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母校

山蛋蛋

<h3>  2017暑假,我终于在阔别十五年后踏进了我的母校——汾阳师范。</h3> <h3>  以前高大威严的大门已经不复存在,门口“汾阳师范”四个鲜红的大字还是那样的醒目耀眼。 </h3> <h3> 这是2002年我离开她时的模样,15年了,所有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  教学楼还是熟悉的模样,只是换了件外衣,更加地青春靓丽。</h3> <h3> 那一年新生入学,我们的班主任吕龙云老师就是在这宽阔的教学楼前迎接我们班来自吕梁地区十三个县的每一个孩子。</h3> <h3>我们都喜欢在教学楼前留个影。</h3> <h3> 班相都在这里照。校园里有位像腾格尔的胡志堂老师,总是很耐心地为我们拍照。</h3> <h3>  教学楼前的这面五星红旗格外鲜艳,想当年升国旗是班内多么隆重的大事呀,我们都去外班借统一的服装,反复地挑选操练,直到整齐划一。</h3> <h3>  教学楼的内部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那块整容镜子不见了身影。我们的教室虽然不在这里,但是有一回下雨,马晓燕老师带着我们在门厅上过体育课呢。汾阳师范老师们那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永远影响着我。</h3> <h3>  教学楼的西面是我们的餐厅,是我们在校读书时修建的,时隔多年,还是那样的亲切。那里有免费的稀饭,我们宿舍的姐妹们派代表拿了大茶壶去打了一壶来,另一个人则买了20个馒头和十块腐乳,只要两个人就解决了十个人的早饭问题。这都是我们宿舍长的高招呀。十个人轮流“值班”,乐在其中。回想起来满满的都是爱呀。</h3> <h3>  餐厅的右前方有个小花园,那里依然“坐”着一位低头读书的文静姑娘。这个小花园里也曾有过我们清晨的朗朗书声和傍晚的嬉笑打闹。</h3> <h3>  那根斜了的树枝,大概是因为太难看,被工人们修剪掉了吧。</h3> <h3>  假山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多了些水和周围的护栏,大概是防止贪玩的同学进去爬山吧。</h3> <h3>  这个凉亭我记得是木头结构的,红色的木头柱子,加了一个尖的顶。现在已经变为混凝土结构的了。</h3> <h3>只有这张图片来供给回忆了。</h3> <h3>  小花园东口的那两只石狮子依然屹立在原地方,它们仿佛在等待着从它身边毕业离去又重返故地的每一个孩子。</h3> <h3>  花园背面是我们的电教楼,在这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节微机课。梁卫星老师安排我们坐在电脑前,看到同学们一个个都会开机,那时候的我好佩服他们。因为那是我人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电脑。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开机,觉得电脑是很神秘的东西,生怕按坏了给老师带来麻烦。</h3><h3> 这里还有校园广播站,每天放学都会为同学们播上一首轻音乐,还有一些同学为好朋友生日点播的歌曲。</h3> <h3>  花园对面是学校的澡堂,一周开放一次。一个学期的澡票开学就发下去了,一共十几张。(具体忘了。)</h3> <h3>  这是我们的女生宿舍楼,那时候叫三号楼,我大约有两年的时光是在这新宿舍楼上度过的,我们宿舍的号是325。住了十个来自兴县、孝义、柳林、临县、方山、交城、汾阳、文水的小姑娘。</h3> <h3> 这是当年我们在为宿舍的姐妺过生日的情景。</h3> <h3>  恰同学少年时</h3> <h3>10个姑娘相亲相爱。</h3> <h3> 这是男生宿舍楼,那时候叫一号楼。我们班只有14个男生。现在看来,这样的班级真是好管理呀。在这里上了三年学,好像从来没有进过这个院子,三年来都是像今天这样远远地看一眼。</h3> <h3>  这个凉亭和长廊是新建的。为美丽的校园增添了些厚重的文化和文艺的气息。</h3> <h3>  艺术楼也换了新装,掩影在一片花草之中,更加的有艺术味了。这里曾是我们的“避难所”,不想上课了,就来这里画画。每周有专门的十二节美术课都在这座楼的四楼上。班主任吕老师是一个不太爱讲话的人,我们是他工作后带的第一个班。那时候为我们开了许多种类的美术课,让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美术形式。