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礼仪之跪拜礼,你了解吗?

罗利光

<h3>2008年1月20日,央视播出了这样一幕:著名学者季羡林正襟危坐,接受弟子钱文忠的跪拜大礼;2月11日,笑星赵本山公开举行收徒仪式,接受35位徒弟的集体跪拜。</h3><h3></h3> <h3>一时间关于中国跪拜礼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关于跪拜礼的提倡与批判也纷至沓来。</h3><h3></h3> <h3>跪拜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是我国古人一方对另一方(往往是下对上)表示崇高敬意的礼节。这也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h3><h3></h3> <h3>我国在汉以前,还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在进食、议事、看书时,只是在地上铺一条用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称“席地而坐”。古代坐时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古人所谓的“坐”,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跪”。</h3><h3></h3> <h3>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九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h3><h3></h3> <h3>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没有任何祭祀活动或礼仪是“九拜”并用的,更不是磕九个头那么简单。</h3><h3></h3> <h3>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其仪是先跪拜,头至手,而拱手下至膝前地上,再慢慢伸头至手前之地上,头至地须停留稍许。</h3><h3></h3> <h3>顿首,其仪大致与稽首同,其区别在于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动作舒缓而不显着;而顿首则是头快速顿地而即起,动作明显。</h3><h3></h3> <h3>空首,又称拜手,简称“拜”。其仪是先跪而拱手,再低头,与胸平,头不至地。触手即起。后世遂演变成了男子间的常礼。</h3><h3></h3> <h3>肃拜又称手拜,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肃,就是手到地的意思。其仪是屈膝跪地,首微俯,手拱举而下,头虽低但不至手,手虽下但不至地。</h3><h3></h3> <h3>“九拜”之中,以稽首、顿首、空首为正拜,其它的都属于正拜的变通。</h3><h3></h3> <h3>古代的礼节,只不过是一拜或再拜,即使是人臣对于君主,也只须再拜即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主要流行于明代。</h3><h3></h3> <h3>到了清代,随着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三跪九叩”大礼也随之引入。清代,“以一个狭义的部族政权”(钱宾四先生语)入主中原,急于彰显自己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对于包括礼仪在内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h3><h3></h3> <h3>但对于一个游牧民族来说,文化的传承最需要的是深厚的历史积累,而若只从皮毛出发,必然会忽视和扭曲文明的内核与精髓。正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清代产生了所谓的“三跪九叩”大礼。由于它过于繁琐的礼义常常被今人批判和挞伐为“封建、落后”行为,进而对传统的礼仪产生了诸多抵触心理。</h3> <h3>随着清政府的灭亡,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发布文告,从民国元年开始,废除跪拜制度。自此,这个流行于中华大地几千年的行跪之礼消失,反而在韩国、日本得于保存了下来,甚至被视为最庄严的礼仪而应用于各种重要场合。</h3><h3></h3> <h3>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要重视国学教育,加强文化认同。国学教育迅速升温,久违的传统礼仪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h3> <h3>国学学员正在学习行揖手礼。</h3><h3></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作者简介:</h3><h3>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梅县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