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转眼间我们已告别了青山大队四十多个年头,今天我们重返第二故乡,我们相拥而泣,感慨万千,因为我们的青春曾在这里绽放!</p> <h3> 四十六年前,风华正茂的我们,在伟大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远离亲人,告别城市,上山下乡来到了青山大队安家落户。</h3> <h3> 2017年8月12日上午九点,我们开车来到了当年下乡的青山大队,今天叫青山村属石拐区五当召镇管辖。</h3> <h3> 我们来到青山大队部,如今是青山村委会。</h3> <h3> 现任村支书记,前来迎接我们的到来。</h3> <h3> 这巨大的变化,让我们不敢相信这是我们插队时的村庄。我们努力寻找记忆中的影子。村支书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后,乡村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插队时的小东瓜队,村民们已搬迁到以这为中心的周边,村里房屋还有一部分保留。我们迫不急待想去找回我们记忆中的影子。村支书安慰我们不要着急午饭后会带我们到小东瓜队,寻找我们记忆中的影子。</h3> <h3> 村支书安排我们去他家午餐。听村民讲,一清早他们就忙活上了,宰羊、蒸糕,款待我们知青的归来。</h3> <h3> 岁月沧桑,时光流逝。四十多年过去了,岁月变了,但是不变的是情怀,看着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长满皱纹的面孔,握着满是老茧的大手,我们眼晴都噙满了泪水。</h3> <h3> 忙活了一上午的大姐和大嫂们看到我们的到来放下手里活,迎接我们的到来,亲切的话语,让我们热泪盈眶。</h3> <h3> 厨房里炖着羊肉,羊肉飘香溢满了整个农家小院。</h3> <h3> 现任村支书亲自为我们端盘碗。</h3> <h3> 嘘寒问暖后,女知青们和大姐大嫂一起包糕,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佛仿又把我们带回了四十多年前。</h3> <h3> 羊肉炖好了,大嫂们把大块羊肉端上了餐桌。</h3> <h3> 热情的村支书夫妇给我们敬酒,欢迎我们归来。</h3> <h3> 我代表知青给村支书和乡亲们敬酒,对他们的厚爱和热情款待,表示最衷心的感谢。</h3> <h3> 午饭后,我们来到四十多年前插队的小东瓜村。</h3> <h3> 我们努力在寻找着记忆中的影子。</h3> <h3> 我们找到了插队时住过的房子,院内杂草丛生,我们迫不急待地进去,找回我们当年的记忆。</h3> <h3> 这是我们插队时往的乡村四合院,西房已摊塌是六名女知青居住,和西房并排的是凉房,凉房前有个大锅灶,是我们知青做饭的地方。北面正房重新翻建现无人居住,是我们四名男知青居往的地方。那时我们分工明确,女知青轮流做饭,男知青挑水、砍柴、拉煤烧火。这里留下了我们青春,也留下了我们讲不完的故事。</h3> <h3> 张振礼看着这重新翻盖的住房,思绪万千,久久不想离去。四十六年前我们住的房子,窗户中间镶一小块玻璃,玻璃周围糊的是麻纸,每当刮大风时,窗纸会发出呼啦声。距我们的住房不到五十多米就是铁路,是通往石拐区的铁路线,每当火车通过时,轰轰的火车声和火车通过时躺在炕上都能感到的震动,然而对于劳动了一天,躺在炕上就睡着的我们毫无一丝影响。</h3> <h3> 山上这'块大石头,在我们住房对面。我们把它叫做望家石,每当我们想念父母,思念城里家的时候,总要爬上山,站在这块大石头上,远远朝着城里家的方向望去。说实话,对一个刚出校门十六七岁的我们,插队笫一年,.真是尝受到了有生以来最痛苦的煎熬。那时我们知青吃的是国家供给的返销粮,大部分是粗粮,细粮很少很少,粗粮主要以玉米面为主和少量的小米,我们每天一顿是小米粥,两顿玉米面窝头,偶而改善一下也是汤多面条少的汤面加窝头。有时我们也向老乡们学习,粗粮细做,把玉米面撹成拿糕,用老乡送给我们的烂淹菜沾着吃,菜里基本上沒有油,那时是计划经济,我们吃的是供应粮,每人一个月只供三两油,可想而知三两油能吃多长时间。当地老乡说吃一滴油花花能机灵三天。尤其是冬天,我们顶着刺骨寒风打坝垫地造田收工回来,面对这沒有一点胃口的饭菜,含着泪往下咽。有时我们实在撑不住了,就会爬上这山顶,站在这石头上,面对城里家的方向痛哭,甚至放声大哭。 </h3> <h3> 看到这猪圈,也回忆起那幼稚故事。刚下乡不久我们也象当地农民一样买了一头小猪仔喂养,由于沒有这方面喂养经验,养了不多久小猪死了。我们很沮丧,也很伤心,于是有人提出给小猪开个追掉会吧,大家忙活起来把小猪埋在了一个山坡下。当时正是文革时期,这件事被队里知道后,受到了队长严厉批评,好在队长把事压了下来沒有扩散。 </h3> <h3> 这条河漕路是通往石拐区五当召最近的路,当年村里还沒有修成水泥路。是沙石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我的故事。