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见与不见</h3><h3> 你见,或者不见我</h3><h3> 我就在那里</h3><div> 不悲不喜</div><div> 你念,或者不念我</div><div> 情就在那里</div><div> 不来不去</div><div> 你爱,或者不爱我</div><div> 爱就在那里</div><div> 不增不减</div><div> 你跟,或者不跟我</div><div>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div><div> 不舍不弃</div><div> 来我的怀里</div><div> 或者</div><div>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div><div> 默然 相爱</div><div> 寂静 欢喜</div><div> -仓央嘉措</div> <h3>由于我们是第一个到西藏县级医院援助的组团式团队,无经验可以参考,只能边干边摸索,在工作中了解着当地的卫生事业。</h3><h3>聂拉木医院大约有20余个职工,科室有内、外、妇产、藏医、检验、超声、药房。医院不但承担着诊治患者的任务,还要下乡查体、驻村,所以在院职工比较少。这里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晚上值班时要会看病、拿药、收款、输液。</h3><h3>地震不仅毁坏了建筑,也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因这里条件差,去年这里的卫生招考竟无人报考,当地卫生局为了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从乡镇抽调了6个跟班学习,并免费提供住宿、饮食。我们来后首先完善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购进了常用药品,在日常工作中豪无保留的向当地同事传授知识。</h3> <h3>为临时医院举行揭牌仪式。</h3> <h3>右边戴眼镜的为医院的格桑院长。</h3> <h3>这是我们和当地同事的见面会。</h3> <h3>社会捐赠的救护车。</h3> <h3>看病不用挂号,病历本放在各个科室。</h3> <h3>候诊的藏民。</h3> <h3>整齐的药房,每种药物的下面都贴着标签,上面写着药物价格。</h3> <h3>计价用的计算器。</h3> <h3>这里氧气十分金贵,因为县城没有制氧中心,每次都要到日喀则去罐装,来回至少2天。</h3> <h3>旦增央赛,一位刚毕业的小姑娘,十分好学,充当我们的翻译。</h3> <h3>江松,外科大夫,因为今年要考执业医师,所以每天都在看书。这里因为灾后重建,外伤的比较多,这条件简陋,只能做简单的清创缝合,严重外伤需要到上级医院诊治。他不只诊治外伤,还会拔牙。刚来时见他给病人拔牙,把我吓一跳。</h3> <h3>江松借助手机上的手电筒为患者拔牙。患者为当地人,现在重庆上大学。</h3> <h3>普布卓玛,妇产兼职彩超大夫,工作很认真,整天忙上忙下的。因为彩超科的大夫有时下乡查体,所以她有时兼职彩超工作。</h3> <h3>肝包虫病是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来之前对此病一无所知,从网上查阅资料得知此病主要流行于新疆、青海、宁夏、内蒙、西藏等畜牧业发达地区。人感染此病的主要原因是接触狗,或处理狗、狼、狐皮而误食虫卵而引起,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增大,引起临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是一种严重威胁身体健康疾病,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国家为了防治此病,每年都会发放大量宣传册、派医生下乡进行筛查。这是毓璜顶医院的门大夫在为牧民筛查肝包虫病,如为阳性,则由政府统一安排治疗。</h3> <h3>这是为当地驻军进行心电图检查。他们都是90后,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庞,泛红的脸颊是阳光的见证,那一双双长满老茧的粗糙的双手,原本应坐在校园的草丛中捧着书本享受校园生活,或在电脑前惬意的敲击着键盘,或在花前月下牵着恋人的手,如果不是紧握钢枪,如果不是紧勒缰绳,也应该是一双双白皙的手。他们为了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远离内地的繁华,在此忍受着寒冷、寂寞、缺氧,让我萌发了深深的敬意,想起了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国家的安宁。</h3> <h3>以前这里的辅助检查很少,仅能查血分析、尿分析、乙肝五项、梅毒、艾滋。