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丁玲纪念馆有感

讴 歌

<h1>丁玲</h1><h1>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坎坷、传奇并充满争议……</h1><h1><br></h1><h1>谨以此文表达对丁玲前辈的怀念和敬仰……</h1><h1><br></h1> <h1>  丁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涿鹿县温泉屯乡温泉屯村,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丁玲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土改时的温泉屯村为背景创作完成的,这部著作曾获得斯大林文学奖……</h1><h1> </h1><h1></h1><h1> 丁玲纪念馆占地1250平方米,分"丁玲生平简介"、"丁玲旧居"和"小说人物与原型介绍"、"图片介绍"四个展室。陈列着有关丁玲生平的图片和文字,由丁玲的爱人陈明先生提供的大量丁玲著作、未发表过的珍贵照片和实物,有丁玲睡过的床坐过的马车车轮,以及她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品等物品。最珍贵的还有13本译成13国文字的丁玲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h1><h1><br></h1><h1> 一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把中国当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丁玲和涿鹿这片土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46年,丁玲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来到桑干河畔的温泉屯。两年后,她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名著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h1> <h1></h1><h1> 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1946年,丁玲在温泉屯土改时期,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奔流不息的桑干河给了她不竭的创作灵感。后来,她就用这里热火朝天的土改素材写出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获得了斯大林文学金奖。随后,她拿出5000元,为温泉屯村建起了丁玲文化站,购置了书画刊、留声机、乐器、电影《白毛女》及木偶戏、戏剧胶片并安排专人管理……</h1><h1><br></h1><h1> 1953年,1979年,丁玲又两次张开双臂向朝她涌来的温泉屯村民呼喊"我回来了",丁玲三次来温泉屯,回到了日夜思念的乡亲们中间。她与生活在桑干河畔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百姓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h1><h1><br></h1><h1>  勤劳朴实的温泉屯人忘不了这位让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光明使者,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丁玲纪念馆”,表达对丁玲的怀念和敬仰……</h1><h1><br></h1> <h1>京藏高速逐鹿口出</h1><h1>本想GPS导航,没想高德上没有丁玲纪念馆,没辙只好边走边问了……</h1><h1><br></h1> <h1>进入456县道,居然还发现了公交车…<br></h1><h1><br></h1> <h1>一路颠簸,越走路越窄,越走越难走……</h1><h1><br></h1> <h1>县道变成了乡道,路更难走了,坑坑洼洼,两边都是青纱帐,这样的路走了十多公里,问路见不到一个人……真有些迷茫了……这时感到导航太重要了</h1><h1><br></h1> <h1>终于有人了,赶快问下路吧……</h1><h1><br></h1> <h1>太巧了,纪念馆就在他们村……</h1><h1><br></h1> <h1>继续前行,路上看到一个很漂亮的教堂,听当地老乡说,他们都信奉天主教……</h1><h1><br></h1> <h1>这就是丁玲笔下著名的桑干河……</h1><h1><br></h1><h1>桑干河为永定河的上游,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一带。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h1><h1><br></h1> <h1>河道没有想像的那么宽</h1><h1><br></h1> <h1>沿路都是用丁玲名字命名的葡萄园</h1><h1><br></h1> <h1>用丁玲名字做的各种广告</h1><h1><br></h1> <h1>终于到了温泉屯镇</h1><h1><br></h1> <h1>温泉屯村口</h1><h1><br></h1> <h1>村里的宣传画</h1><h1><br></h1> <h1>丁玲纪念馆正门</h1><h1><br></h1> <h1>听说原来这里是一所关公庙,土改时做为工作组用房了</h1><h1><br></h1> <h1>著名作家魏巍写的牌匾</h1><h1><br></h1> <h1>丁玲铜像</h1><h1><br></h1> <h1>这就是丁玲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h1><h1><br></h1> <h1>丁玲纪念馆旁门</h1><h1><br></h1> <h1>丁玲文学作品<br><br>《莎菲女士的日记》<br>《梦珂》 <br>《莎菲女士的日记》 <br>《水》 <br>《夜》 <br>《母亲》 <br>《自杀日记》<br>《跨到新时代来》 <br>《延安集》 <br>《彭德怀速写》 <br>《我在霞村的时候》 <br>《欧行散记》 <br>《到群众中去落户》 <br>《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br>《丁玲近作》 <br>《丁玲散文集》 <br>《丁玲短篇小说选》 <br>《丁玲中篇小说选》 <br>《丁玲戏剧集》 <br>《生活·创作·修养》 <br>《生活·创作·时代灵魂》</h1><div><br></div> <h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手稿</h1><h1><br></h1> <h1>魏巍的题词</h1><h1><br></h1> <h1>丁玲</h1><h1>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h1><h1><br></h1><h1>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h1><h1><br></h1><h1>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曾为她赠词《临江仙·赠丁玲》</h1><h1><br></h1><h1>《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获斯大林文学奖。