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容貌一瞥

朱虹老师

<h3>雨,清洗着空气,周边的一切变得清爽起来。老女附中的校址上建成的新女附中,我们真不知称为"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围墙栏杆上挂满了鲜花,新鲜而缤纷....</h3> <h3>虽然知道这就是母校,虽然知道实验中学有那么多足以让人傲娇的声誉,但我总怀着对"女附中"的不舍和遗憾.....</h3> <h3>记得原牌匾上是&quot;师大女附中&quot;的名称,怎么如今也换成了&quot;实验中学&quot;?</h3> <h3>篮球场上忆当年。</h3> <h3>廼兰可是个运动型人才,顺手做了个投篮动作,可惜我没抓住。</h3> <h3>在厂里篮球队,可是一名主力哦!哈哈,好&quot;汉&quot;能提当年勇吗?</h3> <h3>校内环境非常优美,看看这楼里的装点.....</h3> <h3>穿过花墙,我们来到了当年我们生活学习过的主校区.....</h3> <h3>因为是暑假,校园又在为迎百年校庆整修,所以保安在我们微笑地感召下,轻易就放我们"回家"了。</h3><h3><br /></h3><h3>进了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宿舍楼,半个世纪了,她也像失去青春的我们,虽然容颜无法抗拒地老去,但骨子里依然是女附中的我们——她比我们多改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定身馆&quot;。</h3> <h3>进了楼,虽然瓷砖锃亮,我依然能想起我住的&quot;109&quot;......</h3><h3><br /></h3> <h3>操场北面的&quot;体育馆&quot;让我想起当年那一排放着体育器械的平房。每次体育课,我都要面对那排平房报告:&quot;报告老师.....&quot;(因为胡雅文老师总是立北面南地整队)。</h3> <h3>宿舍楼前,面对着体育馆,是醒目的&quot;校庆倒计时牌&quot;,立此留念意义非凡。仔细看我们三人的照片……,时间正在悄悄流逝.......</h3> <h3>到了赵志红和崔桂英来和计时牌合影时,可就剩一周了……</h3> <h3>我新买的校庆纪念书包成了道具.....</h3> <h3>面对各种登梯爬高的体育设施,我们也就剩了&quot;忆当年&quot;的份儿....</h3> <h3>这面在宿舍楼东头的大墙,装饰的别致漂亮,记得当年可是贴过很多大字报啊。</h3> <h3>这是我们熟悉的&quot;南楼&quot;,现在叫"治学楼",记得这座楼应该是按苏联的风格建的吧。</h3> <h3>我们没来得及在这座楼上课,就.......</h3> <h3>这棵银杏树也是饱经沧桑了,特殊围圈起来,还&quot;拄&quot;上了&quot;拐杖&quot;,但仍然努力贡献着她的苍翠.....</h3> <h3>南楼前的林荫道在雨后冲刷下,更显得幽深宁静....</h3> <h3>女主们挥手走来,走着走着,好像不会走了!哈哈哈哈哈哈........</h3> <h3>没有了那个古老的,放满长条椅的礼堂,没有了礼堂前那深秋果实累累的柿子树,幸好当年的"桃园"还在,不过没有了我们"植物课"练嫁接的桃树,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花园。</h3> <h3>在没有蚊子的季节,这里绝对是或学习或浪漫的一个好去处!</h3> <h3>这块&quot;永恒&quot;之石,是某届校友所赠。</h3> <h3>熟悉的"东楼",现在叫"明德楼",每个学生都来过。除了我们当年在这楼上某间教室解剖过可怜的小白鼠外,重要的领导、管我们的老师都在这里。当年那里墙上有毛主席、刘主席给我们的题词;现在还有卞仲云书记的塑像。这里始终是个重要的地方。</h3> <h3>东楼背后的松柏竟也挺拔出冲天的气势了。</h3> <h3>实验楼还是原汁原味,但里面的设备可早不可同日而语了。</h3> <h3>东楼后边的围墙没了,显得破败的小院没了,我们曾在那里练自行车,偷骑校工的平板三轮的地方没了,变成了整洁的小广场。东面音乐教室和幽暗的葡萄架那片世外桃源,成了人才向世界腾飞的发射场——国际部。</h3> <h3>追梦的地方……</h3> <h3>好羡慕他们的机会!</h3> <h3>好赞美他们的风采!</h3> <h3>好佩服他们的成就!