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iopia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呛水的鱼

<h3>达尔文说</h3><div>非洲是人类的发源地</div><div>几万年前祖先们离开这片原始大陆迁往世界各地</div><div>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想前往非洲</div><div>也许这是一场人类的寻根之旅</div><div>打包行囊</div><div>7月11日心怀着忐忑(虽然半年前就确定了行程,但临行前还是觉得自己毫无准备,毕竟埃塞在我之前的认知中就是“贫穷、战乱、饥荒、危险”……一直都让我感觉遥远的如同另一世界。 )和期待启程前往埃塞俄比亚</div><div>开启了我的非洲之旅</div><div>感受这最有非洲“滋味”的大自然……</div> <h3>  决定写这篇游记的那一刻开始,我心底不禁波澜涌动,在埃塞历经的一幕幕都浮现在眼前,埃塞的贫穷和落后、人民的友好、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原始部落的神秘和野蛮、置身火山口的熔岩奇观的震撼、同行小伙伴的互助包容……所有所有的这一切撞击着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h3> <h3>虽然饱经苦难,但孩子们依然天真无邪的笑容,因为“我”不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h3> <h3>  提起非洲,在很多人想象中,充满了黑人、炎热、贫穷、脏乱、危险的字眼,美景似乎与这里毫无干系,更别提去旅游。然而正是地球上这片最野性的土地上,人类和自然却演绎出了一场场独特的魅力,而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恰恰如此。  </h3><h3> 埃塞属于东非国家,国土总面积有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一亿。也是非洲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的国家。在这个古老的国家是人类的起源地,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独特的自然风光,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的伤疤烙印在游人的心,奥莫河流域聚集着50多个不同种族的原始部落,山谷内隐藏的人类的原始足迹。这一切都风靡着全世界。这个古老的基督教国家,遗留下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相传,十戒中的圣物“约柜”就收藏在锡安山的圣玛利亚天主教堂,还有建于13世纪的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h3><h3> 的确,那里普遍非常贫穷,自然环境恶劣,在那里旅行,对生理和心理都是种考验。尽管如此,但当你走进拉里贝拉这个从岩石中凿出的中古世界,参加沿袭千年之久而不变的基督教仪式,历史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亲眼所见五彩瑶池般绚烂的带着冒泡硫磺池的Dallol🔥山和冒着熔岩的Erta Ale🔥山;脚踏地壳三大板块的交界处,见证不断拉伸将自己撕裂的东非大裂谷;近距离接触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Mursi部落(唇盘族)等等等等时……都必将满载而归,惊奇不断。</h3> <h3>埃塞俄比亚几个值得你用心去感受的地方</h3> <h3>  初到首都亚迪斯亚贝巴(Addis Ababa)满眼都是中交建、中建、中铁、华为、中兴……中国企业的标识,首都机场二期工程也正由中交建承建,在这座城市有今年2月1日刚刚投入运营的轻轨(由中国中铁公司承建、深圳地铁集团提供运营管理服务),中国援建的非盟总部就设在这座城市。也许因为这一切,我们在这的地位也提高了,埃塞人民对待中国人非常的热情和友善。 </h3> <h3>友善的亚迪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警察听说我来自中国,主动要求合影。</h3> <h3>由中国中铁公司承建、深圳地铁集团提供运营管理服务的轻轨。