一楼还有脚踏风琴室,每周的两节音乐课任丽萍老师讲得格外的认真呢。</h3> <h3>艺术楼顶风光好</h3> <h3>我们的画室</h3> <h3>  这一对狮子没有什么印象,记不清它们曾经安放在哪里。这是实验楼背后,已经变成一个篮球场了。</h3> <h3>  操场周围加了一圈围栏,只能隔着围栏望望。</h3> <h3>  这是以前的253,254班的教室。他们大概在这里上了一个学期吧,我完全记不清了。</h3> <h3>这里还办过成人师范班吧。</h3> <h3>  这是我们刚来汾阳师范的宿舍楼,也叫四号楼。我们在校的时候住了一年就搬离了,现在已经有些荒破了。</h3> <h3>  这一堵墙也移除了,当年我们在墙下的洞洞里买过热热的茶叶蛋呢。这一墙之隔,可是完全把我们隔在校园了。现在已经和外面的房子连成一片。</h3> <h3>  终于找到入口,进入操场了。这个操场的大,当年在我的心目中像神话一样存在。四百米的跑道,硬化的六个篮球场地。之前我都没见过比这更大的操场。</h3> <h3>  实验楼也是我们在校时新修,每年的运动会,主席台都设在这里。运动会那是全校同学的大事,所有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提前大约一个月就开始集训了。我的体育成绩一惯薄弱,只能在运动会上写些给运动员鼓劲的话,通过大喇叭放出来。</h3> <h3> 我们的教室在操场的东北角上。以前春天最难熬,风一刮,全校园的垃圾都冲我们教室来了,现在教室前面已经成为一片小树林了。</h3> <h3> 256班的班牌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了,被煤碳二班所代替。原来灰色的瓦房也变成亮黄色的平房了。</h3> <h3>  站在这里,昨天的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了:这个教室永远留下了我们256班53位同学青春的梦想。我们在这里观看过澳门回归的交接仪式;我们在这里聆听过郭海涛老师的《我与地坛》(为了给我们上好课,郭老师在家录了一上午的电视散文);我们在这里“捉弄”过新来的英语老师(把雪球放在门上,等老师开门,雪都撒在老师头上,老师也没有恼火,她像我们的大朋友。);我们在这里见识过心理学老师拿的大石榴;我们在这里过了三个开心的元旦联欢会……太多太多的美好时光都封存在这间教室里。</h3> <h3> 教室对面的这棵树长的更加茂盛了,学校也被包围有许多高楼之中了,十五年的变化可真大呀!</h3> <h3>  操场东南角的厕所已经被掩隐在大树后面了。</h3> <h3>  操场南面有个圆形门,穿过圆形门就是图书楼了。现在圆形门已经被绿色围栏代替了。图书楼上有我们的书法老师郭增禄老师,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高龄了,还手把手教我们写字。那认真的态度绝对是能感染到每一个学生的。</h3> <h3> 我们在图书楼上办过画展,当年的学校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图书楼内还能借阅图书,每个人都有一个借阅证。</h3> <h3>同学当年也是义气风发。</h3> <h3>15年过去了,岁月不饶人。</h3> <h3> 绕了一圈,最后到了当年的行政楼,学校的领导都在这里办公。我们的政治老师王达海老师办公室就在这里。行政楼在教学楼对面大门东侧。记忆中,大门西侧还有一座二层的教师宿舍,我们的语基老师郭润英老师就住在二楼。一楼有个教职工活动中心,经常传出动人的音乐。</h3> <h3> 现在职工活动中心已经搬到艺术楼旁边了。</h3> <h3>  如今同学已归来,当年的同学却已各奔东西,默默奉献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了。</h3> <h3> “尊师重教”四个字在汾阳师范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这里的每一位老师对教学都高度负责任,讲课都非常认真。学校每年都为教职工们举办各种联欢活动。汾阳师范的三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精彩的三年。汾阳师范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每个汾师人心中!</h3> <h3>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的母校,她渐渐消失在这些绿树丛中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