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美好时光

关文书

<h3>翻开包钢一中73届9班同学相册,张张老照片背后都有难以忘怀的青春记忆和动人往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摄于1972年12月30日的“包钢一中73届9班全体合影”。这张照片本不是班级的毕业照,而是因我1972年12月份被包钢特招入厂、无奈办理退学后,班主任张笃宽老师特意组织全班同学拍摄的合影照。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竟成为我们班唯一的初中同学合影照。</h3> <h3>时过境迁、往事如烟,照片上的老同学多数都已经年逾花甲归入退休行列,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有的已经移居外省早已断了联系,不知云归何处;李娜、关宏杰、孙旭明、刘同然、赵丽荣同学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永恒的伤痛和追忆。</h3> <h3>1971年3月,正逢“文革”动乱期间,工厂停工、学校罢课刚有好转的时候,停止招生一年的包钢一中破天荒地招收了16个班的中学生入校就读,我也跟随着这批学生一同踏入到包钢一中的学校大门。当时的包钢一中校舍是在原有的包钢工人宿舍基础上改建的。其建筑格局是:共16栋平房,呈东西两行排开。每行有八栋房子,每栋有五个教室。校舍的前排是学校办公区,最后2栋房子老师的单身宿舍。在教室的最东边是操场,高低不平还分布着很多大小沙丘。那个时候学校的操场黄土成堆,四周也没有围墙,外人可以了随便出入。后来围墙垒起来了,操场也基本像个样子了。最引人注目就是在操场的南侧矗立着一座高达近十米的钢架结构的体育设施,有滑梯、荡绳、秋千、登天梯等。东侧围墙边上是篮球场,北侧围墙边上摆放着单双杠。在东侧教室的边上是砖砌的乒乓球台,这些简陋的体育设施就是学生体育锻炼的场所。</h3> <h3>经过"文革"几年的折腾,人心思定,“复课闹革命”成为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识。学校领导在文化大革命混乱的局势下,努力把学校逐步引导走向正常教学的轨道,包钢一中的学习气氛渐入佳境,吸收红卫兵入队、发展共青团员入团的主要条件以学习成绩和政治表现为主要考量。年年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学校组织开展各种语文、数学等知识竞赛,我在学校“语文竞赛”中曾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至今仍在珍藏。学校还组建了校文艺队、体育队,参加包钢组织的各种文体比赛,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文革混乱的局面下,包钢一中坚持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h3> <h3>我们73届刚入学时,配备的都是包钢一中最优秀的老师,如我们9班的班主任是张笃宽(数学),李桂清、吴军(语文)、王玉田(地理)、徐炽康(化学)、陆佩良(体育)等。我们那一届(包钢一中73届学生)每班都有40~50名学生,全年级大约有接近800名学生,分为16个班。第二年学校将16个班缩减为14个班。</h3> <h3>入校时,1971年在张笃宽、徐炽康老师的介绍下,我成为包钢一中在“文革”期间发展的第一批共青团员,随即被选举为73届团支部书记,陆续又发展了一批共青团员。与班长唐寿珍、陈素英、石钱柱等形成班委,共同维护课堂纪律,安排全班的学习生活,形成了生动活泼、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h3> <h3>在班主任张笃宽老师、语文李桂清老师、吴军老师,化学徐炽康老师,地理王玉田老师等人的辛勤培育和教导下,我们班级在文革混乱的局面下,克服种种干扰和阻碍,“复课闹革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各位老师们的谆谆教诲,不仅教给了我们数理化的知识,也教给了我们热爱生活、融入社会的本领。是老师用心血和汗水为我们奠定了成功的基石。所有的同学们在三年的初中学习阶段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深厚的同学情谊。</h3> <h3>包钢一中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也为包钢生产和建设输送人才,一大批包钢一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包钢厂处级领导干部、中层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优秀的工人。在我认识的处级领导干部中,不乏包钢一中毕业的优秀学生,如赵孟游、金鹰、史刚、郝志宏、石钱柱、谭瑞香等,担任中层领导干部的更是数不胜数,几乎各个厂矿都有包钢一中的学生担任各级领导干部。</h3> <h3>更多的包钢一中学生成为包钢生产战线上的生产技术骨干,在包钢生产建设上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也有很多同学被命运抛到农村后回城,有的在大集体就业、有的下岗失业、内退回家,生活过得比较艰辛。但是,他们乐观地面对生活的磨难,对自己曾经是包钢一中的学生都引以为自豪,不抛弃、不放弃,勇做生命的强者。</h3> <h3>包钢一中毕业走上社会的数十年中,73届9班同学天各一方、很少联系,1999年在相隔26年后,在我和其他几名同学的努力下,走街串户到处打听,终于找到20几名同学,举办了包钢一中73届(9班)毕业26周年首次同学会,这是我们毕业后第一次欢聚一堂,见到了亲爱的老师和阔别20多年的同学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h3> <h3><br></h3><div>同学相见,格外亲切。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校园生活。1971年3月我们从包钢各个小学编入包钢一中73届9班这个温暖的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娱乐、郊游,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姐妹,三年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div> <h3>1973年9月,我们从包钢一中初三8班依依惜别,部分同学升入高中,继续高中学业,一部分同学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一部分同学进入包钢国营、集体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有部分同学跟随父母调到其他省份读书、就业,从此天各一方,留下了我们的牵挂和思念。我们虽然多数同在一座城市,但因工作单位相距较远,工作繁忙,我们平时联系得较少,20多年间很少来往和见面。自从1999年第一次聚会后,记忆的闸门打开了,同学之情重新点燃。此后同学之间的友情日益加深,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h3> <h3>忆往昔岁月如歌,我们无怨无悔。在离开包钢一中的40年多年间,我们有付出、有回报,都在描绘着自己不同的人生,实践着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在文革动乱中走出来的73届学生处于“停课闹革命”的喧嚣中,学生时代荒废了学业,导致先天不足,各科知识相对匮乏,很少人能够进入大学深造,想在社会上创出一片天地何其之难!尽管如此,我们9班同学中,仍有三名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担任县处级领导干部,多名同学担任厂矿的中层干部岗位,他们是包钢的精英人才。更多的同学成为包钢主体生产厂矿、大集体单位的生产技术骨干,在包钢建设、发展和繁荣中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职务。岗位虽有不同,但大家都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都取得了骄人业绩。</h3> <h3>对于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工作中取得什么成就并不重要,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方法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要共同珍惜这43多年间结下的深厚的同学情谊,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携手前进、共同发展,书写人生最美丽的画卷。</h3> <h3>欢聚一堂,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43年前的校园生活。三年间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同学们每一天的刻苦拼搏与努力,每一次的成功与喜悦,都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都是我们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都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3> <h3>相聚是短暂而又欢欣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相约一年内每季度要小聚一次,友情的芬芳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数十年聚散难相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最珍贵。美好的初中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永远定格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h3> <h3>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将那段在包钢一中73届9班共同学习的芳香记忆永远珍藏,把真挚的祝福写在脸上,把珍贵的友谊带在身边。我们相信,这份真诚的情谊,这瓣带露的花香,会把我们彼此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让同学们共同感受你的快乐,分担你的烦恼,分享你的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