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的微笑第二卷

自由飞翔

<h3>小吴哥</h3><h3><br /></h3><h3> 暹粒之行第二天第二站小吴哥寺,离开女王宫,中午回酒店休息一下。下午三点,我们便来到举世闻名的小吴哥。下了中巴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河水碧绿但并不清澈见底。</h3><h3><br /></h3><h3> 湛蓝天空中飘着几朵悠悠地白云,白云的下方矗立着五座宝塔的塔顶,如骰子五点梅花一样的排列。蓝天,白云,宝塔所有的一切都投影在水中,美极了,这里不愧为天空的乐园!</h3><h3><br /></h3><h3> 眼前的吴哥寺是吴哥古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它规模宏大,对称完美,浮雕精致,体现了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更是作为柬埔寨的标志被印在国旗上。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成为东方四大奇观。</h3><h3><br /></h3><h3> </h3> <h3>  1431年前后,吴哥王都被暹罗(泰国)攻占,迁都金边之后,吴哥被弃城,开始了苦难的时代。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地区变成了树木和杂草丛生的林莽与荒原,只有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19世纪亨利·穆奥发现这个遗迹以前,连柬埔寨当地的居民对此都无所知。</h3><h3><br /></h3><h3> 其实早在亨利·穆奥之前,欧洲就有人来到过吴哥。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蒂欧格·都·托报告其游历吴哥的见闻:"城为方形,有四门有护城河环绕,建筑之独特无以伦比,其超绝非凡,笔墨难以形容"。但达.马格达连那的报告,被世人视为天外奇谈,一笑置之。</h3><h3><br /></h3><h3> 1860年,一个追逐蝴蝶的男人,法国博物学植物学家亨利·穆奥将吴哥推到外界视野之中。亨利·穆奥喜欢旅行,并在俄罗斯边旅行边教授法语,某一天突然获得了一本翻译版本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书中的各种风俗传说记载以及辉煌建筑记载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其去东南亚旅行一番。</h3><h3><br /></h3><h3> 后来,他前往森林里面寻找周达观书中记录的辉煌帝国。当地人言说丛林中有某种邪恶神圣的力量,他们都惧怕进入其中,且在当地,过去进入丛林的人好多都没能生还。</h3><h3><br /></h3><h3> 亨利·穆奥却像着迷了一样,用尽各种办法劝服了当地向导跟他一起进入丛林探险,去寻找周达观笔下的皇宫庙宇。于是,他们组成了一只探险队,最终,寻找到了已经在丛林里沉睡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吴哥城。</h3><h3><br /></h3><h3> 后来,亨利·穆奥发表文图并茂的《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大肆渲染,他说"此地庙宇之宏伟,远胜古希腊,罗马遗留给我们的一切,走出森森吴哥庙宇,重返人间,刹那间犹如从灿烂的文明堕入蛮荒"。这才使世人对吴哥刮目相看,由此,吴哥渐渐走入世界人民的眼中。</h3> <h3>  横穿护城河,直达寺庙围墙西大门。过西大门,便看到一条笔直的参拜道。这条参拜道是吴哥所有寺庙中最长的一条,当你站在参拜道前,吴哥寺好像全景照片橫在长条相框中一样,水平线特别突出,这更加彰显出其壮丽,宏伟的身姿。</h3><h3><br /></h3><h3> 这条参拜道是信仰之路,所以,最远的地方是所谓印度教的须弥山。最大的神所信仰的宇宙的中心,要到信仰的中心,你必须慢慢一步一步走不能急,在信仰的引领下一步一步培养坚忍的耐心并为进入寺庙作心灵上的准备。</h3> <h3>  参拜大道两旁是七头蛇形栏杆,柬埔寨传说中,七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蛇神那伽栏杆,显然是已修复过的,在每个出口处那伽都高昂着头。</h3><h3><br /></h3><h3> 在参拜大道上漫步,视觉感官己经完全被这些青灰色的石造建筑所淹没,不远处的中央殿堂五个宝塔,大道两旁的藏经阁,参道尽头的十字王台扑面而来。