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晚写了一篇《南风知我意》,竟然一语成谶。南风徐来,带给我们凉爽,也带给我们风的阻力。不知道是南风携秋雨,还是秋雨乘南风,二者相伴而来,拂润着我的脸,送我片刻清凉和清醒,竟然忘了他们带给我们的阻力。看着车来车往,溅起的水花漂亮极了,不等水面平静,又是飞溅,仿佛从中看到了儿子的未来,本来也是平静,瞬间就如花绽放。</h3> <h3>暑假里计划陪儿子骑行,从东北到西南,从西安到敦煌,从北京到漠河,从上海到泸沽湖,能想到的地方都想过了,纠结了好久。却没想到最终我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决定去上海,专门走扬州。</h3><div>第一次知道扬州,应该是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只二十八个字,就将送别之情升华得荡气回肠。</div><div>可我终究是个骑行者,连茶社里的一首昆曲都没有听过,但我带着期待而来,带着微笑离开,算是不负我这一路奔波。</div> <h3>抬头仰望,白云苍狗,时光到了宋朝。这一年,这座城市迎来了一位新太守,他就是名贯九州的文坛泰斗欧阳修。<br></h3><div>欧阳修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也非常有情调。他在瘦西湖修起了平山堂,并且打点得古朴文雅,还亲手植了一棵柳树,作一阕《朝中措》聊以纪念: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div><div>在滁洲的时候,他还自称是醉翁,在扬州,已然是衰翁了。</div><div>欧阳修果然是老了。在他去世的若干年后,他的学生苏东坡也来扬州做太守,特意跑到平山堂,在老师亲手植的柳树下追忆过往,提笔作了一阕《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div> <h3>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典故。他作官时,弟弟为了盖房子与邻居争地,彼此互不退让,以致各向前修围墙,阻断道路。弟弟修书给郑板桥,希望帮忙打赢官司。郑板桥回信时做了一首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h3><h3>邻居知悉非常感动,遂各自退让三尺,而成了六尺巷。</h3><div>其实,关于这首诗的出处,至少有四五个版本,我们不作考究,只想赞美这种仁爱、礼让的崇高精神!</div> <h3>一天不是在修车,就是在去修车的路上。儿子丝毫没表露出烦躁的情绪,很平静地接受一次次的爆胎。看来,坚持比努力更可贵!儿子通过骑行的磨砺,内心已经变得强大!</h3><h3>有人曾说过人生的悲哀是: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一个人做好一天的事很容易,但要一辈子去做好一件事却是不容易的。有些人就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毅力,没有持之以恒,从而轻易地放弃了本可以成功的机会。</h3> <h3>四次爆胎啊</h3> <h3>儿子的午饭</h3> <h3>雨夜骑行</h3> <h3>儿子的晚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