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 【下图】太原煤校创建于1952年, 1953年从西羊市陆续迁至坞城路新校区,学校佔地157亩。以后逐渐完善建筑设施,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最高时达到1940人,教职工达到490人。至1970年,共培养毕业生4200人,培训各类干部近千人。<br /></i></b><b><i> 尽管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以及困难时期休学停办的考验,但是还是扛不住文革的摧残。1970年,学校被战备"疏散"到霍州矿务局圣佛矿,同年被解散,教职工大部分留在了霍州矿务局。学校的实验设备、标本、图书以及其他设备物资分别流散到了山西矿院、煤管局仓库和霍州矿务局等单位,而学校校址,被驻军63军侵占,成为他们的后勤部大院,北面就是63军军部。<br /></i></b><b><i> 文革期间,很多学校校园被部队占据。文革结束以后,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部队退还学校校舍,为此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专题社论。尽管当时省里还没有确定恢复煤校,但是散落在全省各地的煤校教职工已经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煤校有希望了,有的同志已经开始向上递送信件,要求归还校址。<br /></i></b><b><i> 1979年,山西省革委会决定恢复太原煤矿学校,责成山西省地方煤管局筹办。地方局从霍州矿务局抽调吴秋煜、刘书德等七名老煤校教职工进行复学筹备。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以调令的形式从全省各地调回来一批煤校教职工,以商调函的形式调进一批教师。当时还没有打字机,就用复写的形式向中央军委、北京军区等上级部门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山西日报等新闻媒体寄信,请求退还煤校校址。据说部队已经有所考虑,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没有成功。63军向煤管局支付了几十万元,就把煤校的校园"买"下了。而当时的地方局领导坚称煤校是我新建的,它叫山西省地方煤校,不是原来的太原煤校,与我无关。<br /></i></b><b><i> <br /></i></b><b><i> 1958年10月,煤炭部太原煤管局发出通知,将太原采矿学校与煤炭部属的位于太原移村的太原煤矿学校合并,重组为新的太原煤矿学校。这张照片看样子是之前拍摄的,因为校牌还写着太原采矿学校。学校的正门是坐西向东的,位置就在现在1号家属楼的北面。门柱左侧的那座楼就是当年的办公楼。</i></b></h1> <h1><i><b> 【下图】老煤校的部分教职工留影。<br /></b><b> 从图上我只认出了张建信老师和刘家邦老师。</b></i></h1> <h1> </h1><h3>【下图】<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1958年,地质专业学生的实习照。</span></h3> <h1> </h1><h1><b><i>【下图】<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从1号楼上俯瞰老校区,摄于2014年。正前方的二层拐角楼是当时的男教工宿舍,左前方那座三层楼是当年的办公楼。左边的水塔是63军修建的,水塔于今年三月份拆除。</span></i></b></h1> <h1><i> </i></h1><h1><i>【下图】老煤校留下的部分建筑,</i><i style="font-size: 20px;">摄于2014年。正前方是教职工单身宿舍楼,左边是1号教学楼,现在成了幼儿园。可以看出, 50年代的建筑都是双面坡屋顶,有苏式建筑的味道。最后面能够隐隐看见楼顶的是60年代建成的四层学生宿舍楼,于今年8月8日夜间拆除。</i></h1><p class="ql-block"><br></p> <h1><b><i> </i></b></h1><h3>【下图】<b style="font-size: 20px;"><i>拆毁的学生宿舍楼,摄于今年8月9日。图中可以看到各类施工机械正在繁忙作业,后面的白色大楼就是原来的63军的军部大楼,即将成为山西省政府的办公楼。</i></b></h3><h1><b><i> 因国民经济困难, 1959至1961年全省中专休学。1962年山西省煤管局决定在煤校开办煤炭工业干部学校,即1980年复学的山西省煤炭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i></b></h1><h1><b><i> 学校于1963年3月复学,拆除的是1963年后投入使用的学生宿舍楼。</i></b></h1> <h1><b><i> </i></b></h1><h3>【下图】<b style="font-size: 20px;"><i>从北侧拍摄<span style="line-height: 1.5;">拆毁的学生宿舍楼,摄于今年8月9日。</span></i></b></h3><h1><b><i><span style="line-height: 1.5;"> 马路对面就是即将投入使用的省政府大门。</span></i></b></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 <h1><b><i> </i></b></h1><h1><b><i>【下图】<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5;">即将投入使用的山西省政府大门。