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文:谢宏烈</h3><h3>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h3> <h3>海龙洞位于关山东麓华亭县南部的上关乡碾子沟海龙山上。悬崖上有一洞,为"喀斯特"溶洞,周围约面积55平方公里,洞长60多米。洞内有千奇百怪的钟乳石,小溪穿洞而出,内有三个水潭,上架浮桥,可步入后潭。传说为"海龙圣母"坐化之地。</h3> <h3>在一面像是刀砍斧斫形成的山崖下,有一黑郁郁的3米多高的洞口,乱石丛中那些细小的小溪正是从洞壁一角汩汩流出。洞里呈喇叭状,靠近洞口的区域十来平方米,十几人可以宽坐,头顶处有一竖洞,呈宝塔状伸延,有天光透入。往洞里看,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流水的声音带着回响传来,感觉水势很大。打开手电筒,在四周看到了岩溶地形枝状钟乳石、乳状钟乳石、石笋、石柱、石瀑布的典型地貌。最奇特的是洞里有四潭,串珠状分布。入洞十多米,洞体变矮,岩壁湿滑,需弯腰躬行,脚下泉水彻骨冰冷,借着微弱手电,踩在光滑的岩面上,手把湿冷的岩角,尽管千般小心,还是一次次踩在水里。进洞约八米,为第一潭,此处潭高约二米,潭面两米见方,上架独木桥供人通过。第三潭直径大约两米,岩体土黄,上架独木桥,向导说正是这第三潭的泉水一股流到本地上关乡,一股流到陕西陇县。第四潭叫神潭,是传说中的海龙圣母坐化处,由于极其险阻,至今无人能及,我们也只能望潭兴叹。</h3> <h3>海龙圣母为何方神祇?老人讲了一段传说:</h3><h3>在明代,临近华亭的陕西长武县,有一位李姓姑娘失孤,投亲甘肃灵台县横渠的表舅家,其表兄表嫂不喜她相貌丑陋,让她放羊了事,晚间就住在羊圈里,表侄女同情她的际遇,经常偷偷予以帮顾。李姑娘心地善良,自己孤苦却时常周济穷人,深受乡民尊敬。有一天晚上,表侄女去看望表姑,透过门缝,发现她戴着银凤冠,乌黑的头发如瀑布倾泻,面容也像皎洁的明月一样好看。表侄女十分惊喜,悄悄告诉了父母。第二天表兄、表嫂和表侄女一同进了羊圈,她却早已了无踪迹,她捻的毛线变成了一根红线,通向深林之中,他们便把她放羊用的双杈拐棍随手向外一扔,顺着红毛线去寻她。出门进山,顺着毛线,翻山越岭,跨沟过河,苦苦寻觅百十里路,终于在关山脚下海龙山顶见到了他们扔出的拐棍,深深扎进土里。他们甚感疑惑便起誓,如果拐棍三天内发芽,就给她修庙立祠。第三天,枯朽木杈果真发出了新芽。大家这才相信她已成仙,便兑现前誓,修建庙宇,尊崇她为圣母娘娘。圣母娘娘的表侄女沿着红线一路追赶,边追赶边哭喊"姑姑等",西行一百余里到红线尽处,一口岩洞赫然出现,洞口有红漆榜书"海龙洞",洞内清流急湍,无法进入。远远地看,凤冠霞帔的女神姑姑正在里面岩石上打坐,小侄女喊叫姑姑,她却不应,小侄女急切之中化为一只飞鸟,在海龙山周围盘旋鸣叫,凄厉婉转,这只鸟就是斑鸠,本地人称这种鸟叫"姑姑等"。而她被尊为圣母娘娘的侍女。圣母娘娘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华亭和灵台两县人都知道了,认为海龙山是圣母娘娘坐化之地,便以山为名,称海龙庙为圣母殿,山上的那处岩洞为海龙洞。</h3><h3><br /></h3> <h3>四方潭水</h3> <h3>溶洞中的象鼻石</h3> <h3>貌似乌龟在出行</h3> <h3>三潭浮桥石</h3> <h3>这四方潭水本身就构成奇观,它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特殊的钙华类型,一泓泓清浅的水中,其实溶解了大量碳酸钙,这种水被称为"喀斯特水",而它沉积出的这阶梯状水潭便是钙化梯池了。</h3> <h3>后来在那里建了庙宇,以海龙山名称圣母为"海龙圣母"。每年夏历三月初十和七月二十,为庙会的正日,华亭、灵台及陕西陇县附近的善男善女上山烧香膜拜,热闹非凡,是华亭县旅游景点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