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御街行:醉乐老街夏夜</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姜大源</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8.10.</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风拂夏夜心犹醉。鼓瑟起、翩跹媚。时而情似火喷发,忽又馨柔如水。</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年年今日,余音缭绕,天籁长街汇。</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br></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松江咏诵山河瑞。共赋曲、同吟美。须臾齐奏异乡歌,倏抚箜篌声脆。</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良宵邀月,人间天上,诗酒答滂霈。</b></div></b></h1> <h3>注释:</h3><h3> 1.鼓瑟,弹奏之意。瑟为古代拨弦乐器的一种,形似古琴。鼓,在古诗文中与琴、瑟联用一般作动词,弹奏、敲击的意思。</h3><div> 2.倏,很快的意思。如:倏忽;倏然;倏尔。</div><div> 3.箜篌,中国汉族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这里泛指中国民族乐器。</div><div> 4.滂霈(pāng pèi),本指大雨,大水,代喻恩泽广大。语出三国·魏·曹植《改封陈王谢恩章》:“臣既弊陋,守国无効,自分削黜,以彰众诫。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又见清·董诰《全唐文》(第四十六册):故得瑞鸟迎舟,掩商羊之舞;仙云覆水,协从龙之征。初泛洒于上宫,遂滂霈于率土。”</div> <p> 又是一个八月的夏夜,又要见到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巴黎”之称的哈尔滨啦!</p><p> 尽管,在夜幕下,在这北国江城漫步的经历,已不下三次,但每次重逢,总会勾起那些美好的回忆,总是会在心海里,撩起阵阵的涟漪……</p> <h3> 今天是8月10日,整整一天七八个小时,都在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总编、编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就学前教育的课程开发进行论证。晚饭时间也被充分利用,围绕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及规律的话题,与我的老朋友——中国烹饪界著名专家、原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烹饪协会特邀副会长杨铭铎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边吃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h3> <p> 夜的哈尔滨是那样的迷人,那样的勾魂,不由自主地,饭后大家便踏上了中央大街的青石路。于是,当再次走进夜幕降临的这条百年老街,一股强烈地掀开江城夏夜帷帘的意欲,油然而生:要去寻觅散落在那里的曾经的足迹,要去发现生长在这里的当下的惊喜……</p><p> 岁月如歌,岁月婆娑。采撷起大街上灿烂的点点灯光,将美的回忆与新的期待,串成一条时光的彩练……</p> <p> 今天恰好是中伏的最后一天。关内大地依旧热浪滚滚,而关外哈尔滨夏日白天的阳光,尽管也还十分炽热,但北国江城中伏末日夏夜的微风,却让人于不经意间,隐隐约约地感到炎夏的式微。晚风吹拂,裹挟着立秋后松花江水特有的些许凉意,轻轻地抚慰着大街上摩肩擦踵的关内来客。这些经历过今年酷暑而企图逃离苦夏的人们,顿时滋生一股爽爽的惬意。</p> <p> 是的,与其他都市不同,抚摸着松花江畔这座城市的习习夏夜江风,摇曳着大街小巷这座城市的熠熠万家灯火,弥漫着一种目眩神迷的阑珊夜色,更营造着一种撩人心扉的别样气氛……</p> <p> 是啊,人们每每想到的哈尔滨,眼中满满的都是那五彩缤纷的,那婀娜多姿的,那浪漫潇洒的人与景:</p> <p> 在严冬,是冰城,雪雕,冰灯;</p> <p> 在盛夏,是江城,啤酒,冰棍;</p> <p> 在春天,是太阳岛,是白鱼泡湿地公园;</p> <p> 在秋天,是凤凰山,是女贞族皇家鹿苑……</p> <p> 还有那极富俄罗斯风情的伏尔加庄园;</p> <p> 还有那充满刺激性张力的东北虎林园……</p> <p> 然而,对我来说,一想到哈尔滨,无论身在何方,似乎就能立马听到那回荡在城市上空的,触摸着你心灵深处的音符,叩击着你心动不已的旋律!尤其最让你魂牵梦萦的,是这座被联合国誉为亚洲唯一音乐之都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充溢着的,连空气里都能嗅得到的袅袅绕梁的音乐之声……</p> <p> 哈尔滨与音乐的结缘,始于20世纪初。当时大量欧洲移民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中国东北并定居在哈尔滨。移民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欧陆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音乐。哈尔滨就此与音乐有了不解之缘:中国最早的音乐学校、中国第一个交响乐团都出现在哈尔滨。</p> <p> 记得还是在初中读书的时候,就知道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为中国三大音乐节。