</h3><h3><br /></h3><h3> </h3> <h3>  继续沿参拜大道前行,终于来到寺庙前左侧的方形水池。小吴哥水中倒影的图片在一些游记中己看到过,欣赏过,可是当我真正站在小吴哥的面前,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h3><h3><br /></h3><h3> 吴哥寺中的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佛塔映照在寺外的水塘中,眼前的景象惊艳了世间的万物。</h3> <h3>  寺庙前两个方形水池,吴哥寺最佳的日出观赏点之一。太阳从宏伟的五座尖塔后缓缓升起的壮丽场景充满神喻的色彩,以寺前荷花池为前景,以寺庙为背景的日出照片是纪念明信片和绘画作品的最常见题材。雨季看到日出的机会非常少,而旱季通常只有左侧有水,右侧干枯。</h3><h3><br /></h3><h3>  </h3> <h3>  这小吴哥五座高塔倒影在两个水池当中,两个水池就相当于两面镜子,环绕在旁边的护城河,以及这两个水池,让我们感觉到佛经里常常讲的"镜花水月"。</h3><h3><br /></h3><h3> 镜子里面的花,水里面的月亮,它不是真的,可它比真的还要美,比真的更诱惑。<br /></h3><h3><br /></h3><h3>  </h3> <h3>  小吴哥其实己经运用了这个哲学的背景,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实体的建筑,这些伟大的建筑倒影在水中的时候,让你感觉到其中的真与假,色与空的关系。</h3><h3><br /></h3><h3> 读佛教经典的朋友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跟空的关系。如果色是一个视觉上很确定存在的对象,那么,空则意味着这个视觉上的对象终有一天会不复存在。<br /></h3><h3><br /></h3><h3>  </h3> <h3>  离开了水池,我们来到引道尽头的十字高台。</h3><h3><br /></h3><h3>  </h3> <h3>  游客在自拍</h3> <h3>  站在十字高台上,我们看到西塔门第一层长长的回廊。廊是建筑空间里面,一种介于室内跟户外的建筑。</h3><h3><br /></h3><h3> 因为,吴哥地区半年在下雨,半年是大太阳,建造这样的回廊,可以避开阳光和雨水,人在里面行走,非常的阴凉,甚至觉得比空调还凉。</h3><h3><br /></h3><h3> 长廊上设计有窗户,窗户上有栏杆,这种栏杆等于我们今天一种散热的东西。</h3><h3><br /></h3><h3>  </h3> <h3>  回廊是小吴哥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小吴哥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廊顶。</h3><h3><br /></h3><h3> 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h3><h3><br /></h3><h3>  </h3> <h3>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有台基。</h3> <h3>  十字王台尽头便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塔中心是毗湿奴。</h3><h3><br /></h3><h3> </h3> <h3>  它们与印度的金刚宝座塔布局一致,五塔中周围四座较小,中间那座最高,象征着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塔与塔之间有走廊相连,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h3> <h3>  回廊是小吴哥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小吴哥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双排立柱和双重屋檐廊顶。</h3> <h3>  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h3> <h3>  进入第一回廊前面的西塔门后,马上就能看到南侧的壁雕。从象门到西塔门,雕刻精细的美丽女神像排列挤密,如同画廊一般。刘导带我们来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便看见了一座露齿而笑的女神像。