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平生爱读书,尤其是散文!那简洁精炼行文优美的文章每每让我流连忘返废寝忘食。</h3><h3> 所谓散文就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h3> <h3> 在浩瀚无垠斑斓如星辰的文学领域里,散文就如一缕清新自然的夏日凉风让人神清气爽,又或者是山间汩汩流淌的一汪甘泉滋润心田,抑或像远方飘来的若有若无仿似天籁的一管长笛令人沉醉,也可能是一幅意境幽远的水墨画卷叫人叹为观止……读来清新怡人,唇齿生香。下面就节选部分散文,和大家一起分享散文的浅吟轻唱。</h3> <h3><br /></h3><h3> 荷塘月色</h3><h3> 朱自清</h3><h3>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⑴,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h3><h3>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⑵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h3><h3>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⑶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h3><h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⑷的是田田⑸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⑹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⑺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⑻了。</h3><h3>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⑼上奏着的名曲。</h3><h3>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h3><h3>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h3><h3> 于是妖童媛女⑾,荡舟心许;鷁首⑿徐回,兼传羽杯⒀;棹⒁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⒂,迁延顾步⒃;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⒄。</h3><h3>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h3><h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h3><h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h3><h3>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h3><h3><br /></h3> <h3>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h3> <h3>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文章以优美的笔调描摹了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抒发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及囿于个人生活小圈子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产生出来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恬淡情趣。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巧用比喻、拟人手法,融入个人的情感,加以充分的想象力,对荷塘月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平视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远及近,从上而下,由里及表,勾勒出一幅立体动态诗意的月色图。有动有静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有疏有密,层层递进步步深化,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一般。文章语言自然清新意境含蓄情景交融,巧用典故叠词,体现了古典文与白话文风格的成功融合,在当时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h3> <h3>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节选)</h3><h3><br /></h3><h3>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h3><h3><br /></h3><h3>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h3><h3><br /></h3><h3>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h3><h3><br /></h3><h3>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h3> <h3>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与郭沫若在日本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定居上海,曾参加 "左联"。抗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主要作品有小说 《沉沦》《她是一个弱女子》,散文集《达夫游记》等。</h3> <h3> 《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是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一幅形象地描绘旧时代北京秋景的风景画。作者对北京的秋有一种浓厚的情结,为写此文,他特地赶到北京,以饱览一番"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北平的秋味。他用了一系列富有诗情画意的词语: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天色驯鸽飞声日光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都市闲人枣树枣子杮子葡萄等等,清晰形象地勾勒出了故都秋的景象、色调、意境和味道。作者交替运用总写、分写、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直接、间接等手法,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水墨风情画,使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堪称一篇千古妙文!</h3> <h3>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节选)</h3><h3>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m)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Byron's Pool"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上面下来是Pembroke,St.Katharines,Kings,Clare,Trinity,St.Johns。令人留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King'shapel)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只有柯罗(Corot)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①(Chopin)的夜曲。就这,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①肖班,通译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们的校友居(fellows building),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头,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更左是克莱亚,啊!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谁说这不是圣莱亚(St.Clare)的化身,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在克莱亚后背隐可辨的是康桥最潢贵最骄纵的三一学院(Trinity),它那临河的图书楼上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桥不是?(可怜它们早已叫代表近代丑恶精神的汽车公司给铲平了,现在它们跟着苍的雷峰永远辞别了人间。)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伶伶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兰与兰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汩灭时,这是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h3><h3><br /></h3> <h3>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散文家。1918年赴美,先后在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0年赴英,次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23年发起成立新月社,为"新月派"主要诗人,先后主编北京《晨报》和上海《新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等。</h3> <h3> 康桥(即剑桥)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难忘的地方。徐志摩青年时目睹中国军阀统治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决心出国寻求救国之道。在英国剑桥大学时住在剑桥,由于康桥美妙的自然风光,引发了作者的诗人气质,奠定了他以后作为一位诗人的文学道路基础。在这篇文章中,徐志摩用诗一般的语言谱写了关于康桥的回忆梦幻曲:富有灵性的康河,堂皇富丽的学院建筑,超凡脱俗的克莱亚三环洞桥,风情万种的康河之春……全文恣肆汪洋散漫无羁,如同脱缰的野马,但形散神不散。