</h3> <h3>非盟总部大厦,中国援建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于2011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竣工,这座高100米的大楼目前是当地最高建筑。</h3> <h3>  埃塞国家博物馆自然是必去的目的地。这里有人类的祖母露西----世界发现最早的人类骨骼化石。“露西(Lucy)”骨骼化石是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南方古猿阿法种的古人类化石的代称。据考证“露西”生活的年代是320万年前,膝盖外翻,因此被认为属于第一批直立行走的人类,是目前所知人类的最早祖先。馆中还陈列着两件人类头骨化石:奥莫1号和2号,这是两件在解剖结构上很接近今人(现生人类)的现代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约19.5万年前。这是一个证明现代人在25万年前到15万年前起源于非洲的坚实证据,支持着关于最早的人类是生活在阿法尔以及“埃塞俄比亚是人类发源地”的理论。此外,博物馆还保存有一个330万年前的塞拉姆头骨,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孩童。</h3><div> 国家博物馆不远有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它在这个国家的地位类似中国的清华。校园对照中国传统大学的规模差不多,有学府的感觉,绿化很好,三五成群的年轻人遍布每个角落。只可惜因赶飞机前往默克莱开启北部Danakil Depression的🔥山之旅,首都亚迪斯亚贝巴的行程就这么在打卡式的游历中匆匆结束了……</div><div><br></div> <h3>有着人类祖母之称的“露西”骨骼化石和亚迪斯亚贝巴大学……</h3> <h3>  在默克莱前往Danakil Depression的一路上都是小盆友们,他们远远的看到车子,就会跑过来,以各种方式想拦下车辆,路边一字马的、摆弄各种舞姿的,应有尽有……只求我们能停下来给他们饮用水。可惜我也无能为力,车上的水只够自己喝,我只能就这么心酸的看着,飞驰而过,实际上国内出发前倒是准备了一些糖果,只可惜听了别人的建议,又放下了,现在想想很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后来在南部的部落之旅结束返程的时候,小伙伴还剩了几瓶水,给了沿途的小朋友,还引起了嬉闹争抢。</h3> <h3>孩子们展现着各种技能希望车能停下来,得到一点小礼物……</h3> <h3>出于安全(🔥山附近是没有路的,完全凭着司机丰富的经验和团队意识,不让一台车落单)考虑,ETT将六台车组成了车队,经过一路奔袭顺利的进入到了Danakil Depression腹地,在营地见到了我们高大上【高(温度高,52℃)大(可以遍地跑,没有围栏)上(没地儿上洗手间)】的露天豪华酒店,独此一家,别无选择……</h3> <h3>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Danakil Depression这段行程是全程最虐的一段,虐得刻骨铭心,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体力来支撑,我是一个有着强烈洁癖的人,到了这已经被虐到了脚底板😤。这里有着极端的高温(官方记录的地球上最热的地方),我们记录下来的最高温度52℃;令人骨头接近散架的复杂路况(炮弹坑、搓衣板路况一路随行);还得风餐露宿。但同时,这里也是最精彩的一段,有着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熔岩湖Erta Ale(尔塔阿雷)🔥山和鲜艳色彩而与众不同的Dallo(达洛尔)🔥山,非洲四分之一的火山座落在此。这里也是非洲大裂谷的一部分,地质学家研究的天堂,以及人类的起源地,距今340万年的最早人类物种化石Lucy的发现地。</h3><h3> 沸腾的火山点亮了夜空,硫磺土堆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形状,成群结队的骆驼穿过盐湖,自豪的战士阔步走进天边地平线的雾霾中,这就是达纳吉尔凹地的景象。Erta Ale🔥山熔岩湖和Dallol🔥山,是地球上罕见的自然奇景。如果你想体验一次真正的冒险,那就来这里吧。伴随的艰辛与它的魅力并存,只能说,来见它一面,不虚此生……苦旅!但值!</h3> <h3>埃塞北部还是相当危险的,这片土地处于与厄立特里亚(1993正式从埃塞脱离并独立建国)交界的边界区域,仅有着极其脆弱的停火协议;除了边界争端,还有着强盗和叛军……时刻要持有AK47冲锋枪的武装军人陪同保护。2012年1月,当地武装分子袭击了一批欧洲游客,五名法国游客遇害,两人被扣为人质,另有七人受伤。