</p><p> 由文化部、哈尔滨市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英文为“Harbin Summer Music Concert of China”,俄文为“лето Харбин концерт”),自1961年8月开始举办至2016年8月,已经有33届了。历届音乐会可谓众星云集,许多国内外著名音乐家都在这座城市留下了音乐的足迹,永远的旋律。</p> <p> 然而,我却以为,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里高水平的艺术演出,固然高雅,但观众对演员多为仰视;而中央大街的“街演”,除了马迭尔阳台的演出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听者与演员之间,近在咫尺,不仅是平视,而且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那飘荡悠扬的旋律,似乎就是两者共同演绎的结果!这种在剧场里体会不到的感觉,使得音乐本身更具有感染力。</p> <p> 你听,“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来自俄罗斯的音乐人,或手风琴,或弹拨乐,演奏着中国人所熟悉的俄罗斯民歌名曲……</p> <p> 你听,在酒吧临街的啤酒桌旁,来自亚美尼亚的小提琴高手,正激情演奏着由美籍希腊音乐家雅尼改编自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威瓦尔第《四季-夏》的小提琴曲《暴雨》……</p> <h3>(街头实录小视频)</h3> <p> 而最有浸润力且又最有参与感的,我以为非“老街音乐汇”莫属!来自世界各国的音乐家在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的演出,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赐予,而是一种与中外游客的同乐。尤其是那些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音乐学院或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师生们,常常在这里进行的街演,更让国人倍感亲切。于是,一年一度的“老街音乐汇”,就使得中央大街成为一个“音乐共同体”,一座大众化的音乐殿堂。或许,这就是“老街音乐汇”不用“会”而用“汇”的良苦用心吧!</p> <p> 今晚,中国几位年轻音乐家的四重奏——应该是音乐专业师生的联袂演出吧,使我一扫白日的倦意!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虽说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乐曲,但才疏识浅,孤陋寡闻,却不知这首乐曲的名字。聆听那舒畅跳动的旋律和节奏,估摸着这可能是一首富于俄罗斯风情的乐曲吧。</p> <h3>(街头实录小视频)</h3> <p> 始于2013年的老街音乐汇,目前有五处主要的演出点:</p> <p> 一是西四道街舞台,以钢琴、长笛、小提琴等乐器组合为主,曲目为西方古典乐曲及经典电影乐曲。</p> <p> 二是西十一道街舞台,曲目突显俄罗斯民族风情。</p> <p> 三是西十四道街舞台,以弦乐四重奏为主,曲目为西方古典音乐及经典乐曲。</p> <p> 四是索菲亚广场舞台,以萨克斯四重奏和弦乐四重奏等器乐组合为主,曲目为西方古典音乐及经典乐曲。</p> <p> 倘若把马迭尔宾馆的阳台音乐算上,那就有五处演出点了。马迭尔阳台音乐曲目突出异域风情,主要由外籍演员特别是俄罗斯演员演出,以器乐独奏为主。</p> <h3> 与巴黎塞纳河畔一样,夜幕下为游客描绘肖像画的街头艺术家,也是哈尔滨不可错失的一景。其实,唯妙唯俏的画作,又何尝不是音乐呢?我以为,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旋律的话,那么美术,则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同样动人……</h3> <p> 这就是哈尔滨,夏的音乐与冬的冰雪相映成趣,看冬与听夏相得益彰,吸引了国内外无数宾客,来造访这座融入了中西方文化的夏都与冰城!</p> <p> 晚风,送来了不远处松花江的绵绵诉说,就像是亲人间的窃窃私语……</p><p> 是啊,松花江,哈尔滨的母亲河,你就是一个见证者,一直在娓娓道来老街的百年沧桑兴衰史;</p><p> 是的,松花江,哈尔滨的母亲河,你更是一位同行者,始终紧紧陪伴在实现当代复兴梦的征途!</p><p> 我相信,在这前行的路上,有你,有我,也一定会有老街的曲,老街的歌……</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哈尔滨魅力</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除了音乐,还有建筑、美食……</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哈尔滨的建筑</font></b></h3><h3> 哈尔滨堪称世界建筑的万国博物馆,无论是北欧、中欧或南欧,还是俄罗斯、阿拉伯或是犹太风格,与中式建筑相互交织,构成了哈尔滨别具一格的风情。</h3><h3> 道外区有中华最大的巴洛克建筑群。而以中央大街及其周边的欧式建筑尤为著名。 </h3><h3>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此名至今。