文采斐然用词丽而不俗,长短句交替使用,时而开门见山,时而回廊九曲,时而腾达,时而沉落,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把遥不可及的康桥神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诗人气质和驾驭语言的天分才华。</h3> <h3> 鲁迅先生记(萧红)</h3><h3>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h3><h3>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h3><h3>"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h3><h3>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h3><h3>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h3><h3>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h3><h3>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h3><h3>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在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h3><h3>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像的前面。 </h3><h3>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h3><h3>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固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h3><h3>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在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h3><h3>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h3><h3>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h3> <h3> 萧红(1911~1942),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黑龙江呼兰人,1929年入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学习,接触"五四"新文学。1930年反对家庭包办婚姻,离家出走,颠沛流离。1932年与萧军同居,1936年赴日本,1940年与端木蕻良香港同居,1942年病逝。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集《鲁迅先生记》、《回忆鲁迅先生》等。</h3> <h3> 萧红曾与鲁迅有过一段难忘的交往经历。鲁迅对于萧红可谓亦师亦友亦父,曾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言,也曾在萧红最艰难的时候给予雪中送炭般的帮助。鲁迅逝世后萧红写过两篇文章怀念鲁迅,文章通过忆写生活的零星片断,展示了鲁迅的言谈举止品性气质和人格精神,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景仰之情。作者以小见大,紧扣常人不注意的"花瓶"和"万年青"展开内容,通过简单的对话,鲁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运用象征拟人手法,以"万年青"象征鲁迅的精神,生动而形象。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很重的思想感情分量。文章着笔随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悠悠思念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h3> <h3>白色山茶花</h3><h3><br /></h3><h3>席慕蓉/文</h3><h3><br /></h3><h3>山茶又开了,</h3><h3><br /></h3><h3>那样洁白而美丽的花,</h3><h3><br /></h3><h3>开了满树。</h3><h3><br /></h3><h3>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h3><h3><br /></h3><h3>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h3><h3><br /></h3><h3>从青绿的小芽开始,</h3><h3><br /></h3><h3>到越来越饱满,</h3><h3><br /></h3><h3>到慢慢地绽放,</h3><h3><br /></h3><h3>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h3><h3><br /></h3><h3>花开的时候,</h3><h3><br /></h3><h3>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h3><h3><br /></h3><h3>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h3><h3><br /></h3><h3>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h3><h3><br /></h3><h3>所以,</h3><h3><br /></h3><h3>它就极为小心地决不错一步,</h3><h3><br /></h3><h3>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h3><h3><br /></h3><h3>它们是那样慎重和</h3><h3><br /></h3><h3>认真的迎接着唯一的春天。</h3><h3><br /></h3><h3>所以,</h3><h3><br /></h3><h3>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h3><h3><br /></h3><h3>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h3> <h3>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h3> <h3> 作为诗人的席慕容,在散文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诗的创作手法。她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长,但含蓄悠远诗趣盎然。同时她也是一位画家,所以,在她的散文中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绘画的描摹手法,呈现给读者一幅立体的多姿多彩的画面。</h3><h3> 作者开篇结尾相呼应,"山茶又开了"总起全文,"洁白而又美丽"成为全文的文眼。中间一段对山茶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山茶花的美好。作者将对山茶花的喜爱之情,融入对山茶花的动态描写中,从"青绿的小芽儿"到"半圆"、"将圆"、"满圆",每一步的成长都似一幅生动的图画。花儿能说话,有"慎重和认真"的心思,这些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将花开的情态表现得灵动而富有情趣。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花开花谢,四季轮回这都是自然规律,真正为其着色的正是作者那颗善感的心。"惊讶与屏息"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对自然、生命的热爱溢于言表。</h3> <h3> 青春的呼唤●[俄]屠格涅夫</h3><h3> 啊,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你仿佛拥有宇宙间的一切宝藏,连忧愁也给你安慰,连悲哀也对你有帮助,你自信而大胆,你说:"瞧吧,只有我才活着。"可是你的日子也在时时刻刻地飞走了,不留一点痕迹,白白地消失了,而且你身上的一切也都像太阳下面的蜡一样,雪一样地消灭了。......也许你的魅力的整个秘密,并不在乎你能够做任何事情,而在于你能够想你做得到任何事情正在于你浪费尽了你自己不知道怎样用到别处去的力量;正在于我们中间每个人都认真地以为自己是个浪子,认真地认为他有权利说:"啊,倘使我不白白耗费时间,我什么都办得到!"</h3><h3> 我也是这样??那个时候,我用一声叹息,一种凄凉的感情送走了我那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影的时候,我希望过什么,我期待过什么,我预见了什么光明灿烂的前途呢?</h3><h3> 然而我希望过的一切,有什么实现了呢?现在黄昏的阴影已经开始笼罩到我的生命上来了,在这个时候,我还有什么比一瞬间消逝的春潮雷雨的回忆更新鲜、更可宝贵呢?</h3><h3>(摘自屠格涅夫《初恋》)</h3><h3><br /></h3> <h3>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中篇小说《阿霞》、《初恋》等。</h3> <h3> 青春,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钟爱的一个话题。屠格涅夫说,青春的美在于它的一瞬间消失,在于它使我们的回忆"更新鲜,更宝贵"。作者以诗歌的热烈的表达方式,来歌颂短暂而宝贵的青春时光。在屠格涅夫眼中,青春的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它的"自信而大胆",在于它的短暂。因为自信,所以我们热烈地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因其短暂所以使人回味无穷。而昙花一现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什么都不在乎的忘情,它让人惊诧于它那一刹那的美丽。然而瞬间又可以定格永恒,我们记忆中永恒的一幕,又有多少不是来自于令人惊悸的流星似的划破长空的刹那美呢?</h3> <h3> 优美的散文浩瀚如星辰,实在不是才疏学浅的我所能概括的!以上的一点点读书心得,是我看书过程中的人生感悟,仅仅表达了自己对散文的喜爱。</h3><h3> </h3> <h3> 喜欢散文,读散文仿佛萦绕在空灵飘渺仙气氤氲的山巅,亲吻着空气中晶莹的露珠,感觉身子轻了,凡尘俗世只在脚下,整个人莹润光洁纯真可爱,久久不愿返尘。</h3> <h3>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它改变你的容颜,丰富你的思想,提升你的逻辑谈吐。在阅读上花的每一秒,都会沉淀成将来更好的你。宋代的诗人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读书吧!哪怕是为了颜值呢?</h3> <h3>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