从那以后,埃塞政府便开始一直派军队驻扎把守该区域。并且要求进入该区域的所有游客,都需雇佣配有AK47冲锋枪的武装军人陪同,以防发生不测。</h3> <h3>  介绍下埃塞北部阿法尔地区( Afar Depression)的达纳吉尔凹地(the Danakil depression),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区,因环境极其恶劣被称为地狱之门。这里有Erta Ale火山熔岩湖和Dallol火山,是地球上罕见的自然奇景。当然,这两个火山爆发起来,那也是相当的震撼和壮观的。由于其震撼壮观和拥有的绝美色彩,也强烈的吸引着我冒险前往。</h3><div> Erta Ale(尔塔阿雷)火山,地球上仅有6个长期存在的熔岩湖之一。分别是埃塞的尔塔阿雷火山,南极洲的埃里伯斯火山,夏威夷的基拉韦厄峰,刚果的尼拉贡戈火山,瓦努阿图的安布里姆岛,尼加拉瓜的马萨亚火山。它是东非大裂谷Danakil Depression中的一个玄武岩盾形火山。位于与厄立特里亚边界交界的荒地沙漠地带,其高度为613米,顶峰有个长期存在着熔岩湖流动的1700长×600米宽的椭圆形火山口。自1960年被发现以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处于活跃状态。Erta Ale火山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古老的熔岩湖。也是截止目前能查到的唯一能让游客安全站在火山口欣赏极致震撼场面的火山。与Erta Ale火山相隔仅1、2公里的另一座活火山,目前处于休眠状态,常年处于冒烟状态。 </div><div> 再来说一下Erta Ale火山近二十年来的爆发历史:</div><div> 2005年9月25日发生大爆发,造成250头牲畜死亡,迫使数以千计的邻近居民撤离该区域。</div><div> 2007年8月又有熔岩流溢,迫使数百人撤离,造成两人失踪。</div><div> 2008年11月4日爆发,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科学家发现。</div><div> 2017年1月又再一次爆发。</div> <h3>  Erta Ale的大意是“冒烟的山”。该🔥山也是世界范围内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生存环境恶劣不宜居。先前往Dodom,位于火山脚下,从那里开始攀登火山,路程约80公里,但不可想象的,这或许是世界上路况最差的一条路了,一路会穿越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凝固熔岩、岩石、沙漠、仙人掌绿洲等,80公里的距离花了6个小时的驱车时间,而四驱车司机的技术更是炸天,一个车队的四驱车共同奔向Dodom,路程中必须相互照应,随时都会有车子陷入困境,另外的车辆随时赶来救援,如果想单枪匹马闯入火山,我估计只有死路一条。这场景就感觉像《疯狂的麦克斯》里一队疯狂人驾着战车披挂上阵往前冲一样,相当有feel。</h3><h3> 登山途中,一路遥望着暗夜里那团火光作为希望,知道那就是火山喷发的光芒。终于登顶后,在逐步靠近火山口的路上,会进入浓烟刺鼻的硫酸气味和整个身体迎面扑来的层层热浪的环境,眼睛睁不开、喉咙干涩、鼻涕直流,需一段时间才能适应。</h3><h3> 站到火山口,就在我脚下,高达1780℃的岩浆湖就这样翻滚着,迸发出几十米高的岩浆,不时还会有局部突然爆裂。只要我往前一米,可能就融化于这岩浆,如何才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岩浆背后是山体,可见岩浆迸发的高度。</h3><div> 看这阵势,跳下去应该会瞬间灰飞烟灭吧,想到这里我打了个寒战,只想紧紧地抱住自己。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很多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捕捉火山爆发那一瞬间的震撼场面。惊艳、美丽、诱人✌</div><div> 呆到凌晨2点,就在火山口数百米外,躺在垫子上,和衣而睡。天上的星星正如想象中的密密麻麻,我就这样望着星空,沉沉的睡去。</div><div>为了在烈日暴晒前赶到山脚下的营地,天还没亮大家就被被叫醒,一路向山脚下的营地奔去。不枉此行付出的一切(午后六点负重20多斤往、返上下山近9H,夜里露天睡在山顶……) ,只是遗憾没有在白天再一次登临🔥山口领略一下它的震撼面孔……</div> <h3>驱车到达火山脚下的营地已经下午5点,收拾整理,向导再一次要求我们卸掉本身已不多的行李,只需要带上水就行了。吃过晚饭,8点开始攀登火山。