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故事

我自芳菲(朵儿)

<h3>粮票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购粮凭证。实际生活中,全国粮票等同于现金,甚至在困难时期,价值高于人民币。</h3> <h3>全国粮票是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只有全国粮票才可以在异地买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h3> <h3>六五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可谓是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在人们的心目中粮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粮票的代名词。</h3> <h3>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家里有一个小小的本子,存放在父亲的“保险柜”里,只有在家里没有粮食的时候就拿出使用。</h3><h3><br></h3><h3>我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能够趁机观摩一下,瞧瞧父亲为什么老把这个类似户口簿的本子,视同存折一样保存。</h3><h3><br></h3><h3>打开一看,原来上面记录着全家人的名字、年龄和每人每月购买粮食的数量,本子中间还夹着为数不多的票证。</h3><h3><br></h3><h3>随着自己的年龄增长,已完全清楚地了解到这就是全家人能够填饱肚子的——“粮本、粮票”。</h3><div><br></div><div>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而言是极其陌生的,似乎难以想象,而对于亲身经历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来说,绝对是熟悉而不陌生的,这除了感情复杂难以言表外,其中蕴含着许多苦涩和辛酸,沉重和无奈。</div><div><br></div><div>父亲讲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粮食也是按照年龄,学龄,工种,居民等来进行分配的。因此,在当时粮本、粮票、肉票、布票等数十种票证应运而生。</div><div><br></div><div>就拿粮票来说,面额有半斤、壹斤、叁斤、伍斤,最初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变种”人民币。有的时候,即使你有再多的钱,如果没有粮本粮票,你是一粒大米也买不回家,可见,其作用与人民币相比有过之无不及。</div><div><br></div><div>在那个年代,粮本、粮票就是命根,有了粮本、粮票就可以到指定的粮店买粮,那时粮店的大米价格是几角,面粉价格是几角,这个价格一成不变地一吃就是二十多年。</div><div><br></div><div>回想过去,家家似乎都有本难念的“经”,我想这本“经”就是看似不甚起眼的小小粮本、粮票吧!</div><div><br></div><div>就拿我家来说,全家8口人,除了父母之外,6个孩子全是“和尚”,越发显得我家的这本“经”更加难念。</div><div><br></div><div>当时粮本里的定量根本不够全家人吃的,6个“和尚”的吃饭问题可难为坏了老爸老妈,一日三餐不是稀饭就是糊糊,说是稀饭和糊糊,不象现在煮得那么稠,锅里捞出来的汤水里难见几粒米,吃过后肚子胀鼓鼓的就想上厕所,如果你要是再干点体力劳动,没过多久就会饿得心里发慌,眼冒金星。</div><div><br></div><div>有次我的一位哥哥就是饿得不行,偷偷跑到附近山上农民的菜地里去挖红薯,将预先带来的一个小箩筐塞得满满的,结果在下山的路上不幸被几个农民逮个正着,这下可把我哥吓坏了,死活不承认是从地里偷的,灵机一动,说是在那边山头上的一户农民家里买的。其中有个农民不相信就问:你要是买来的,那肯定知道多少斤。我哥还趾高气扬地信口说出偷来红薯的重量,说来也巧,等农民拿秤一称,嘿嘿!分毫不差。农民无奈地将我哥放了。</div><div><br></div><div>改革开放以后,粮食生产逐年取得丰收,粮店里的粮食供应相对比较充足,粮票还可以在市场上换鸡蛋、大米等农产品。</div><div><br></div><div>大街上的酒店、饭店如雨后春笋般随处可见,我家里生活也逐渐有了好转,加上我几个哥哥陆续参加了工作,家里的一日三餐不再那么寒酸,起码每顿能吃到喷香的大米饭、面条,偶尔还能打下“牙记”,下个馆子,换换口味。</div><div><br></div><div>记得1981年夏天,我们这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当地政府部门担心因洪水造成粮食供应中断,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于是不受粮本定量限制,放开粮食供应数量,允许每家每户到粮店购买所需数量的粮食。</div><div><br></div><div>那天一早我喊上我弟拿着粮本推着自行车到粮店买米,粮店里已排着百十号人,等了近三个多小时才把米买上,好在供应不限量,我也为了图个省事,不用等着上称,将1袋180斤大米就往家里搬,想想这180斤大米从一楼抬到四楼谈何容易。</div><div><br></div><div>那时我年轻逞能,感觉有的是力气就将这袋大米扛在背上,我弟在后面帮忙扶着,结果我从一楼扛到二楼就两腿发软,最后还是将大米拖到家里。现在回想起来,好似昨天刚刚才发生的事情。</div><div><br></div><div>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参加工作分配到了工厂,第一年我就领到了工厂每月定期发放的工种补贴粮票,这时候的粮本粮票的作用远不象以往那么物有所值。</div> <h3>从1966年1月1日发行使用到1993年退出历史舞台,与亿万万人民朝夕相伴近28载,粮票的光辉形象早已深深铭记在几代人的脑海里。</h3> <h3>现如今已是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吃饭根本不存在问题,加上国家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国宝”级的农业专家,粮食产量年年都在喜获丰收,可以说国家的粮食储备充足。</h3><h3><br></h3><h3>不仅如此,现在的各大商场、超市粮食随处可见、比比皆是,品种花样丰富多彩,而且人们手中有着足够的钞票去买粮买油,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h3><div><br></div><div>今天,重新提起几乎已经被大家所淡忘的往事,希望大家牢记那段不该遗忘的历史。</div> <h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h3><h3><br></h3><h3>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粮食的现象,杜绝浪费,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浪费简直是“犯罪”。</h3><h3><br></h3><h3>让爱惜粮食,珍惜粮食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吧。</h3><h3><br></h3> <h3>文/ 朵儿(朋友讲述)</h3><h3>图/朵儿(手机拍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