大街有欧式建筑71栋,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即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十七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衷主义,以及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大街两旁有市级保护建筑17栋,集中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h3><h3> 这里介绍中央大街几处代表性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建筑风格</b></h3><h3> 道里区透笼街95号。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的随军教堂,全木结构,占地面积为721平方米,通高53.35米,平面呈拉丁十字布局,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所谓拜占庭式,与罗马式大同小异,罗马式直接加个半圆,而拜占庭式则是在半圆的底部略微内收,就像是一个洋葱头,标志为建筑主体上加一大圆顶。</h3><h3> 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皇室珠宝店:文艺复兴建筑风格</b></h3><h3> 中央大街57号。建于1923年。原为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砖混结构。墙体仿石块砌筑处理,一层采用落地窗,二层为竖向圆拱状窄窗。仅在转角处设女儿墙,其轮廓为折线与曲线结合处理,局部开洞。顶部冠以圆形穹顶,使该建筑轮廓富有变化。阳台金属栏杆造型优美,做工精细,建筑檐口装饰复杂。所谓文艺复兴式,就是复兴罗马、希腊时期的文化艺术。其建筑特点很简单——左右对称,从中间一分为二:左边一根柱,右边一根柱;左边一扇窗,右边一扇窗;左边一扇门,右边一扇门。</h3><h3> 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央书店:文艺复兴建筑风格</b></h3><h3> 中央大街118号。文艺复兴建筑,前身为哈尔滨中央商城5楼开设的一处百余平方米的店中店。2002年6月中央书店迁址中央大街,短短两年内书店从4层楼扩大到7层楼,现为哈尔滨规模第二大零售书店。</h3><h3> 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巴洛克风格</b></h3><h3> 中央大街120号。曾为哈尔滨教育书店,现为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原为日本商人水上俊比左开办的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设计师为俄国人А.А.米亚科夫斯基。砖混结构,为巴洛克风格。造型富丽堂皇,古典柱式控制立面构图,表现形体的光影变化。入口处上方有两个栩栩如生的人像雕塑,撑托着圆弧型阳台,为雕塑家阿·罗曼的作品。深红色阁楼、孟莎式屋顶和半圆穹顶创造了优美的天际线。所谓巴洛克式,源于17世纪意大利,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带来大量财富和权势基础上,对原本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添加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所形成的建筑风格。</h3><h3> 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台北鞋城</b>:<b>折衷主义建筑风格</b></h3><h3> 中央大街128-132号。建于1922年,原为中国大街商场,后称万国洋行。建筑为二层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建筑主体后退成凹进式院落,以腰线划分上下层,底层开落地窗,屋檐上为古典式栏杆,屋顶冠以法式方座穹顶,外墙装饰简洁、线条流畅。1947年曾为东北民主联军被服厂,1957年后为黑龙江省机电设备公司门市部。现为大台北鞋城、哈肉联食品、俄罗斯精品城等店铺所在地。所谓折中主义,是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成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的均衡,注重纯形式美。</h3><h3> 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马迭尔宾馆: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b></h3><div> 中央大街89号。始建于1906年,经两期建设,1913年全面竣工。设计师为С.А.维萨恩。砖混结构,造型优美舒展,外墙装饰精致典雅,女儿墙轮廓和穹顶形式多变,檐口曲线自由流畅,立面阳台栏杆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的植物纹样极为优美。宾馆内的俄式西餐,味道也很地道。1948年9月-11月曾在此举行全国政协筹备会议。所谓新艺术运动式(Art Nouveau),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和美国产生并发展的一次影响面很大的“装饰艺术”运动,是一次内容广泛的、设计上的形式主义运动,涉及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这场运动实质上是意在实现技术与艺术统一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在欧洲大陆的延续与传播,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div><div> 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防洪胜利纪念塔</b>:<b>半圆罗马式回廊</b></h3><h3> 中央大街西端。建于1958年。