</span></i></b></h1> <h1><b><i>【下图】当年学校的办公楼,摄于2017年。原先中间部分是三层,两边是两层,后来63军把两边也加成了三层。</i></b></h1> <h1><b><i>【下图】当年的教学1号楼。63军使用时,将部分改作幼儿园。</i></b></h1> <h1><b><i>【下图】摄于2017年8月。工字楼,是老煤校的实验楼,东侧为地质标本室和机电实验室,西侧为物理实验室。最近搬进来的蔬菜店,就是当年的电工实验室。</i></b></h1> <h1><b><i>【下图】当年的单身宿舍楼,摄于2017年8月。从东北方向可以看出来是一座拐角楼。现在有部分退休教职工还可以回忆起曾经去住过的房间。</i></b></h1><h1><b><i> 预计这座楼将在近日拆除。</i></b></h1> <h1><b><i>【下图】摄于8月16日下午。下午三四点钟开始拆单身宿舍楼,三个小时后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i></b></h1> <h1><b><i>【下图】摄于2017年八月初。60三军在大院东侧一字排开沿街建了四座小楼。</i></b></h1><h1><b><i>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1.5;">2003年,中央决定撤销63军,军部所在地由山西省政府接管。此后省委省政府曾经打算把省政府迁到63军旧址,还考虑过在这里建立山西大医院,但都没有搞成。</span></i></b></h1><h1><b><i> 做出建山西大医院的决定后,有关部门通知让居民搬迁,还包括山西煤院宿舍。后来因为多种原因没弄成。但是63军建设的其中一座小楼拆除了一部分,残楼一直保留到最近,一层最南端的两间成为麻将馆,直到拆除。</i></b></h1> <h1><b><i>【下图】摄于8月15日。8月13日晚上,在特警的保护下, 63军沿街建设的四座小楼连夜被拆除。最南边的两座门面房前几天还是麻将馆。</i></b></h1> <h1><b><i>【下图】这组珍贵的照片,反映的是50年代末、60年初,老煤校教职工的工作、学习与生活。</i></b></h1><h1><b><i> 从图片上看出,当时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还非常简陋,人们的衣着也非常朴素,但是我们看出了一种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从西羊市起家,坞城路建设发展,困难时期下马停办,十年浩劫,观家峪获得新生,南坪头发展壮大,直到今天正在进行时的新校区的建设和搬迁。煤校的这种精神,这种传统,在老一代煤校人中创造形成,再由一代代的煤校煤院人继承和发扬,直到今天。</i></b></h1><h1><b><i> 我不由得想起了80年代复学时学校条件也是非常简陋,当时地方局的领导也曾经鼓励我们拿出创业的精神。同时也忘不了另一种不和谐的声音,说"这个学校是新建的,不是老煤校恢复,要防止老煤校阴魂不散。"</i></b></h1><h1><b><i> 不过根据学校的发展的需要,到1987年,校党委给煤炭厅打报告,要求承认历史,要求举行建校35周年校庆活动,上级批准了,厅局主要领导还参加了庆祝大会。</i></b></h1><h1><b><i> 难忘1987年10月30日,校庆35周年那一天,天降大雪,人们披着雪花,䠀着泥水,从全省全国各地赶到许坦东街校园,雪水、泪水、欢笑、拥抱,激动喜庆之状难以言表,人们再一次地聆听了老校长郝光的教导。</i></b></h1><h1><b><i> 按理说, 35周年不是一个很大很重要的日子,但是那一天的庄严,那一天的兴奋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因为就是那一天,煤校正式的续上了家谱,香火正式的得以延续,老煤校的精神堂堂正正地得以传承。</i></b></h1><h1><b><i> 我不是老煤校的人,我是1980年复学的时候从现场调来的老师。但是我后来悟出来了,当时有些人说的老煤校"阴魂"不散,这种"阴魂",正式老煤校精神。</i></b></h1> <h1><b><i>【下图】坞城中路的改造基本完成了, 省政府即将搬迁,老煤校旧址的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幢幢老房子一夜之间就成为一堆堆瓦砾废墟,一夜之间又被运走成为平地,据说将要改造成省政府的政务广场。</i></b></h1><h1><b><i> 煤院家属院发生了巨大变化,拓路造成的不便部分解决了,安全问题、物业问题、老年活动室问题还有待解决。从三月份坞城中路开始拓宽改造,半年过去了,居民们关注着眼前的变化,开始是修马路,拆围墙拆房子,挖沟下管子,铺路绿化,现在是看即将成为省政府政务大院的煤校老校区的变化,出门散步、街谈巷议,都是这个内容。</i></b></h1><h1><b><i> 63军院的居民一户户搬走了,楼房一座座被拆了,雄踞东南隅的煤院家属院能不能保住?那也是几年以后的事了。现在人们结伴沿着通衢大道向北走去,欣赏着绿树草坪,何等惬意。从家里向老校区望去,视野越来越开阔,绿色越来越多,建设的越来越美,人们高兴地说:这明明就是咱们的后花园嘛!</i></b></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i> 哦,感谢政府,还不要忘记煤校的老祖宗,他们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精神遗产——老煤校精神,还为我们留下了物质遗产——一座后花园。(下图)</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