所在镇,距我们连队还有10多公里。弄岛,并不是岛。这里原有一个盖满青苔的大水 塘,傣族叫青苔为“岛”,叫水塘为“弄”,这个地方就叫“弄岛”了。 弄岛镇面积 4平方公里,居住着傣、景颇、汉等民族。</h3> <h3>瑞丽通往弄岛的公路</h3> <h3>喊沙边寨,弄岛镇的一个边境村寨。</h3> <h3>弄岛境外南坎佛象</h3> <h3>弄岛农贸市场</h3> <h3>弄岛村,村后是缅甸,近年来,许多毒贩从这里偷运入境。</h3> <h3>弄岛口岸,我们支边时这里仅有—条田坎路,通往缅甸南坎,路边大青树下有个集市,我们叫外国街,那时,弄岛街上仅有肥皂军胶电筒英丹布等少量商品卖,可外国街上却琳琅满目,地摊上各国商品应有尽有。日本双狮手表,德国打火机,泰国跌打损伤药,缅甸烟酒等等,甚至地摊上还有卖鸦片的,象黑黄油一样,用牙签挑起卖。几十年过去了,外国街还是那样,只是基本都卖中国货了。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发展已天翻地覆,可缅甸还原地踏步。</h3> <h3>  弄岛街上集市。四十年前,我们经常要到这个距连队近20公里场镇赶场。早出晚归,中午在食堂(饭店)打尖,或从场头到场尾遍尝瓜子花生水果混个半饱。</h3> <h3>  有钱时(发工资时,顺便说我们那时工资26.5元,加两元粮贴,共28.5元,扣除伙食费约10元,剩余十多元),和几个胆大的小伙伴一起越境到弄岛街旁几百米远的外国街去高消费。喝洋酒饮奶粉兑咖啡,吃牛肉丸子和咖哩米线;听邓丽君靡靡之音,看金庸武侠小说连载;买日本快巴(一种布料)泰国纱巾缅甸凉烟德国全钢打火机等国内根本没有的高档消费品。当然这是冒着犯偷越国境投敌叛国罪风险。</h3> <h3>弄岛赶场天</h3> <h3>  傣族米凉粉,放炸大蒜油辣椒油,有股傣味,是一种叫帕哈的野菜腌制后的味道,知青多数吃不来。弄岛街上,大青树(榕树)下都有卖,那时大约一角五分钱一碗。赶场路上或弄岛街上,我都要吃一碗。那时觉得香辣可口,吃一碗想二碗。</h3> <h3>  竹楼,傣族人独特的建筑,建材以竹木为主,房顶多为茅草编,现多用铁皮。竹楼一般为两层,楼上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底层是堆放用具和杂物的地方。傣族人的寨子,绿树鲜花芭蕉林环抱竹楼,佛塔水井伫立寨子中央,小河潺潺流水穿寨而过。</h3><h3> 夕阳下,一群小普少(少女)穿着艳丽的筒裙,汲着拖鞋,挑着竹篓款款走来,真是一幅南国情调的风俗画。</h3> <h1><b> 重返瑞丽</b></h1> <h3>2006年5月,几百个当年成都赴瑞丽支边青年相邀—起,重返瑞丽第二故乡,纪念支边35周年。在瑞丽,在弄岛,在雷允,知青和当年的老工人相聚,喝酒叙旧,回忆过去,激情岁月,心潮澎湃,不已乐乎。</h3> <h1> 瑞丽市弄岛镇雷允村</h1><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五营所在地,是我支边的地方。</span></h1> <h3>  1939年,国民政府为抗战需要,在雷允修建了中央飞机制造厂。雷允中央飞机制造厂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后因战争结束等原因,中央飞机制造厂迁出雷允,我们支边时,仅存飞机跑道等基础。我们雷允分场一队就建在飞机跑道上。70年代,我曾多次到一队考察,探索机场的秘密。</h3> <h3>  雷允是块宝地,那里有条小河正处在红宝石矿带。九十年代被发现并淘出红宝石后,淘宝人蜂涌而至,每天下河淘宝之人络绎不绝。现在雷允淘宝巳成为瑞丽旅游的景点。</h3> <h3>淘宝</h3> <h1><b> 我是一个兵</b></h1> <h3>  我是一个兵,来自四川成都,当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五营三连一排二班战士。</h3> <h3>  1971年至1978年,我在瑞丽屯垦戊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曾担任团部营部宣传队队员,一度是文艺活跃分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