全程约17公里,我负重大约10kg(6*2L水、相机、床单等),打着手电,一行人在黑夜里足足用了近4个小时登上火山顶,床垫和山顶休整需要的水是靠骆驼背上去的。</h3> <h3>由于2017年1月的火山喷发,使得靠近🔥山口那最后一公里危机四伏,导游说是"new path",其实是在完全不能称之为Path的不稳定原始地壳表层上行走。由于新喷起的岩浆冷却硬化后变成镂空的火山岩,有两位自重超标的游客几次被陷下去(甚至到了臀部),腿部不同程度地被划伤。</h3> <h3>Erta Ale(尔塔阿雷)🔥山一处仍不时在小规模喷发的🔥山口</h3> <h3>埃塞俄比亚·尔塔阿雷(Erta Ale)🔥山位于</h3><h3>埃塞东北部的阿法尔州境内,是座非常活跃的活火山,最近一次爆发是在今年的1月份。尔塔阿雷火山顶部有一两个活跃的熔岩湖,是世界上仅有的六座带熔岩湖的火山之一。视频中流淌的熔岩……</h3> <h3>没有一张图片能让你感受到身临其境于Erta Ale(尔塔阿雷)🔥山口的那种震撼</h3> <h3>  Dallol(达洛尔)🔥山,一座埋藏在1千米厚的盐层地下的🔥山。Dallol🔥山(低于海平面116米,世界上最低的地方之一)周围是一大片干裂的盐碱地。蜂窝形盐堆的地质构造,带有硫磺外壳的橙黄色。</h3><div> 开车到山脚停下后,大概走20分钟就能到达山坡顶,从山坡顶往下看,坡度非常之小。这里是处于地壳三大板块的交界处(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吉布提的Lac Assal),三大板块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相互分离导致这里的地壳非常薄,岩浆穿过地壳,奋力向上涌出,于是就形成了世界上最低的陆相火山。Dallol是阿法尔语,意味着溶解或分裂。在这里不能随意走动,大多地方的地表非常脆弱,要跟着向导的步伐一步步的前移,否则很有可能因脆弱的地表崩塌而掉到酸度>90%的溶液中……</div><div> 在地表上它展现给我们的是色彩斑斓的泉水和奇特的盐土地貌上的喷气孔,硫磺以及其他矿床。这里呈现出绚烂的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犹如大地的调色盘。绚烂的色彩主要是来自含有氯化铁、氧化铁、氧化亚铁、 氢氧化铁的钾盐。形成时间较长的盐层常呈现出红色,因为氧化铁逐渐形成。在富含硫和氯的空气中,这片区域还呈现一大片一大片的鲜艳绿色和黄色。水池中,因高温、强酸性和硫的富集形成的亮黄色以及橙色的硫磺晶体。</div><h3> 和我们想象中的火山不太一样,它形成于1926年的一场大喷发,涌上来的岩浆混合了地下水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爆炸,留下了这样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观。喷发时,地下蕴藏的大量盐被带到地表。正是因为这些盐的缘故,从此这里成为了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年平均气温34.4℃(昼夜平均气温)。</h3> <h3>距离Erta Ale火山25公里的Dallol火山,地球上海拔最低的火山。火山表面五颜六色,看起来像外星世界一般,美的不像“画”的Dallol🔥山,令人难以置信。</h3> <h3>  在地表上它展现给我们的是色彩斑斓的泉水和奇特的盐土地貌上的喷气孔,硫磺以及其他矿床。这里呈现出绚烂的黄色、红色、白色和绿色,犹如大地的调色盘。</h3> <h3>  除了Erta Ele🔥山和Dallol🔥山,这里还有个同样精彩的Salt canyon,由石盐组成的山谷,这样的地貌也是不常见的。山谷两边都是这些奇妙的沉积岩盐和盐膏岩,它们是在海洋环境中沉积下来的,所以基本上是水平沉积。石盐间隔着少量粘土、有机物和铁矿物等,有些褐色,有些呈红色,有些已经遭风化侵蚀严重。</h3> <h3>  在这里,没有建筑物,没有遮挡,没有水,只有常年的高温和太阳,与日复一日捶打着矿地的盐矿工人。尽管在这里挖盐看起来是世界上最苦的差事,但盐矿工人们依然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豪,因为在当地,这是属于高薪职业!盐矿工人每砌成一块盐砖可以拿到5Birr(大概1元多人民币)的报酬,骆驼盐队到达Mekelle后可卖到50Birr/每块。向导介绍这里的盐矿工人一天大概可以完成50块左右,50*5=250Birr=10美金左右/日,相对于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月平均工资100美元的收入来讲,算是挺高的了……</h3><div> 这里的盐矿工人被称为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因为这里常年温度甚高,很少低于50℃ 。