我们来后新开了末梢采血、血生化、电解质、凝血四项、白带十项,并教给当地医生做质控及仪器的维护。</h3> <h3>这是我在进行乙肝五项定性检测。因为查体人多,临时客串一下。</h3> <h3>这里的孕妇产检项目比较少仅能做:血、尿常规,乙肝、梅毒、艾滋,和普通彩超,像唐氏筛查、心脏、四维彩超等这都做不了。当地政府对医疗投入比较大,住院不用交押金,一切都免费,年底还要发放1000元补助以及家属住院期间的陪护费。这里好多年没开展手术了,仅能经阴分娩,也没有无痛麻醉。对于不适合在这分娩的孕妇,告知其到上级医院诊治,产妇有时仍坚持在这分娩,增加了极大的风险。</h3> <h3>都说孩子是上帝派到人间的天使,给家人带来了欢笑,可是在这不但见到了欢笑,也感到了不安。这里刚出生的孩子不常规肌注维生素k1,也不口服鱼肝油,更谈不上儿童保健。我曾接诊了一名约1岁左右的婴儿,家人因为发现孩子的双腿和别家的孩子不一样来就诊,问诊得知孩子生后未补充鱼肝油,这里海拔高、气温低也不怎么晒太阳,整天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再加上其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考虑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所致的O型腿,告知到上级医院诊治。事后问同事得知:这里刚出生的孩子如果母乳不够,喝那种加热的牦牛奶,不喝奶粉,县城也没有卖奶粉的,甚至有的给孩子喂食糌粑(藏人的主食,青稞磨成粉,混合酥油而成的一种食物)。添加的辅食也仅仅是糌粑,没有米粉、蛋黄等内地常见食物,所以当地婴儿普遍营养不良。</h3><h3>这里的乙肝发病率比较高,由于没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孩子出生后仅肌注乙肝疫苗, 无法阻断母婴传播,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继而传到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想到这很是心酸。</h3> <h3>这是糌粑,当地人的主食。</h3> <h3>这里藏民的医学常识比较匮乏,基本上不会使用体温表,对于那些发热的患儿,我会告诉家属什么是发热,并让家属去买那种电子体温表以测体温。还曾碰到一例先心病的患儿,当得知可能需要做手术时,其父母竟问能不能在这做,我只能说心脏病是个大病,只能到拉萨等大医院才能开展心脏手术。</h3> <h3>谢大夫在为一个手外伤的藏族老人缝合。因为没有合适的照明设备,只能借助手机照明。</h3> <h3>取异物。</h3> <h3>因为DR在老院,如有需要做检查需到老院做,但是老院电力不稳定,机器经常罢工。</h3> <h3>我们来后遇到一位特殊的藏族产妇,经过检查发现她不适合在这分娩,建议她到上级医院诊治,可是在某天的凌晨她仍来院分娩。此时宫口已开,不具备转诊条件。我们一行八人在会议室讨论治疗方案并做好分工。孙院长作为总指挥,做好协调工作。老范负责产妇,我和小于、小綦负责孩子,老宋负责检验。</h3> <h3>孩子娩出后仅有微弱的心跳,重度窒息,立即抢救。</h3> <h3>经过紧张的抢救,终于把孩子从死亡线拉了回来。待病情稳定后,向家属交待病情,决定把孩子转到定日县人民医院进一步诊治。由于晕车再加上高原反应,每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我们轮流拿着面罩给患儿吸氧,眼睛眨都不眨的盯着监护仪。</h3> <h3>经过近3小时的颠簸,终于把患儿安全送到定日县人民医院,一颗悬着的心也落了地。</h3> <h3>把患儿安全送达,我们的心也放松了下来。到医院对面的拉面馆吃了一碗拉面,虽然只是一碗普通的拉面,但是吃的很香,此时想起了我们刚来时李书记在机场对我们说的话:你们援藏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顿时觉得我们在这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h3> <h3>这是定日县一瞥。街道上有监控和红绿灯,把我们羡慕的不行。</h3> <h3>由于产妇经济状况比较差,我们为产妇进行了捐款。</h3> <h3>等我们返回县城已7点多,路过佛堂时看到里面有一个信徒口念经文,虔诚的转着经筒。经筒内有经文,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念诵经文一次。</h3><h3>多少年来,藏民们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不懈的转着经筒,这一切均发自内心,生活的苦难使藏民把对未来幸福的祈盼和自己的来生轮回都寄托在这些经筒上。转动的经筒转动的不仅仅是经文,转的是人们对美好未来向往的内心。真心希望转动的经筒能够把疾病从这贫瘠的高原带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