刘导告诉我们这是小吴哥的浮雕作品中唯一露齿的女神像,非常罕见。</h3> <h3>  整个小吴哥寺有3000多个阿普莎拉,传说当年搅拌乳海创世时,天神与阿修罗合力搅拌的乳海卷起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化身成一个女神阿普莎拉飞天而出。</h3><h3><br /></h3><h3> 吴哥人民对阿普莎拉异常喜爱,使得她们出现在每个寺庙的各个角落。</h3> <h3>  每个女神在仪态,表情,发饰,纱笼的装饰上各不相同。有着从豪华到大胆的各种设计,对比和欣赏它们也非常有趣的。</h3> <h3>  丰满的胸部是被当地的社会文化所崇拜的,一些游客看到当地少女在河中沐浴,被她们的胸部吓到。古老的文化也影响到了现在当地女人的外表特徵,特别在浮雕长廊中的女神,传说摸她们的乳房是会有好运气的,所以,基本上所有的神女像的乳房都是被摸的特别的光滑和光亮。</h3> <h3>  能改变石庙冰冷气息的,也许就是那些曲线丰盈,神情妩媚的阿普莎拉仙女们了,她们装点着寺庙的回廊上,角落里,柱子上,外墙上,每个都露出神秘的微笑,仿佛夜晚来临就会从墙上跳下来起舞一番。</h3> <h3>  第二层回廊上,正在维修的塔顶。</h3> <h3> 回廊上,给对方拍摄的小情侣。</h3> <h3>  走过第二层回廊,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中央殿堂。也就是我们所熟悉那五座高高的石塔,这座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高山就叫须弥山,是众神仙居住的地方。</h3><h3><br /></h3><h3> 它们建立在重重叠叠的石阶之上,要想登上石塔,必须从那些阶面狭窄,梯级又高的石阶上手脚并用地往上爬。</h3><h3><br /></h3><h3>  </h3> <h3>  为了让通往神灵的道路更加艰辛曲折,也为了让人们体会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的感觉,寺庙的阶梯都修得陡峭无比,它们的斜度几乎达到了70度,就算没有畏高症的人爬起来恐怕也会心惊胆跳。</h3><h3><br /></h3><h3> 难怪,柬埔寨人们把这称为"天堂",每一个爬到石塔的人,仿佛都在为了一种信念,而不是单纯的去参观一个建筑。<br /></h3><h3><br /></h3><h3> </h3> <h3>  我们排队等候攀登中央殿堂。</h3> <h3>  据说1973年,一对法国夫妻来此游玩,妻子从上中央殿堂的楼梯上失足摔下而亡。丈夫悲痛,捐钱在石阶的另一则修建了现在唯一允许攀登到第三层中央殿堂的楼梯,人称&quot;爱情梯&quot;。</h3> <h3>  日月同辉</h3> <h3>  看到一处梵文,斜阳的光影正好照射到部分的文字,透出一种神秘的气息。</h3> <h3>  攀爬上去到达中央殿堂后,将看到一个最美的中庭,以前能够上到中庭的人不多,大都是得道的高僧,所以,它的保存情况也是最好的。</h3> <h3>  在空旷的中庭,抓拍到一位摆甫士的女子。</h3> <h3>  中央殿堂四周一些窗棂,很多已经破败不堪。</h3> <h3>  从中央殿堂的栏杆上,俯视小吴寺的参拜大道。</h3> <h3>  在中央殿堂停留十几分钟后,刘导一再催促我们赶紧离开,莲花池畔欣赏金色的吴哥。</h3> <h3>  小吴哥寺的日出久负盛名,是举世闻名的美景。除了日出,小吴哥还有一道奇景,就是它的落日。</h3> <h3>  每到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在斜阳的照耀下,整座建筑由青灰色转变为金色,呈现出不一样色彩,给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h3> <h3>  夕阳西下,整个小吴哥寺被镀上一层金黄色。无数人安静地站着或坐在那里,感受日落时分独有的静谧,感受这个历经磨难却依然魅力不减的神奇国度!</h3> <h3>  看着太阳完全从西塔门的围廊彻底消失后,我们离开了莲花圣池。</h3> <h3>  坐在汽球上可以拍到小吴哥寺的全景,可惜的是跟团没机会尝试。</h3> <h3>  等到游人彻底散去,最后一缕阳光也消失,这里一片死寂,整个小吴哥恐怕是只剩下那些阿普莎拉寂寞地留守!</h3> <h3>  &nbsp;小吴哥寺日出</h3><h3> 暹粒之行第三天第一站小吴哥寺日出,前往景区的公路上,因为没有路灯,四周一片黑漆漆,只有机动车的大灯在照亮前方的路。一路上,时不时地看见突突车在黑暗中奔驰而过。</h3><h3> &nbsp;</h3><h3> 早上的天气,凉意阵阵,让人不寒而栗。