从撬盐层开始,砌盐砖,再装运骆驼,然后花几天时间步行去Berhale或Mekelle小镇,将盐卖给住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以及邻国的农民们。数百年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div><div><br></div> <h3>  途中还会经过一大片充满油并冒着泡的大面积热泉。向导介绍是“Yellow Bubbling Water”,里面主要的成分是Na,温泉间歇泉向来不少见,但第一次看到整片“油湖”。像一口满满沸腾油的大锅,咕嘟嘟地冒着气泡。</h3> <h3>  结束了北部的🔥山之旅,我们一路驱车前往默克莱,准备开启后面的Lalibela之旅,途中居然遇到了冰雪天气,当地人都感到无比惊奇……</h3> <h3>  埃塞的“非洲屋脊”之称并非虚名,一路翻山越岭,驱车10H来到了Lalibela(拉利贝拉古城)。</h3> <h3>  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最早盛行基督教的地方之一,其间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圣经》的旧约时期。而在许多埃塞俄比亚基督教徒的心中,Lalibela的地位,就犹如穆斯林人心中的麦加,基督徒心中的耶路撒冷,一座位于埃塞俄比亚心脏地带的东正教圣城。有举世无双的岩石教堂,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动用5000人工,花了30年的时间凿出了11座岩石教堂,始建于公元12世纪后期拉利贝拉国王统治时期。有“非洲奇迹”之称。是12和13世纪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1978年,拉利贝拉岩石教堂被予以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h3><h3> 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信徒们都将汇集于此朝圣。游客络绎不绝。其中最著名的St George Church(Bet Giyorgis,)从空中看起来是个巨大的十字架。它也是拉利贝拉地区十一个教堂中最后建造的,是拉利贝拉最具代表性、曝光率最高的岩石教堂,一座完整十字形的建筑,整座埋藏在 15 米深的地下, 从深坑底部垂直树起,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整个建筑群是在山峦之间挖出来的,用一整块大石头建造。在扎格维王朝时期,这里的人们是仅凭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来建造出这些的。可以试着再去想象一下:整个过程就像是用勺子吃西瓜一样,把内部掏空,便成了一座教堂,而教堂本身是在地下的。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有些地方已风化损毁,但整体保存完好。</h3> <h3>  如今这些教堂依然是当地信徒们祈祷的场所。不少穿白纱布袍子白布缠头的老人拄着拐棍坐在教堂前面。他们从挂在身上的硬皮套里取出《旧约》,捧在手里低声念诵。皮套已经磨出了很流行的所谓“复古”的质感,书页却仍保存的很新。 </h3> <h3>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因为清晨6点就来到了教堂,恰逢大型宗教仪式—弥撒,看着如此庄严和教徒们的虔诚场面,我也瞬间融入了进去……</h3> <h3>  7月23日我们一行四人搭乘一辆四驱🚙一路向南,至抵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苏丹三国交界处,探索隐藏在不为世人所知的小小角落—非洲最后的原始部落Lower Omo Valley(奥莫低谷)。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史前遗址,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在这里发现的赫托化石距今16万年,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的现代人化石。由于地处偏隅,奥莫低谷长时间处于与世隔绝、封闭自守的状况。