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水头沟大边明长城空心敌楼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至明万历年间,此花墩是神木境内建制最完整最具原始风貌的敌楼(另一比较完整的是官园村烽火台),也是延綏各路长城现存最完整的的墩台。</h3> <h3>神木有此烽火台是种荣耀 能和她合影更是我的荣耀 我希望她能受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 不光是在周围立块碑 更重要的是考虑做点保护修缮了 由于周边地下遍布采煤区 真的不想看到她倒塌的样子 </h3> <h3>心情有点沉重 来个插曲吧 花墩附近美味的泽蒙花 </h3> <h3>到处散发着香味的泽蒙花</h3> <h3>远眺花墩 被她的完整风貌吸引了 看着周边和她呼应的各路烽火台 想想当年狼烟四起的景象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心中只有敬畏二字</h3> <h3>对面到处塌陷的一座山 裂痕很明显 心情想有多糟 经济利益难道高过一切吗</h3> <h3>几年前第一次带着神秘感探寻水头沟烽火台</h3> <h3>地势最低处河谷地</h3> <h3>这是和她相邻的对面包砖的烽火台</h3> <h3>想想当年多么雄伟啊 </h3> <h3>坡底看着烽火台 易守难攻</h3> <h3>西侧悬窗4个 北侧4个 东侧4个 正面3个 一共15个悬窗 气势好雄伟</h3> <h3>西侧</h3> <h3>北侧的墙体</h3> <h3>西侧四眼楼窗</h3> <h3>棱角处特殊烧制的方砖 照片里变小了 实际我也没测量 现场感觉很大 看来修建敌台也很讲究的 工艺如此精妙才得以保存600多年</h3> <h3>转角特写</h3> <h3>外围城基 包砖已不复存在</h3> <h3>在我出生的年份立了这块字碑</h3> <h3>花墩介绍</h3> <h3>三个大字庄严的宣誓着有保护 但实际呢</h3> <h3>城台内测</h3> <h3>敌台的正门侧也是南侧 包砖也丢的不见踪迹 看来附近又是个典型的长城村啊</h3> <h3>这叫悬眼吧 这个角度拍墙体和对面山顶的烽火台感觉很有气势 墙体南侧已经出现裂痕 不过目前还没有影响到整体的结构 罪魁祸首应该是采空区的原因 周围国企和有关部门应该负起责任来</h3> <h3>拾级而上就到台顶 岁月的沧桑都刻在了破旧的长条石上</h3> <h3>墙体上有国人的素质</h3> <h3>这些户外先行者来得倒是早 </h3> <h3>台顶通向内部走廊</h3> <h3>内部形制</h3> <h3>看到这幅图 所有人都忧心了 拱形的支撑有点撑不住了 建议做一个拱形的金属支撑做保护 不是没有原型的 北京那边长城保护中多次使用 这是从长城爱好者口中得知 </h3> <h3>从悬窗可以看到对面的烽火台</h3> <h3>对面的山梁</h3> <h3>有处塌陷</h3> <h3>中间两个悬窗</h3> <h3>瞭望</h3> <h3> 虽然内部拱形结构牢固结实 但我们不能保证她不会倒塌 已经有砖体松动迹象了 我希望有关文物保护部门应该重视一下 </h3> <h3>这一块还是很结实的</h3> <h3>内部看悬窗</h3> <h3>瞭望对面</h3> <h3>从台顶远眺</h3> <h3>四周顶部都是这个结构</h3> <h3>这是台顶的特殊构造 四周都有 可能是排水或滚石防御的</h3> <h3>里边有草料 可能是村子里从前存放的 现在已经移民了 </h3> <h3>特殊结构</h3> <h3>一呼百应</h3> <h3>低洼处再看烽火敌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