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老街

跟着朱老师学写字

<h3>  陶庄古名柳溪,历史悠久灿烂,人文底蕴深厚。为明朝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的祖居地,镇区形成于南宋年间,素有"天下十八镇,柳溪第一镇"之美誉。</h3><h3> 陶庄镇是思贤乡的经济文化中心,古称柳溪,或称溪口。据笔者所查现有史料,宋代名臣"漫塘病叟"刘宰最早提到了"柳泽"一词,而最早提到"柳溪"名称的则是元代大画家吴镇的《李成江村秋晚》题诗。自宋朝至元朝直至明初,是陶庄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民间口头相传和古迹遗存可知,当时的市镇规模宏大,自净池往北沿柳溪河,经花园港、郎中桥、皮匠港,至木行矶、槐家埭一带,称北陶庄,蜿蜒四五里;南从登赢桥沿净池南滩,至大明港、积善桥往南经袁家汇、陆家汇往南,称作南陶庄,约二、三里。</h3> <h3>  位于西座圩的集镇上商店林立,地摊相挨,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8层27.5米高的镇供销社柳溪商厦矗立在净池漾东畔,镶嵌其上的是原商业部部长胡平手迹"柳溪商厦"四个黄铜大字,为嘉善县各乡镇中寥寥可数的商业大楼之一。</h3> <h3>  净池漾,五条河流汇聚之处,有"五龙朝阳"之说。因湖内不长杂草,故名"净池"。</h3><h3> 民间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慕名来到柳溪,一天早上,乾隆坐龙船游净池漾,看到前方有一美女正在河边浣洗。等龙船驶近,乾隆发现美女脸上长满痣,大失所望,不觉叹道:没有痣就完美了!乾隆是真龙天子,金口玉牙,说出的话必然应验,等美女洗完脸,痣已全部消失。从此,湖名为"净痣",后来被人错写成"净池"。</h3> <h3>  1983年全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古柳溪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在逐渐形成的净池漾废钢铁市场的启动下,百业顿兴,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h3> <h3>如今,船挨船,船挤船的场面只有在记忆里了!</h3> <h3>  本图是今陶庄镇标,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共花70万之巨,轰动一时。</h3> <h3>陶西粮管所</h3> <h3>   陶庄镇周边河流众多,有河便有桥。老街上有三座桥,有历史记载的二座,积善桥和流庆桥。积善桥走过往北就是古镇入口</h3> <h3>  积善桥,单孔石拱桥,清光绪《嘉善县志》记载:乾隆60年(1795)建,2004年1月列为嘉善县文物保护点。桥两侧有石栏板和2对望柱。</h3> <h3>积善桥在老街南首的登瀛桥南20米处,与流庆桥相距里许,东西偏东北西南走向,单孔石拱桥。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重建,嘉庆丙戍年又重建。整桥用花岗石和青石混砌,拱券采用纵联分节砌置,加券眉。实体护栏,置抱鼓和望柱各一对,东台阶15级、西台阶21级。桥耳刻如意纹,桥心石为风火旋水纹,四角加如意蝙蝠。桥额石上刻&quot;嘉庆丙戍年重建&quot;&quot;积善桥&quot;,无具款。<br /></h3> <h3>  古镇入口——登瀛桥,记得小时桥北堍下是小人书摊,一大堆的小人书真是羡慕啊,可惜就是没钱!还有卖鱼线鱼钩的小摊,那倒刺的鱼钩买一个真是最高兴的事,鱼儿上钩再也逃不掉了!</h3> <h3>  柳溪最晚在宋朝已成集市,镇上建于北宋政和中(约1115年)的登瀛桥唯一幸存之桥楹描绘道:霄迎烟月,踏破百步。在宋、元和明朝前期,陶庄盛极一时,名闻遐迩。如今的登瀛桥是六十年代所造,中间桥面如今也换成了钢板桥面。</h3> <h3>  东市街,往东电影院拆了,轮船码头也不见了!</h3> <h3>北新街,90年代川流不息的人群!有点心店,百货店,肉店……北新街,一条南北向的老街,小时店铺林立,百货店里结账时,头顶拉的铅丝上结账夹子嗖嗖嗖飞来飞去。</h3> <h3>  药店的字清晰可见,可惜不长了!</h3> <h3>走在老街上,窄窄的街道两边是一间间普通的民宅,眼前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沧桑破落。剩下的半堵墙上,大大的红色"拆"字越发扎眼。一路走来,鲜有人影。</h3> <h3>北新街老街日渐破落,已无往日的热闹!</h3> <h3>  陶庄很小,走完短短的老街北新街,往北到底有条河,叫柳溪,很江南的名字。横跨柳溪河上的叫流庆桥。</h3> <h3>流庆桥俗称八字桥,宋嘉定元年(1208年),由高中举人的陶大猷重建。流庆桥横跨于柳溪上,用紫红色砂岩(武康石)构成,桥侧各有石螭首一对。由于年代久远,两侧桥墩已深入土中,桥身镌刻"翠柳拂长溪平分八字,苍龙临下界绕护三清"及"祥迎庆集仿佛登流"等桥联,反映了当年市镇热闹、三教兴盛情景。</h3> <h3>流庆桥,单孔石拱。桥堍石上刻有大清乾隆六十年(1795)原样重修,建造年代不详。桥墩上各有一对螭首石雕。1982年9月便列入嘉善县文物保护的队伍。</h3> <h3>民国初,镇人周芷畦《柳溪竹枝词150首》之四云:&quot;八字桥分八字形,八新街试黛螺青。依家新制十眉曲,谱与郎君带酒听。&quot;原注:&quot;八字桥在圆觉寺前。八新街即镇之北街。&quot;圆觉寺即圆觉禅院,始建于宋景定三年(1262),晚于流庆桥。圆觉寺旧有&quot;净池春晓&quot;四景。陶庄一地,有汾湖、夏墓荡、芦墟塘等,水云弥漫,风景清幽。元初大诗人杨铁崖来游,有&quot;渔鼓画桥杨柳外,酒旗茅店杏花前&quot;之句。想必也曾驻足于流庆桥头,听一听圆觉寺的晨钟的。</h3> <h3>两座桥形成八字</h3> <h3>流庆桥往东看,在流庆桥的北堍东约50米处有一石基水泥梁的平桥,两堍台阶上有原桥上的桥额石,但内容不全,无法得知原桥名,一位过路的老人介绍说,此桥原先也是石拱桥,与流庆桥组成了八字桥,有&quot;重建环囗桥&quot;,&quot;嘉庆十五年里人同立&quot;字样。</h3> <h3>流庆桥往西看</h3> <h3>潮南滩路往西走就是粮管所和粮仓,93年7月考上师范,来粮管所迁户口等事宜,一晃二十五年,如今物是人非。</h3> <h3>  粮仓的码头依旧,往日粜谷的热闹已不在,忽然想起了《多收三五斗》一文。</h3> <h3>"三面红旗",70前应该熟悉。老粮管所之一</h3> <h3>众多的弄</h3> <h3>房屋破旧不堪</h3> <h3>柳溪大厦往昔繁荣不在!</h3> <h3>&quot;三面红旗&quot;,70前应该熟悉。</h3> <h3>源于网络</h3> <h3>源于网络 妙缘山</h3> <h3>源于网络 了凡故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