这里居住着十几个不同部落,每个部落的人数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他们沿袭千年不变的传统,过着与生俱来而又不为外人理解的生活,展示着古老的非洲文化,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原始部落聚居区。</h3><h3> 探访Omo Valley的人文游,又是个刷新我三观的地方。每天忙碌于大都市的我们,何曾想过生活在同一时空下的另一片角落里,还有着这么一群一丝不挂、以物易物、生饮牛血、用牛、羊换老婆、且数量不限的原始人的存在。他们脑中没有经济政治,有的只是简单的繁衍、农耕畜牧任务和为部落而战的荣耀......据记载Omo Valley附近有着近50多个不同的部落民族,包括Mursi、Erbora、Hamer、Banna、Karo、Konso、Dasenech 、Ari等。我们此行主要看了Dasenech、Hamer、Karo、Mursi四个最有代表性的部落。确实比之后在肯尼亚地区看到的马赛部落更为让人颠覆三观,原始和传统古代习俗更为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但也不得不承认,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同样也面临着被现代文明冲击的现状。尤其在面对游客的拍照时,他们已经非常擅长的讨价还价……</h3> <h3>Turmi的Dimeka Market,遍是Hamer族人,女人们在以物换物,男人们却闲的蛋疼的聊着天……</h3> <h3>  Turmi是Lower Omo Valley(奥莫低谷)内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的三个小镇之一,探访附近的原始部落都需要回到这里住宿落脚,镇子周围有不同的部落村子,但主要是Hamer人的聚集地。快到Turmi的时候,路边开始时不时的出现裸体的原始部落人。<br></h3><h3> Turmi的集市到处都是Hamer族女人,她们是这些个部落里最美丽的女人。她们的时装就是一张牛皮或者羊皮裹在下身做裙子,再加脖颈挂的披风(有时赤裸),配上她们油亮棕褐色的肤色和棕红色油泥编成无数小辫子的发型,身上和头发上涂着牛油和红泥土混合的涂料,油亮的棕色,真的挺美的。如果你想知道怎么区分女孩和女人,可以看她们的脖颈里是否有两条粗粗的项圈,有丈夫的女人都有这样的项圈,但有一种特制的项圈不是每个有丈夫的女人都可以戴的,只有一个家庭里的第一位夫人才有权利带,这种项圈是木制的,底部伸出一个椽头,带这项圈的女人,在一个家庭里地位高于其他的女人,在家里掌管着粮食, 指使其他的女人做家务等。但在这里,女人们非常亲密,没有地位之争,没有中国过去那种大家庭里女人们之间争风吃醋,尔虞我诈的故事,大约是这里太贫穷的缘故,为生存,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钩心斗角。</h3><div>  都说非洲的男人大多是游手好闲的,很多的劳作都是女人的事,农耕,家务,市场的买卖等,这里也不例外,在Dimeka集市上,都是女人在买卖。很多男人只是手里拿着一个木制的小凳,或坐或当枕头席地而卧,女人在集市上赚到的钱回家是要上缴的,然后男人再拿这钱给女人们买项链……</div><div> Harmer部落有"bull-jumping"跳牛仪式:当一个男人到了成家的年龄了,部落就会为他举办跳牛仪式。男人需要赤身裸体的从牛背上成功跃过,这样才有资格结婚,如果跳牛失败,则只能等到下次仪式,直到完成挑战。【只可惜这次没能亲眼目睹到真正意义的"bull-jumping",商业表演性质的索然无味,我们没有前往观看,自然也就没有图片了】</div> <h3>Hamer族家中的女性,包括母亲、姐妹等,为了表示她们对家中男人的爱,会踊跃的接受男人的鞭打,打得越重,说明感情越深。</h3> <h3>  去Omorate镇探访原始部族Geleb(Dassanech ),Turmi到Omorate有75公里,路况马马虎虎,需要穿越几条将近干涸的河流。沿途可以看到很多的原始部落人,男人大多都背着枪。一路能看到很多背着枪的孩子在放牧,还有不少野生动物,最多的是珍珠鸡、狒狒、黑背豺、小鹿和灰颈鹭鸨。由于这里已经靠近肯尼亚,快到Omorate的时候,需要在边检站检查和登记护照信息。</h3><div> Geleb(Dassanech )部落在奥莫河西岸,需要乘坐独木舟过河,这里已经是奥莫河下游,河水浑浊而湍急,我们乘坐的独木舟是名符其实的独木舟,就是用一棵树挖成的,感觉够险,其中的一个小伙伴在回来的途中,居然跳下了浑浊的河水中游到了对岸,据说河里还有尼罗鳄,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冒险的历练吧。</div><div> Geleb(Dassanech )部落因相对更为偏僻而更为热情纯朴,他们保持着最为原始的生活方式,是目前仅剩的两个仍对女孩实施割礼的部落。