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我想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若羽飘飘

<h3><b>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缝纫机还是家庭的奢侈品,只有在富裕一些的家庭里才会看到,而且会当做摆设放在家里的明显位置,做为一种炫耀。那时姑娘出嫁,缝纫机还是其中的一个大件呢。到了八十年代,缝纫机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的好帮手。而现在呢,缝纫机早已退出了家庭的舞台。即使没被处理掉的,也早被打入了冷宫。只有在街头巷尾做零活的下岗工人那里才可以看到。唉,谁能想到曾经风光一时的缝纫机也有今天啊:)<br /></b></h3><h3><b> 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极大丰富,一部分过去被看作是不可或缺的东西都随着社会的变革而退出了历史的舞台。</b></h3><h3><b> 我家的这台缝纫机在告别舞台十几年后,又被我请了出来。</b></h3> <h3><b>  每当看到这台缝纫机,时光好象又回到了三十八年前。1979年,家里人口多,不富裕,为减轻劳动量,妈妈狠狠心买下了这台天津缝纫机厂生产的牡丹牌缝纫机。可家里人谁都不会用,但是我很喜欢。于是自己瞎鼓捣,学着用,遇到难题就去请教隔壁的李阿姨。那时我还在上中学,可那一阵儿,对缝纫机的热爱远远超出了学习。只要有空,只要有碎布头,就能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那时爸爸在地委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经常去乡下搞调研,认识了一些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有一次,一个做墩布的小老板给我家送了几把墩布(这在当时也算是受贿吧),我一看那墩布就乐了,正愁找不到猎物呢,蓝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彩条,质地结实,颜色鲜艳,布条也很宽,于是就把墩布给拆了,用布条拼接成好几个枕套,有红白相间的,有蓝白相间的,拼接的最大的一个,做成了褥面,当时觉得漂亮极了,特有成就感。后来妈妈再想找墩布的时候才发现全被我拆光了。</b></h3> <h3><b>  也是从那开始,我可以熟练的使用缝纫机了,妈妈再做针线活的时候,只要告诉我怎么缝,我就能帮上她。再后来,家里人做衣服,找外面的裁缝裁好,接下来的工作就交给我了。<br /></b></h3><h3><b> 工作以后,就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些布头回来,学着做些简单的衣服。为了提高自己,还报名参加了一个裁剪班,利用晚上时间学了一个月。但还是不会做大件的衣服,最擅长的就是拼接改造,做些小物件,用我妈的话说,净整些没用的。</b></h3> <h3><b>  后来,我结婚离开了家,这台缝纫机几乎就闲置起来。妈妈几次搬家,这台缝纫机都留在了老房子,一晃就十几年。直到有一天,老房子要拆迁,妈妈问我,缝纫机你要不要,就你还能用上。我当时毫不犹豫的回答:要。从此这台缝纫机又来到我的身边。<br /></b></h3><h3><b> 转眼缝纫机又跟随我十几年了,经历了两次搬家,我都把它带在身边,虽然不常用,但感觉它就是我的家人,要永远和我在一起。现在把它放到我的房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保养,平时做点小零活,搞点旧物改造,缝个小手工什么的,还是很方便的。</b></h3> <h3><b>  伴随我将近四十年的缝纫机,我早已不再把它看做是个物件,而是当成了老朋友,它见证了我的青葱岁月,见证了我的成长、成熟和逐渐老去,看到它,就想起当年的一些往事。虽然外表有些斑驳了,但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熟悉的哒哒声更让我怀念曾经美好而又温暖的日子。</b></h3><h3><b> 我的老朋友,就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吧!</b></h3> <h3><b>图片:网络</b></h3><h3><b>文字:若羽飘飘</b></h3><h3><b>时间:写于2010年12月</b></h3><h3><b> 修改于2017年8月</b></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