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很可笑么?历史,又何来旁观者?

YuanFang Lee

<h3>(一)</h3><h3> <br /></h3><h3>一早醒来,朋友圈就被记录电影《二十二》刷了屏,躺着看了几篇文章,心里涌起一股暖意。</h3><h3></h3><h3>说实话,这部注定小众的记录电影,能够引发如此多人的关注,让人莫名感觉很欣慰。</h3><h3></h3><h3>很早之前,我就看过郭柯导演拍摄的关于&quot;慰安妇&quot;的记录短片《三十二》。</h3><h3> <br /></h3> <h3>两部片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数字作为片名,这不是一个讨巧的,能够迎合票房的取名方式。实际上,这样一部电影片名,很容易被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忽略掉。</h3><h3><br /></h3><h3>《三十二》、《二十二》,都是以中国目前幸存"慰安妇"的数量来命名的。</h3><h3><br /></h3><h3>拍摄短片《三十二》时,是2012年,那一年,中国幸存"慰安妇"的数字是32人,于是,郭柯导演就用《三十二》作为了短片的片名。</h3><h3><b><br /></b></h3><h3><b>而真实的历史车轮下,则碾压着超过20万名中国女性同胞屈辱的生命,在日军侵华期间,她们被迫成为日军的"性奴隶",饱受蹂躏。她们,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慰安妇",她们,也是记录电影《二十二》唯一的主角。</b></h3><h3><br /></h3><h3>是的,拍摄过程中,不断有幸存老人离世。所以,片名变成了《二十二》。</h3> <h3>但实际上,今天,中国幸存的"慰安妇"老人,已经变成了8人,是的,你一双手就可以数过来了。</h3><h3><br /></h3><h3><b>有人说这是一部"和时间赛跑的电影",或许是吧,但是在我心中,这部电影,是献给所有曾经处于屈辱和苦难之中的中国妇女的。</b></h3><h3><br /></h3><h3>真的挺感谢郭柯导演的,这样的电影,注定赚不到钱。拍电影不赚钱?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似乎有些滑稽,有些天真。</h3><h3><br /></h3><h3><b>但因为还有这样自己赔钱去拍的电影人,有那么多自发宣传这部电影的人,我又觉得,<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此地虽寒,但尚有余温。</span></b></h3><h3><br /></h3><h3>(二)</h3><h3><br /></h3><h3>一直以来,在中国,"慰安妇"是一个绝对小众的话题。</h3><h3>那些曾经陷于屈辱的姑娘,挣脱日寇的蹂躏后,面对的却是更多人的不闻不问,乃至曲解嘲讽。</h3><h3><br /></h3><h3>比如郭柯镜头下的韦绍兰老人,她被抓去当"慰安妇"的时候,仅仅24岁,在遭受日寇非人的折磨之后,韦绍兰老人"幸运"地逃出了慰安妇基地,但是,她却怀了日本人孩子。</h3><h3><br /></h3><h3>孩子生下来,是个男婴。韦绍兰是不幸的,但这个男婴更是战争和世俗舆论的牺牲品,他终其一生,都活在周遭人的讥讽嘲笑中,终生未娶,或者确切地说,无人愿嫁。</h3><h3><br /></h3><h3>如果你说,乡村僻野嘛,难免会对"慰安妇"有些偏见,但是,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又何尝不是呢?</h3><h3><br /></h3><h3>央视《新闻调查》曾经专门就上海一座遗存的"慰安妇"遗址做过一期节目。</h3><h3><br /></h3><h3>那一期的《新闻调查》,让我看的心情很沉重,而这沉重,不仅仅来自于苦难的历史,更来自于今时今日人们对于"慰安妇"的淡忘、曲解、乃至嘲讽。</h3><h3><br /></h3><h3>比如,将"慰安妇"称之为"妓女"!</h3><h3><br /></h3><h3>竟然,将"慰安妇"称之为"妓女"!</h3> <h3>说"慰安妇"不是正能量,是啊,这的确是很屈辱,很不光彩的一件事情,"慰安妇"或许不是那么"正能量",但是,它是血淋淋的历史啊!</h3><h3><br /></h3><h3><b>它是真实发生的历史啊!</b></h3><h3><b><br /></b></h3><h3><b>她们,就是你我的同胞姊妹啊!</b></h3><h3><br /></h3><h3>比如,今天和电影《二十二》一并被刷屏的,是这样一则新闻:</h3><h3><br /></h3><h3>一位男士在电影院观看《二十二》的时候,竟然抱着爆米花(你他妈还真吃的下去?)反复笑场,以至于引起观影观众心里不适而批评他。</h3><h3><br /></h3><h3>结果,这名男士却回了一句"我看电影笑,关你什么事"?</h3><h3> <br /></h3> <h3>(三)</h3><h3>《二十二》的排片率很低,因为忙,我现在在深圳,刚才我用手机定了张票,发现今天这部电影在深圳地区根本没有排片。</h3><h3><br /></h3><h3>只能定了明天的场次,而且,明天全天只有两场,我是第一位订票者。</h3><h3><br /></h3><h3>其实我心里清楚,这种毫无感官刺激的记录电影,是不可能有高票房的。但我还是挺希望大家能够走进电影院,放下爆米花和肥皂剧,了解一下这些曾经过往的苦难,真实的苦难。</h3><h3><br /></h3><h3>据说《二十二》拍的克制且内敛,如果真是这样,我很喜欢这样的镜头语言。</h3><h3><br /></h3><h3><b>这种题材,本身就不需要任何的煽情和催泪的套路设计,娓娓道来,不加修饰,是对那段苦难历史最好的尊重。</b></h3><h3><br /></h3><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很多时候,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深化仇恨,而是为了铭记罪恶,而是为了修正人性</b>。</h3><h3><br /></h3><h3>有人说,滚滚红尘,历史的尘埃早已落定,去回首那不堪的岁月,去缅怀那苦难的经历,去祭奠那屈辱的遭遇,又有什么意义呢?</h3><h3><br /></h3><h3>安安静静地做一名历史的旁观者就好了嘛!干嘛搞的这么严肃沉重,本来上班就已经够累了,我就想看个爆米花电影释放一下郁闷,不行吗?</h3><h3><br /></h3><h3>当然可以。</h3><h3><br /></h3><h3><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但是唯一的问题是:历史又何来旁观者?</b></span></h3><h3><br /></h3><h3>历史总是相似的,连裹挟其中的民众也是相似的麻木不仁。杜牧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好的让人读来,脊背之后有丝丝凉意:</h3><h3><br /></h3><h3><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b></h3><h3>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