为纪念1957年哈尔滨人民战胜特大洪水、修筑永久性江堤而建造。设计师为巴吉奇。塔高22米,抗洪英雄雕像在20根7米高的科林斯圆柱组成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塔基前上下两层水池,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水位,是哈尔滨重要的标志性景观。</h3><h3> 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的音乐</b></h3><h3> 哈尔滨是亚洲也是中国的音乐之都。从这里走出的音乐家、歌唱家、演奏家,蜚声国际国内,可谓群星闪耀。</h3> <h3> 傅庚辰,1935年11月生于哈尔滨(双城),满族。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2015年11月25日,获得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h3> <h3> 金铁霖,1940年生于哈尔滨,满族。中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和声乐演员,并推出了金氏唱法。</h3> <h3> 滕矢初,1947年生于哈尔滨,原籍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是一位在指挥、演奏、作曲等领域广受海内外关注的艺术家。自幼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学习钢琴,作曲及指挥。现任中国广播艺术团国家一级指挥、中国电影交响乐团、中国广播合唱团常任指挥、天津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及艺术指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理事。</h3> <h3> 刘锡津,1948年1月生于哈尔滨。中国国家一级作曲家,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曾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院长、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歌剧院院长等职务。</h3> <h3> 李双江,1939年生于哈尔滨。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h3> <h3> 牟玄甫,1959年4月生于哈尔滨,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78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现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同年调入东方歌舞团。嗓音甜美、开阔、明亮,善于演唱热情奔放、抒情优美的民族歌曲。20多年来曾先后随团赴亚、非、拉美、欧等20余个国家、地区访问演出。</h3> <h3> 傅海燕,1956年生于哈尔滨。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现任中央歌剧院独唱演员,女高音歌唱家。</h3> <h3> 孙悦,1972年6月生于哈尔滨,中国内地女歌手、演员。</h3> <h3> 冯晓泉,1968年4月生于哈尔滨,满族。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歌手,民族新音乐演奏家。现任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新民乐"的发起人及开创者。</h3> <h3> 李健,1974年9月生于哈尔滨市,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h3> <h3> 杨光,1979年2月生于哈尔滨,歌手、作词、作曲、主持人,毕业于哈尔滨盲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的美食</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红肠</b></h3><h3> 原产于欧陆立陶宛,属中温风干肠类型。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红肠工艺带到了哈尔滨,已有近百年历史。肠外表呈枣红色,故被哈尔滨人称为红肠。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00年,其主导产品"秋林里道斯"红肠,以其完美的欧式风味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食品。</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列巴(面包)</b></h3><h3> 列巴,即面包,是俄语面包的音译。为哈尔滨秋林食品公司创始人、俄罗斯商人伊万·亚阔洛维奇·秋林引进前店后厂的模式生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秋林“大列巴”每天限量生产160个,现为哈尔滨特产。面包直径在23-26厘米之间,厚度在16厘米以上,净重有2公斤。因为个大,遂冠以中文“大”字——大列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杀猪菜</b></h3><h3> 杀猪菜,原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现已成为东北饮食一大特色。地道的“杀猪菜”是由多种菜品组合成的系列菜的总称。