以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奖项对于50年代的中国而言,影响力远非今天的诺贝尔奖可以比拟,这是丁玲一生的顶峰之作。</h1><h1><br></h1> <h1>学生时代的丁玲,与杨开慧是中学同学</h1><h1><br></h1> <h1>1931年在上海 史沫特莱摄</h1><h1><br></h1> <h1>丁玲与第一任丈夫胡也频 1926年</h1><h1><br></h1> <h1>由于胡也频从事革命活动于1930年被捕,1931年2月7日,胡也频、柔石、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被枪决于上海龙华司令部,后人称为左联五烈士。 <br>胡也频时年28岁</h1><h1><br></h1> <h1>胡也频牺牲后,丁玲满怀悲愤,将幼子送回常德交老母扶养,随即返回上海继续从事革命活动</h1><h1><br></h1> <h1>1932年,丁玲加入中国共产党<br></h1><h1><br></h1><h1>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br><br></h1><h1>1936年9月,丁玲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h1><h1><br></h1><h1>丁玲1936年冬到达陕北时,党中央十分重视,这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第一个从大城市来的文人,也是日后最典型的延安文人,是红军苏区的一件大事</h1><h1> </h1> <h1>丁玲在延安 1938年</h1><h1><br></h1> <h1>丁玲在延安</h1><h1><br></h1><h1><br></h1> <h1>丁玲在延安</h1><h1><br></h1> <h1>丁玲在山西 1938年</h1><h1><br></h1> <h1>1946年七月,丁玲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队,先在怀来辛庄,后到涿鹿县温泉屯主持土改,在桑干河畔温泉屯所摄</h1><h1><br></h1> <h1>丁玲与林徽因</h1><h1><br></h1> <h1>丁玲与萧红</h1><h1><br></h1> <h1>徐悲鸿笔下的丁玲 1949年</h1><h1><br></h1> <h1>丁玲在莫斯科 1949年11月</h1><h1><br></h1> <h1>1952年3月,丁玲荣获斯大林文学奖</h1><h1><br></h1><h1>创作历程</h1><h1>1948年6月,丁玲将刚刚完稿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誊抄复写件面交已迁居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的胡乔木,请胡审读。1948年7月,胡乔木、萧三、艾思奇等在传阅小说稿后一致认定,这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胡乔木立即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认为写得好,个别地方修改一下,就可以发表。胡乔木随即打电报给已在大连准备赴苏联、匈牙利访问的丁玲,传达修改意见。丁玲随即奉命对原稿作了修改。9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赶印出来。丁玲终于带上这部小说于1948年11月9日离开哈尔滨出国……</h1><h1><br></h1> <h1>丁玲与陈明<br>  <br>1937年6月18日,延安文艺界为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文艺晚会,在晚会上,丁玲认识了比自己小13岁的陈明。一段恋情就此在宣传革命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h1><h1>1942年2月,在延安蓝家坪,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在嘲讽和挖苦声中正式结婚。</h1><h1><br></h1> <h1>1952年丁玲和陈明、女儿蒋祖慧在北京多福巷家中</h1><h1><br></h1> <h1>丁玲在北大荒</h1><h1><br></h1><h1>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劳动12年……</h1><h1><br></h1><h1>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延安时期的丁玲,经历的正是从云霄沉入海底的过程。起因之一就在于她以女性的生命体验,洞察到以男性为主体的革命阵营内部,既有着两性间在阶级、民族利益上的一致性,还存在着男性以革命的名义对女性的歧视。她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大胆而犀利地揭示出被革命外衣遮蔽的性别歧视问题,从而挑战了革命群体内依然固有的父权-夫权制性别秩序。