</h3> <h3>好期待他们学成归来!</h3> <h3>去看看他们学习的地方……,这座叫做&quot;勤肃楼&quot;的建筑,真想不出是原来的什么地方。</h3> <h3>怎么都觉得眼前的东西不搭....</h3> <h3>浓浓的传统文化味道。</h3> <h3>重重的现代文化风格。</h3> <h3>高三有多少班啊?!</h3> <h3>过把瘾……</h3> <h3>一个优雅的老师。</h3> <h3>一个和蔼的老师。</h3> <h3>一个讲故事的老师。</h3> <h3>感谢假日加装修,让我们有机会在我们魂牵梦绕的母校里&quot;作&quot;!此刻我们真像久别归家的孩子玩得轻松,玩得开心,玩得心安理得!</h3> <h3>过把瘾出来,走到了熟悉的&quot;北门&quot;。</h3> <h3>这才是我们的"北楼",但早已脱胎换骨。当年的二层小楼,单面教室,宽阔明亮的楼道,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容纳更多人的新教学楼——信毅楼。</h3> <h3>有意思的是我们在校园里看到这样一套&quot;设备&quot;,这对我们这些老化工来说,觉得熟悉,也觉得不解。</h3> <h3>让我们刮目相看的是:把热交换写成了诗......</h3> <h3>除了诗意的管线雕塑,还有这敞开胸怀的车......,我真的觉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思维,还是风格.....,母校真的不再带有"女子"的特色,而更像一阵清新强劲的风!</h3> <h3>转回到门口,最后看到的是&quot;四会堂&quot;,还真说不清它的用途,想必是聚会的地方吧……</h3> <h3>这就是跨越百年走来的我们:我们一代代的学姐,我们不断起飞的学弟学妹.....</h3> <h3>100年,一个世纪的历程,女附中带着我们一代代走过!现在百年校庆的庆典,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纪念品最牵我们心的是心心念念不忘的老校徽,和唱歌穿的纪念衫,还好,它们都如期而至……</h3> <h3>当年的校徽就是标志——标志着很多东西,在我们青春的心灵中,是自豪,是鞭策,是价值,还有那么一丝美滋滋的、不敢张扬的傲娇.....</h3> <h3>在米志德学姐的操心下,我们领到了校徽,如获至宝。</h3> <h3>这是咱女附中的燕山石化团队....</h3> <h3>别忘了米学姐,那是咱燕化附中最早的高三主力教师,我儿子当年没少给她添乱...</h3> <h3>在唱歌的队伍里我找到了当年我的&quot;号姐姐&quot;常青。女附中当年的好传统之一——相应的高中班和对应的初中班,结成姐妹班,相同的学号,结成&quot;号姐妹&quot;,&quot;号姐姐&quot;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走过了从&quot;号妹妹&quot;到&quot;号姐姐&quot;的过程,可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期待着自己的&quot;号姐姐&quot;的.......</h3> <h3>同样&quot;姐姐班&quot;要派优秀的姐姐们到&quot;妹妹班&quot;当辅导员,今天我也和我们班的辅导员张汨半个世纪后重逢……</h3> <h3>一部厚厚的《岁月拼图》,拼出了女附中的百年风采……</h3> <h3>这帅帅的大小伙满面笑容来到我面前,拿着翻开的《岁月拼图》,指着上面我的照片说让我签个名。原来他就是这本书的编辑韩彪老师。</h3> <h3>我真心写下:&quot;谢谢韩老师!&quot;他还问到&quot;唐宁姐姐来没来?&quot;是他们,让女附中来到燕化的姐妹,在女附中的史册上留下珍贵的一笔.....</h3> <h3>书上,有我们燕化女附中姐妹们每个人的名字,我们都在韩老师的书上,留下了纪念.....</h3> <h3>和韩老师、刘老师夫妇二人合影留给纪念吧!女附中这个特殊的群体永远只会给母校添彩!</h3> <h3>&quot;我的母校最棒!&quot;</h3> <h3>&quot;我以母校为骄傲!&quot;</h3> <h3>&quot;请认识我的母校!&quot;</h3> <h3>这就是我的母校!</h3> <h3>愿母校繁花似锦,青春永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