也留下了让我难已忘却的父子情。记得插队第一年的初秋,我和老乡掏侧所往肥场送大糞,那时十六七岁的我,弯着腰顶着热日挑着刚从侧所掏出来的两桶沉甸甸的大糞走在这条路上。那时也巧,我父亲正好开着解放牌卡车拉着满车单位职工从对面五当召参观归来,我父亲看到弯腰挑着大糞的我,下车用颤抖的手擦拭着我额头上的汗水。我被父亲的突然出现懵了头,只是下意识地想躲避开身边的两桶大糞。我父亲沒正面对着我,而在他扭头的一瞬间,我还是看到两行热泪从他脸上留下,他背对着我胡乱地从兜里掏出一些零钱,侧着头把钱塞在我的上衣兜,一句话也设说就上了车。车上的几位叔叔阿姨也下车往我兜里塞了一些零钱。当我看着远去的汽车后,才从懵头中清醒。我朝着远去的汽车哭喊着,叫着爸爸、爸爸、爸爸。</h3> <h3> 看到这小院对面的凉房,让我们想起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记得有一天深夜,女知青敲开我们的房门,说有鬼在铲她们房前做饭的锅。(那时我们都在一个锅里一起吃饭女知青轮流做饭)。我不情愿地随她们去查看。我们知青做饭的锅灶是在一个老乡家的柴房前,凉房里放着一口空棺材,我看到锅里的锅粑横七竖八好象是被什么东西抓舔过,看到此景我的头皮一阵发紧。难道真的有鬼吗?是从棺材里出来的鬼吗?正在我脑袋闪出这个念头时,突然从凉房里窜出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当时我们哇的哭喊在一起。我下意识地抓住了前面一个女知青的衣服,后面一个女知青又抓住了我的胳膊,我们几个人连哭带喊瘫倒在地下。我们的哭喊声惊动了周边的老乡,,他们问明情况后也来到了炉灶前查看。原来是头天晚上我们吃完面条后忘了洗锅,锅里的水耗干后留下锅巴,锅灶火灭后,是一条狗在吃锅里的锅粑。她们听到铲锅声,是狗抓锅里的锅粑声,他们在屋里咳嗽一声,狗可能就不再抓,当他们不咳嗽或者不喊时,狗又在抓。 </h3> <h3> 我们背后这块菜地,让我们想起了那可笑的故事。这故事也许只有在我们知青中才能发生。刚插队时,年龄小也幼稚无知,对菜地种植浇灌一概无所知,有一天劳动收工回来,经过这片菜地,看到地里的西红柿,垂涎欲滴(我们大队是山区,大多数都是山地,靠天吃饭,只有这片水地种一些菜供社员们吃),夜晚我们还对菜地里的西红柿念念不忘,于是商量决定去菜地解解馋。我们悄悄钻进菜地,白天我们经过时,看到菜地里越靠近地下面的西红柿越红,我们摸着黑就摘就吃。当然我们也不能吃独食,摘几个给女知青带回,我们只能糸紧裤带把柿子揣在怀里。回到宿舍我们闻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臭味,互相闻后,我们嘴上都有臭味。天呀,我们就是这样在菜地里饱餐了一顿。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让蔬菜成熟定期都要给蔬菜浇奶大糞,靠近地下面的西红柿当然也被掺上大粪的水沾上。哈哈可笑吧。 </h3> <h3> 寻找青春的足迹,这方土地上,我们有过豪言壮语,有过喜怒哀乐。我们和乡亲们一起,上山送肥、种地、锄草、收割。冬天打坝垫地造田流过血汗,吃过.苦。想当年,我们拼搏,我们努力,我们奉献,我们无怨,看今朝,我们难忘,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无悔。 </h3> <h3> 乡亲们看到我们格外亲,相邀我们回家。</h3> <h3> 见到昔日的乡亲,倍感亲切。回想起当年与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舟共济,冒酷暑,战严寒,同甘共苦,结下了深情厚意。</h3> <h3> 乡亲们纷纷和我们拍照留影。</h3> <h3> 晚上,村支书为我们举办了篝火晚会,我们和村民一起狂欢。</h3> <h3> 回顾往昔,我们无限感慨。在农村,我们从当年的单纯,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农村艰苦经历增强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h3> <h3> 今天我们重返第二故乡,受到了大队领导,父老乡亲的热情接待,我们万分感动,感慨万千!再见了,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生活和劳动 ; 再见了,笫二故乡,艰难困苦磨砺了我们的心智,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吃苦和坚强,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包容和谦让,这些品德造就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受益终生。再见了,第二故乡,再见了,父老乡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