大概十几分钟左右,我们到达景区。原以为我们起得够早的,这里还没什么旅客,出乎意料,景区的大门和护城河边上已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h3><h3><br /></h3><h3> 在护城河的引桥上,等工作人员检票后,我们迫不急待地向前走。看到引桥上有不少游客走在我的前面,为了占个好位置,我一路小跑,赶超他们。</h3><h3><br /></h3><h3> 一会儿,我来到莲花池畔。只见水池旁已经聚集不少的游客,第一层己被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人给占据着。我找了一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不是很正的位置,但还可以看见五个圣塔。</h3><h3><br /></h3><h3>  到达莲花池畔的时候,那时己是早上五点半,天空还未泛白,深蓝色的天幕中挂着稀稀疏疏的星星。眼前如此繁星点点的美景,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h3><h3><br /></h3><h3>  整个莲花池畔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前来观看日出的各国游客,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候,等候那太阳从小吴哥寺的背后冉冉升起。五个著名的塔顶,倒映在水中,熠熠生辉精彩一刻。整个小吴哥寺笼罩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平静安详!</h3><h3><br /></h3><h3><br /></h3> <h3>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五个莲花圣塔塔尖的身后出现一层淡淡的黄色光晕,与湛蓝色的天空相映成趣,甚是好看。</h3> <h3>  渐渐地,天空越来越明亮,由最初的湛蓝色变成淡淡的粉红,小吴哥五座塔顶优美的剪影逐渐清晰起来。</h3> <h3>  慢慢地,天空再由粉红变成了黄色,整个世界渐渐地明亮起来。</h3> <h3>  日出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刻天空都在发生着变化。</h3> <h3>  在吴哥窟,除了欣赏让人拍案叫绝的古建筑,还有两件事情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一个是在吴哥寺看日出,另一个则是在巴肯山看日落。日出日落,也正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h3> <h3>  等待鲜艳的阳光穿越丛林,越过神庙之中标志性的五座石塔顶端,照亮守候在小吴哥外的人群,灿烂的云霞,明亮的光线及五座石塔倒影在神殿外的池塘,其灿烂浪漫,辉煌壮美令人怦然心动!</h3> <h3>  很多人都以为今天看不到日出了,游客们渐渐地散去。我们也正欲离去时,塔边终于露出了太阳的半边脸。</h3> <h3>  此时的小吴哥,并没有我所期待绚丽的朝霞,天空中没有一丝彩云与霞光。果然,想看到如火如荼的朝霞,还是要等到雨季。</h3> <h3>  旱季的莲花圣池,蓄水不多,真实面貌有点不堪入目。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似乎从未考虑过将池塘进行整治,以保证旱季的观景效果。</h3> <h3>  看完日出,又转广场一圈,右侧圣池正在蓄水。</h3> <h3>  去了小吴哥,不去看日出真的很可惜,特别是喜欢摄影的人,会觉得是一种遗憾!</h3> <h3>  小吴哥寺的护城河</h3> <h3>  &nbsp;洞里萨湖</h3><h3> 离开小吴哥寺,我们坐上中巴车,前往洞里萨湖。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淡水湖,又称金边湖。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柬埔寨西部。</h3><h3><br /></h3><h3> 通过洞里萨河同湄公河相连,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节,湖水经洞里萨河流入湄公河,补充了湄公河水量的不足,这时湖面长150千米,宽30千米,面积2700~30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仅1米左右。