女孩成年后只有在受过割礼后,才会被公认为部落的成员。还有一个是Erbore 部落,Erbore 部落里只针对结婚后的女人,结婚后进行。而Dasenech部落里,无论男女都需实施,在成年后进行。住宿条件也更差,低矮的小窝棚只能爬进去,人都无法站起来,如何做饭?怎么放置生活必需品?实在难以想象他们年复一年地如此生活。即使如此,挂在他们脸上的却是灿烂的笑容,那种我们日常非常难见到的发自心底的笑容。他们的生活如此简单,但他们对美的追求却甚于我们。这个部落的特点是裸体和装饰彩色项链,头发用泥打成绺,用羽毛、瓶盖等能够找到的任何东西自制的饰品美轮美奂……</div><div><br></div> <h3>缺水的埃塞人民,在几近干涸的河水中取水,即用来饮用,又用作洗澡、洗衣……</h3> <h3>  从Turmi小镇出发,在离Turmi不远的Omo River大转弯处,居住着原以捕鱼为生的Karo部落(而如今,估计已经靠收门票和拍照费营生了)。Karo与其他部落的不同点,除了彩绘,还在于他们不以身体上的刀痕为美,而在于他们嘴上的那个特殊装饰物。</h3><h3> 去Korcho探访Karo部落人。沿途能看到很多巨型蚁窝,Karo是一个沿奥莫河谷生活居住的部落,大约有1000人,主要以农耕为生,他们喜欢在身上和面部涂上各种花纹,很多人称他们“花纹部落”。因为路况极差,没有一辆纯粹的四驱是进不去的……</h3><h3> Karo人展示美的方法是用白色的颜料在身上和面部涂抹的各种花纹及在嘴唇下部镶上金属针和其他装饰物(铁钉、羽毛、鲜花)。Karo女人通常带着贝壳和彩色玻璃珠子穿成的项链,这些项链是她们的丈夫和情人们赠送,所以从一个女人脖子上项链的多少,可以看出她的受欢迎程度……</h3><div> Karo男人则与奥莫其他部落的男人一样,肩上扛一支破旧的步枪,托枪的右手还带着一个叫巴尔可托(Barkoto)的座鞍(木头做的枕头,又能当椅子用,是奥莫男人随身携带的用品)。据说就在前几年,Karo部落男人的枪还真在部落间的战斗中使用,现在谈判和解了,枪的作用已经只是看护牛羊和防野兽了。这里不少人在下颌上有插装饰物的洞。Karo男人向女人求欢示爱时,通常盛装披挂,并带上漂亮的羽毛。</div> <h3>  在前往Jinka的途中经过世界文化遗产Konso村,是Lower Omo Valley(奥莫低谷)内三个能为游客提供住宿的小镇之一。</h3><div> 那里的人们生活在梯田坡地上,可以看到精致的雕花图腾和坟墓。但村里图腾已很少,有些搬进了博物馆。这里已经看不到裸体的部落人,用这里的村落大多开始用石墙围起,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慢慢融入城市生活了……当晚落脚的LODGE也是非常精致。</div> <h3>  Jinka(金卡)是Lower Omo Valley(奥莫低谷)内最热闹的小镇,也是低谷内提供游客住宿的三个小镇之一。</h3><div> Jinka(金卡)是探访唇盘部落的必经之地,所以曾经建设了飞机场,开通了航班,但现在已经停飞了。周边有Ari,Benna,Besheda等部落,金卡的集市上可以看到赶集的唇盘人。</div><div> 中午在Jinka一家餐厅吃饭,点餐的时候,老板娘可能误解了我们的意思,下单时多做了好几份,上菜时我们晕了,心想这回要放血了……谁知结账的时候,老板娘超级好,只收了四份餐费,而且是按当时所点的最低价那份饭钱核算的,真心领略了埃塞生意人的纯朴……</div> <h3>  7月26日一早驱车前往Mago National Park,参观骇人的Mursi(唇盘)部落,这是奥莫河谷,乃至全世界闻名的部落之一,唇盘是部落的特征,这里的女人成年后割开下嘴唇,把五颜六色的金属或陶制圆盘嵌入下嘴唇,盘子要越鲜艳、越大才越漂亮、越容易找到配偶,这口味真是太重了。</h3><h3> Mursi唇盘族是埃塞最负盛名的一个部落。相比其他部落,Mursi确实是最特殊的一个,如同所有的乌托邦都建于与世隔绝的山谷中一样,Mursi族生活在埃塞俄比亚最为与世隔绝的地方,需要往返四五个小时的马杀鸡土路才能到达。</h3><h3> 除了最具代表性的嘴唇镶嵌巨大盘子的外貌特征外,也是最具攻击性和凶悍的部落,较于其他部落生活最为原始的部落。Mursi人(盘唇族)非常凶悍,残忍,他们并不像其他部落族类那样农耕,畜牧,而是以捕杀野兽为生,当然,有时他们也不放过闯入他们领地范围的其他族类和陌生人。就连Omo valley其他部落的人也称Mursi人是野人。因此,埃塞俄比亚政府专门规划了Mursi人的生活区域: Mango National Park。并设立了管理部门,持枪的士兵日夜在管理区内巡逻。Mursi人目前仅有1000人左右,分布在7个村子里,散落在Mango National Park里。