现在的“杀猪菜”在保持原风味的同时,制法已有了改进,口味丰富,几乎把猪身上所有部位都做成了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哈尔滨禄福鑫《乡村杀猪菜》连锁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波特曼西餐厅</b></h3><h3> 中央大街西七道街休闲区53号(马迭尔饭店后面),集传统俄式与现代风格与一体,环境温情优雅,有钢琴、小提琴演奏,在悠扬的琴声中入餐,充满温馨气氛,格调非常浪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露西亚咖啡西餐厅</b></h3><h3> 中央大街头道街街口,是一座墙上蔓满啤酒花的小屋,具有童话般的神秘:这里讲述着一个俄罗斯女人的故事,边饮咖啡边感受,那些古旧家俱、相机、钟表、照片,诉说着不平凡的经历和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芭米莉西点店</b></h3><h3> 中央大街45号,一座造型独特可爱的童话小房,适合小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环球者西餐厅</b></h3><h3> 哈尔滨市南岗开发区赣水路183号,被称为哈尔滨最地道的俄式餐厅。餐厅内外装修极具俄罗斯乡村风情,厨师来自俄罗斯,服务员为俄罗斯美少女。提供凉菜、色拉,以及用肉、鱼、海鲜、新鲜蔬菜烹制的各种菜肴、甜品、冰淇淋和蛋糕,还有来产自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兰西的葡萄酒、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高加索干邑和几十种鸡尾酒。</h3> <h3> 御街行,词牌名。又名《孤雁儿》。《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双调”。一般以范仲淹词为准。全词七十八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下片亦有略加衬字者,列为变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御</font></b><font color="#b04fbb"><b>街</b></font><b><font color="#b04fbb">行·</font></b><font color="#b04fbb"><b>无</b></font><b><font color="#b04fbb">题</font></b><b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辛弃疾</div><div>阑干四面山无数。供望眼、朝与暮。好风催雨过山来,吹尽一帘烦暑。纱厨如雾,簟纹如水,别有生凉处。 <br></div><div>冰肌不受铅华污。更旎旎、真香聚。临风一曲最妖娇,唱得行人且住。藕花都放,木犀开后,待与剩鸾去。</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辛弃疾</b></h3><div>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御街行·别</b></font><b><font color="#b04fbb">东</font></b><font color="#b04fbb"><b>山</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贺铸</h3><div>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br></div><div>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铸</b></h3><div>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御</b></font><b><font color="#b04fbb">街</font></b><font color="#b04fbb"><b>行</b></font><b><font color="#b04fbb">·</font></b><font color="#b04fbb"><b>秋日怀</b></font><font color="#b04fbb"><b>旧</b></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范仲淹</div><div>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br></div><div>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范仲淹</b></h3><div>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br></div> <h3> 常思思,生于1987年5月6日,山东济南人,著名青年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海政文工团独唱演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歌曲《哈尔滨之夏》</b></h3><div> 由著名词曲作家印青谱曲、王晓岭作词。词美曲悠,描绘了松花江湿地的壮阔与唯美,刻画了湿地美景,表达了哈尔滨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div><div> 歌曲旋律为八六拍子的圆舞曲风格,有如夏日松花江水扬起欢快的波涛,闪烁荡漾;又像风光旖旎的松花江万顷湿地,婀娜摇曳。歌词象优美,如一缕夏日凉爽的微风,轻轻送到人们的耳畔,让人们去领略哈尔滨冰城夏都之独有魅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