</h1><h1><br></h1><h1>起因是一九四二年三月九日,丁玲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屡遭批判的杂文《三八节有感》,之后一直命途坎坷,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向男权宣战<br></h1><h1><br></h1><h1>这篇文章倒底说了些什么,又因何能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和震动呢,文章附后,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h1><h1><br></h1> <h1>丁玲在北大荒</h1><h1><br></h1> <h1>丁玲在东北兴凯湖劳改时住的草棚</h1><h1><br></h1> <h1>1957年3月,陈明下放黑龙江农场前与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寓所留影</h1><h1><br></h1> <h1>文化大革命中,丁玲遭残酷迫害。</h1><h1><br></h1><h1>两人被关进牛棚,相互约定:一不能死,二不能疯。 </h1><h1><br>1970年春天,丁玲和陈明又被秘密关进了拘押政治犯的北京秦城监狱长达5年,陈明锒铛入狱的唯一理由就是因为他是丁玲的丈夫。 <br><br></h1><h1>1975年5月,丁玲获释,陈明也随之获释,紧跟着两人又先后被遣送到山西长治市嶂头公社嶂头大队当农民…… </h1><h1><br></h1> <h1>1979年,中共中央为丁玲彻底平反,恢复其党籍和政治名誉,并被补选为全国第五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作协副主席、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委,全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杂志主编。</h1><h1><br></h1><h1>时年丁玲75岁,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回到北京<br></h1><h1><br></h1> <h1>1979年,复出后的丁玲</h1><h1><br></h1> <h1>在北京友谊宾馆写作 1979年4月</h1><h1><br></h1> <h1>1979年6月,丁玲在友谊宾馆和陈明一起修改致中国作协党组信,要求恢复党的组织生活,以党员身份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文代会</h1><h1><br></h1> <h1>丁玲在家中</h1><h1><br></h1><h1>1984年,中央组织部颁发《关于为丁玲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彻底推倒多年来强加给她的一切不实之词,肯定她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h1><h1><br></h1> <h1>晚年的丁玲与陈明</h1><h1><br></h1> <h1>丁玲与邓颖超</h1><h1><br></h1> <h1>1981年冬,丁玲,陈明游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h1><h1><br></h1> <h1>晚年的丁玲在自己雕塑前摄影留念</h1><h1><br></h1> <h1>1986年3月4日,丁玲因内脏功能和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h1><h1><br></h1><h1>丁玲去世后,给她送花圈的有:胡耀邦、陈云、邓颖超、聂荣臻、习仲勋、方毅、田纪云、乔石、李鹏、杨尚昆、王震、薄一波、荣毅仁、叶圣陶、巴金等人。</h1><h1><br></h1><h1>北大荒人自发把缀有“丁玲不死”四个大字的红旗覆盖在她的遗体上。有作家评价:“丁玲是一座大山,一条大河,一道悲壮的风景,足以妆点照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h1><h1><br>1986年2月25日美国文学艺术院授予丁玲“荣誉院士”称号,遗憾的是荣誉院士证寄到时,丁玲已离开了人世。为此美国文学艺术院给与丁玲荣誉证书。</h1><h1><br></h1> <h1>文学,爱情,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h1><h1><br></h1> <h1>丁玲去世后,安葬在了家乡湖南常德</h1><h1><br></h1> <h1>子——蒋祖林 </h1><h1>女——蒋祖慧</h1><h1><br></h1><h1><br></h1> <h1>陈明回忆录——我与丁玲五十年</h1><h1><br></h1> <h1>丁玲与胡也频之子—蒋祖林的纪念文章"丁玲传"</h1><h1><br></h1> <h1>丁玲故居</h1><h1><br></h1> <h1>  共青团张家口市委把丁玲纪念馆命名为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和文学爱好者探索丁玲的足迹……</h1><h1><br></h1> <h3><b>  </b></h3><h3><b> 摄影:2017.08.10 河北涿鹿丁玲纪念馆</b></h3><h3><b><br></b></h3><h3> 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h3><h3><br></h3><h1>以此文表达对丁玲的怀念和敬仰……</h1><div>  </div> <h1 style="text-align: left;"><b>附:</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br></h3>三八节有感.丁玲<br>“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br>年年都有这一天。每年在这一天的时候,几乎是全世界的地方都开着会,检阅着她们的队伍。延安虽说这两年不如前年热闹,但似乎总有几个人在那里忙着。而且一定有大会,有演说的,有通电,有文章发表。<br>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它地方的妇女幸福的。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的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都吃得那么红胖?”女同志在医院,在休养所,在门诊部都占着很大的比例,却似乎并没有使人惊奇。然而延安的女同志却仍不能免除那种幸运: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被谈起。而且各种各样的女同志都可以得到她应得的非议。这些责难似乎都是严重而确当的。<br>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满意的。