</h3><div>  Mursi的女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下嘴唇划开一个口子,装上一个泥烧或者金属材质的小盘子,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更换大的。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能够延续这残酷的方式至今?单单是为了美?据说还有另一种原因,很久以前, Mursi的男人怕自己的女人和女儿被别的部落掳去做奴隶,嘴上装上大盘子后,使她们变得丑陋,别的族群就不会看上并抢去。当然并不是部落里所有的女人都有权利装上这么个大盘子的,只有部落里显赫家庭里的女人才有资格,那些一般家庭里的女人虽免去了酷刑,但正常的面孔也代表了一个女人在这个部落里的地位……</div><h3> 唇盘传统是Mursi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她们以唇部畸形为美,这样的传统可追溯到1896年。当地女子在十五六岁时便活生生割开下嘴唇、塞入的盘子不断变大,所置盘愈大越美,她的嫁妆也就越多。</h3><h3> Mursi部落的男人是众多部落中最生猛的,和他们接触给人感觉好Cool,不苟言笑,直接生饮牛血……</h3><h3> 虽然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拜访,外来文化很快被当地人吸收并融合到本土文化中去,他们知道利用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作为他们的赚钱手段之一;但是,这里依然值得来探索,我也依然喜欢这段经历。这儿 就好像让我打开了一扇古老世界的大门,走进去探索过去的历史,了解这些活着的宝贵文化遗产。</h3><h3> 他们脑中没有经济政治,有的只是简单的繁衍、狩猎任务和为部落而战的荣耀。尤其在进入之前,从向导对他们的描述中听出,似乎也有惧怕Mursi族人,担心这些原始人有着不一定会按常理出牌的可能。同进入埃塞北部火山区域一样,进入这片区域的游客必须配备持枪武装军人陪同,为了防止同样配有AK47枪支的Mursi族人对游客做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样的高配也着实吓到了我(其他部落不需要武装军人陪同)。而且政府也派驻了军人监管,避免原始人闹事,你懂的,他们都没有文明社会。<br></h3> <h3>Mursi唇盘部落拿掉唇盘的样子……</h3> <h3>  最后说说埃塞的“美食”吧:“英吉拉”,听起来像是一位美女🤔 其实是一张大薄饼,看起来像羊肚、灰灰的,闻起来馊馊的,吃起来酸酸的。作为埃塞“国饼”,深受埃塞人民的喜爱,无论贫穷、富贵,埃塞人天天吃、顿顿吃。作为埃塞的主食,它有着3000年的历史。</h3><div> 顺便说一下,吃英吉拉的时候,不用筷子不用刀叉,只能✋🏼 抓。埃塞人就是如此豪放的!吃英吉拉都是用右手,先撕下一小块面饼,连汤汁带蔬菜、肉类(就是那一坨坨的)一股脑儿卷进饼里,然后在0.1秒的时间内塞到嘴里去。按照习俗,吃完英吉拉“大餐”后,还要饮蜂蜜酒。如果说英吉拉是埃塞“国饼”,蜂蜜酒则是当之无愧的埃塞“国酒”。</div><div> 埃塞俄比亚作为咖啡的发源之地,这里出产最好的阿拉伯种咖啡,传说最早在埃塞的卡法(kaffa)地区,有位牧羊人放羊时发现他的羊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兴奋得乱颠起来,于是他又将这果实分给周边的人吃,后来大家就将此称为咖啡,也就是从kaffa这个词演变过来的。在埃塞饭可以不吃,但咖啡绝对不能不喝。</div> <h3>  想起在埃塞经历的一切,为孩子们恶劣的生活环境而心疼、被他们纯真的笑容而深深触动、被绚丽壮观的大自然奇迹所震撼。</h3><h3> 所有的旅行,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其中的美好。当你亲眼看着这片似要喷薄而出神奇的🔥山时,强烈的参与感会让你震撼。  </h3><h3> 如果你没去过埃塞,你不会遗憾,因为你不知道遗憾。如果你去过埃塞,你会庆幸自己,不去是多么的遗憾!很庆幸,我及时发现了這块瑰宝,毫不犹豫的前往后,便意料中毫无抵抗力的被它彻底征服!</h3><div>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神秘的非洲,不去看看怎会知道🚶人生不是赛场,生活处处是风景。出去旅行,那种空间的转换,给心情和心境带来的东西,很难用语言表述。时常出去看看你会发现那个叫“自然”的东西比你想象的更美好……</div><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