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杨虎城将军,幼名长久,曾用名忠,号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早年投身旧民主革命,是陕西靖国军主力,先后任师长、17路军军长(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西北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五中全会中央常委。</h3><h3><br /></h3> <h3>民族英雄、国民党爱国将领一一杨虎城将军故居,位于陕西省蒲城县城东槐院巷29号。</h3> <h3>杨将军故居建于1934年,是一座传统式的关中"民居宅院"。故居座北向南,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西院为花园,占地2亩。</h3> <h3>杨虎城将军故居正门</h3> <h3>故居正院格局为门厅,大厅女厅和后楼房,中间三个院落两侧皆有外厢房、内厢房多间。</h3> <h3>整个建筑、院落布局简洁、浑然一体、青竹翠柏、郁郁葱葱,体现出杨虎城将军朴实无华的品质和无比崇高的气节。</h3> <h3>杨将军与其母孙一莲、夫人谢宝贞、张惠兰均曾在此居住过。</h3> <h3>现故居收藏的有杨虎城将军生前用过的部分桌、椅、床、柜等家具和作战兵械等实物,及杨虎城母亲孙老太太六十大寿时亲朋赠送的部分礼品九十多件。</h3> <h3>同时还展出杨虎城将军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地记录了杨将军的一生和他的战斗经历。<br /></h3> <h3>另外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虎城与张学良两位将军西安事变前夕互赠互勉的条幅"勿忘国耻""为国努力"。</h3> <h3>正门左侧进入是偏院。</h3> <h3>偏院为杨将军的书房及花园等。</h3> <h3>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均系关中地区民间传统式土砖木结构,花窗格门,制作精良,浮雕讲究,油漆光滑,色泽明快,秀而不俗。</h3> <h3>福字砖雕</h3> <h3>寿字砖雕</h3> <h3>大门正对面墙上的子弹孔</h3> <h3>1936年12月蒋中正来到西安,目的是进一步部署和监督"剿共"计划。12日凌晨,杨虎城和张学良联合发动"兵谏",扣留蒋中正等多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h3> <h3>张杨对蒋提出"停止一切内战准备抗日"、"改组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和容纳抗日分子"、"释放政治犯"等8项政治主张,史称西安事变。在宋美龄、周恩来等多方协调下,蒋中正旋即被释放,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h3> <h3>"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到南京,立即违背诺言,将张学良公开扣押,逼杨虎城辞职赴欧美考察。"七·七"事变发生后,杨虎城响应中共和全国人民"共赴国难"的号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携眷返国,可是蒋介石却念念不忘在西安被扣的仇恨,仍把个人恩怨放在第一位。当获悉杨启程返国的消息后,他立即指示军统首脑戴笠将杨虎城囚禁。</h3> <h3>1949年9月6日,在蒋介石亲自策划、军统头目毛人凤直接命令下,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笠的会客室里杨将军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杨虎城的儿子杨拯中及不满十岁的女儿杨拯贵、杨虎城秘书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孩子宋振中(小萝卜头)、副官阎继明、警卫员张醒民。杨将军终年五十六岁。</h3> <h3>重庆市档案馆首次将包括"11·27"大屠杀现场照片在内的6000余张珍贵史料照片向公众开放,其中包括杨虎城将军惨遭杀害的现场照片。 戴笠公馆门口的花园里,解放军正和民工面色悲痛地挖掘出杨虎城及其儿子杨拯中的遗体;杨虎城将军被杀害后,面部被淋上了镪水,虽然身体完好,但已经看不清面相。据历史资料考证,当时执行屠杀任务的刽子手交代,这具遗体就是杨虎城将军本人。<br /></h3> <h3>这是杨虎城将军和儿子杨拯中遗体上的血衣,现保存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h3> <h3>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杀害张学良,却杀害了杨虎城?杨虎城被囚禁之后,蒋介石多次派人劝说,希望他可以公开表示发动西安事变是被共产党蒙骗的,希望他认错,但是杨虎城一直宁死不屈。最终蒋介石看到杨虎城态度坚决才杀害了他。</h3> <h3>杨虎城将军陵园于1957年建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1公里处,背依凤栖原,北与杜公祠毗邻,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墓的形制庄严,封土周围皆砌青砖。大门宏伟、肃穆,塑有原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书写的"杨虎城将军陵园"七个金字。</h3> <h3>故居的隔壁近临是蒲城清代考院博物馆。</h3> <h3>考院座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合理,从现在的大门往后,基本保持了当年的风貌。院内木刻、石刻、砖雕精湛,丰富多样。</h3><h3><br /></h3><h5><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本文中部分图片引自网络)</b></h5><h3><br /></h3> <h1><b>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于对"西安事变"的评价众说纷纭,当时中国社会有很大的争议:</span></b></h1><h3><b> 国民党方面认为:"西安事变"打乱了中国剿匪的规划,后果极为恶劣。一些舆论对此强烈反对,例如北平的胡适当时对此评论说:"在外族入侵的时候,有以绑架肩负国家和民族安危的元首来爱国的吗?"闻一多在课堂上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国家绝不容许你们破坏!领袖绝不容许你们妄加伤害!"。汪精卫在得知事变消息后立刻从欧洲返国准备接管国民政府。</b></h3><h3><b> 中共党史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确是建立全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关键。"西安事变"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当时是红军最最困难的时刻,国共两党由内战转为和平,一致对外。经过艰苦的谈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一起站在了抵御外侮的最前线,既挽救了中华民族,又救了红军。同时,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形成了远东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牵制了日本绝大多数兵力,使苏联免去了遭受日、德两面夹击之苦,加速了苏联在欧洲战场的胜利,进而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也是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抵御外敌侵略斗争以来,所取得的首次胜利。</b></h3><h3><b>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在"凤凰大视野"栏目《西安事变》中评论道:如果没有"西安事变",那么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就会是另一种格局。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是非,"是"者说张杨二人是千古功臣,民族英雄。"非"者说他们是乱臣贼子,历史罪人。</b></h3><h3><b> "千秋功过,自有评说"。综观杨虎城将军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他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真正是一位"千古功臣,民族英雄"!</b></h3><h3><b><br /></b></h3><h3><b><br /></b></h3><h3><b><br /></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