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虞集《院中独坐》赏析 编辑 尚善方

尚善方

<h3>  院中独坐</h3><h3> 元-虞集</h3><h3><br></h3><h3>何处它年寄此生,</h3><h3>山中江上总关情。</h3><h3>无端绕屋长松树,</h3><h3>尽把风声作雨声。</h3><h3><br></h3><h3>赏 析</h3><h3><br></h3><h3>提起江南,总让人想起白居易的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元代人虞集生长于江南,但仕宦生涯又使得他不得不留在北方的大都(今北京)。他在晚年曾屡次请求回到南方,但终不获允许,乡关之思由此而愈加浓烈。此诗正反映他的这种乡愁和苦楚的心理。</h3><h3>“何处它年寄此生”,来自于诗人凄楚的内心深处。他在经历了难熬的宫廷生计,又久羁京师不得南归之后,自然便产生了人生如寄的悲凉念头。这种人生如寄的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上,所以他做官虽然官至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也坚决地要求回归江南的家乡。终于随着那“汉廷老吏”般苍劲的笔触,化为《院中独坐》这首思想缠绵邈的诗作。在“独坐”二字中浮现的,不正是这位鬓发斑白,陷入相思中诗人的落寞面影?在这句问叹中,你仿佛可以感觉到一股苍莽的愁思向你涌来:我正如横过秋空的大雁,在茫茫云空中飘荡、飘荡……</h3><h3>大雁南飞,终有回归故乡的时候;久羁京师的诗人,却只有望远兴叹而已。距离越遥远,时间越久长,思归的心也就越急切。难怪诗人在回答首句的“何处”时,断然无疑地指明了“山中江上总关情”。诗人乡心的落处,正是在“山中”、在“江上”,一一江南的“山中”有群莺乱飞,江南的“江上”有杂花遍岸。那里是哺育诗人成长的故土呵,那里的青山绿水,掩映着的是亲切的家园!就是那一草一木,又怎能不让诗人“关情”呢?一句“山中江上总关情”,非但没有消解前句的思乡之情,相反,却将这种身世茫茫的情感,渲染得更加浓烈、凝重,以至透出一缕凄苦与悲凉来了,乡关之思的落脚点总是倾注在江南故土之上。</h3><h3>不过,也只有读了“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的诗句后,你才会最终明白,诗人的乡愁,究竟有多么沉重,诗人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惨恻与飞扬。诗人在院中独坐而思、而愁,竟然会埋怨起那绕屋而长的高高松树身上来了。绕屋的松树长而高,表明诗人居京师此屋已多年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岁月的流逝更加重诗人乡思的凝重。不仅如此,这松树又毫无理由的总是迎风发声,诗人每每听来仿佛又回到了江南的雨声里。“尽把风声作雨声”的不是松,而是诗人的内心错觉,这种错觉恰恰真切地反映出了诗人愁情的深植与难以驱除。诗人不仅对江南的江山景物关情,即使是北方的草木入眼入耳作声都会使他联想到江南的江涛雨声。可见诗人的乡关之思已使他进入痴迷的状态,成了他的心病。“尽把风声作雨声”也是诗人的愤激之语,独坐而思又难解乡愁之时,就连呜咽的松风也被牵连进来,成为诗人的怪罪对象。</h3><h3>诗题为《院中独坐》,含有深刻的孤独和寂寞的意思,他的这种乡关之思实际上是在内心深处所藏的家国意识,故借院中的松树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大诗人李白有《独坐敬亭山》一诗,是借孤云寄托自己的孤独,虞集《院中独坐》亦从松风中找到寄托的对象,并从风声的倾听中听出江南春雨的消息,其内心的痛楚也超越他个人内心的疆域成为世人可以共鸣的故土家园意识,从而传达出“独坐”的神髓。一一这首诗的妙处,也许就在于此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