她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都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么?”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我到漂亮的情人的”然而她们也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但女人总是要结婚的。(不结婚更有罪恶,她将更多的被作为制作谣言的对象,永远被污蔑。)不是骑马的就是穿草鞋的,不是艺术家就是总务科长。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洗干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而妈妈和爸爸都在大嚼着孩子的津贴,(每月二十五元,价值二斤半猪肉)要是没有这笔津贴,也许他们根本就尝不到肉味。然而女同志究竟应该嫁谁呢,事实是这样,被逼着带孩子的,一定可以得到公开的讥讽:“回到家庭了的娜拉。”而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的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们的眼睛就会望着她。<br>这同一切的理论都无关,同一切主义思想也无关,同一切开会演说也无关。然而这都是人人知道,人人不说,而且在做着的现实。<br>离婚的问题也是一样。大抵在结婚的时候,有三个条件是必须注意到的。一、政治上纯洁不纯洁,二、年龄相差不多,三、彼此有无帮助。虽说这三个条件几乎是人人具备,(公开的汉奸这里是没有的。而所谓的帮助也可以说到鞋袜的缝补,甚至女性的安慰。)但却一定堂皇的考虑到,而离婚的口实,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我是最以为一个女人自己不进步而还要拖住她的丈夫为可耻的,可是让我们看一看她们是如何落后的。她们在没有结婚之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克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密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她们也唯恐有“落后”的危险,她们四方奔走。厚颜的要求托儿所收留她们的孩子,要求刮子宫,宁肯受一切处分而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悄悄地去吃着坠胎的药。而她们听着这样的回答!“带孩子不是工作吗。你们只贪图舒服,好高骛远,你们到底做过一些什么了不起的政治工作。既然这样怕生孩子,生了又不肯负责,谁叫你们结婚呢。”于是她们不能免除“落后”的命运。<br>一个有了工作能力的女人,而且还能牺牲自己的事业去作为一个贤妻良母的时候,未始不被人歌颂,但在十多年之后,她必然也逃不出“落后”的悲剧。即使在今天以我一个女人去看,这些“落后”分子,也实在不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她们的皮肤在开始有折皱,头发在稀少,生活的疲惫夺取她们最后的一点爱娇。她们处于这样的悲运,似乎是很自然的,但在旧的社会里,她们或许会被称为可怜,薄命,然而在今天,却是自作孽,活该。不是听说法律上还在争论着离婚只须一方提出,或者必须双方同意的问题么?离婚大约多半都是男子提出的,假如是女人,那一定有更不道德的事,那完全该女人受诅咒。<br>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不管是升起的或沉落的,不管有幸与不辛,不管仍在孤苦奋斗或卷入庸俗,)这在对于来到延安的女同志说来更不冤枉,所以我是拿着很大的宽容来看一切被沦为女犯的人的。<br>而且我更希望男子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使理论与实际不脱节,在每个共产党员的修身上都对自己负责些就好了。<br>然而我们也不能不对女同志们,尤其是在延安的女同志们有些小小的企望。而且勉励着自己,勉励着友好。<br>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我不必说大家都懂的。而且,一定在今天会有人演说的:“首先取得我们的政权”的大论,我只说作为一个阵线中的一员(无产阶级也好,抗战也好,妇女也好),每天所必须注意的事项。<br>第一,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有时会觉得浪漫,有诗意,可爱,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每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更亲近,好好注意它,爱护它。<br>第二,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才有活力,才觉得生命饱满,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才有前途,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而是生活的战斗与进取。所以每天都作点有意义的工作,都必须读点书,都能有东西给别人,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疲软、枯萎。<br>第三,用脑子,最好养成一种习惯。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每作一件事,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这事是否处理得当,不违背自己作人的原则,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后悔,这就是叫通过理性,这,才不会上当、被一切甜蜜所蒙蔽、被小利所诱,才不会浪费热情,浪费生命,而免除烦恼。<br>第四,下吃苦的决心,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真为人类,而非为己的人才会有。<br>三八节清晨<br>附及:文章已经写完了,自己再重看一次,觉得关于企望的地方,还有很多意见,但为发稿时间有限,也不能整理了。不过又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有些话假如是一个首长在大会中说来,或许有人认为痛快。然而却写在一个女人笔底下,是很可以取消的。但既然写了仍旧给那些有同感的人看看吧!<br>原载延安“解放日报”一九四二年三月九日<h1></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