</h3><h3><br /></h3><h3> 每当雨季来临,湄公河暴涨之时,汹涌的河水又经洞里萨河倒灌入湖中,从而减轻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滥。此时,洞里萨湖湖面扩大到 1万平方千米以上,茫茫湖面宽100千米左右,平均水深常10米以上,最深11.5米。近年,则因上游国家纷纷在湄公河上筑起水库以利灌溉,防洪之需,面积有越来越小的趋势。</h3><h3><br /></h3><h3> 因为,湄公河水内含冲积物质所带来的养份,使得湖中滋生大量的鱼虾,无论旱,雨季都出产甚丰。目前洞里萨湖是柬埔寨北部的主要"肉食仓库",湖的周围有三百万以上人民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发酵及盐渍的鱼是柬埔寨人的主食。</h3><h3><br /></h3><h3> 每当旱季来临时,水深只有一米左右。悬殊的变化,使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成为农民播种早稻的肥沃良田。雨季时,藏匿无数昆虫及微生物的杂草沉入湖底,成为滋养鱼类的天然饲料。</h3><h3><br /></h3><h3> 居住在洞里萨湖的居民,都是住在高脚木屋内,随着雨季来临,湖水变化,房子可以"整间"用船拖走或是用卡车搬走。湖畔的村落有学校,商店,邮局,警察局,医院,加油站,杂货店,篮球场,鳄鱼场,养虾场甚至是教堂,街市都搭建在水面上,形成特殊的村落景观。<br /></h3><h3><br /></h3><h3> </h3><h3><br /></h3><h3><br /></h3> <h3>  湖上的居民以越南裔为主,在红色高棉时期,曾经协助推翻了柬共的统治,也是有功之臣。柬越战争结果后,柬埔寨政府不但不准许洞里萨湖水上人家的船民上岸,还将其集体驱逐出境返回越南。</h3><h3><br /></h3><h3> 但越南政府不允许这些船民在越南停留和生存,又将他们赶回柬埔寨。就这样,越南船民又回到洞里萨湖。柬埔寨政府也没办法再将其驱逐出境,但规定越南船民不准许上岸生活,只能上岸购物等短暂停留。越南船民一家一户一艘船,条件好的两艘或大一点的船。<br /></h3><h3><br /></h3><h3> 湖上的居民也有部分是高棉人,越南人常年居住在水上。而高棉人有半年居住在陆地,他们定无居所,犹如四处漂浮的浮萍。船上人家随雨季和旱季的轮换而改变停泊地点,在偌大的洞里萨湖漂泊流浪。</h3> <h3>  大概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洞里萨湖的码头。这个游船码头不大,沿河岸停满了船,站在码头的石阶上,放眼望去,不远处的湖水混浊不堪,比黄河的水还要黄,夹杂着一阵阵的腥臭味扑鼻而来。</h3><h3><br /></h3><h3> 一直以为洞里萨湖的水是湛蓝色的,像泸沽湖一样碧波荡漾,四季湖水清澈见底,水平如镜。可眼前这景象,让我大失所望!</h3><h3><br /></h3> <h3>  刘导卖好票,我们登上游船,船不大,能载30人左右。我们所坐的船是非常普通的铁皮船,开船的是个中年人。儿子给他当副手,大概七八岁的样子。沿着小河道往内湖驶去,一路上,河道两旁都是一些简陋的高脚木屋。<br /></h3> <h3> 蓝天白云天空很美,可惜湖水太混浊,影响了美感!</h3> <h3>  沿岸,都是紧密接连着的水上人家,底部都是用汽油桶连接起来。</h3> <h3>  洞里萨湖的居民用柬埔寨特有的木材,在水上搭起鳞次栉比的高脚木屋。</h3> <h3>  湖的周围有三百万以上人民直接或间接地以渔业为生,发酵及盐渍的鱼是柬埔寨人的主食。每当旱季来临时,水深只有一米左右,悬殊的变化,使旱季时露出的湖底淤泥,成为农民播种早稻的肥沃良田。</h3> <h3><br /></h3><h3> 船顶有一个平台,我和好友爬上去欣赏湖景。在船顶席地而坐,任湖风吹拂,任阳光照耀,好不惬意。不一会儿,游船进入了内湖,眼前豁然开朗,无边无际宛如大海一般,湖水的气味没有刚才那么浓烈,看起来清澈了不少,但依然浑黄。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船屋,这里就是洞里萨湖著名的水上人家。</h3><h3><br /></h3><h3> 上千户渔家连接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水上村寨,水上人家完全生活在水上,他们不会轻易上岸,除非上岸购买生活必需品。他们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船上,生活得不到根本的保障,生病得不到基本的救治。</h3><h3><br /></h3><h3> 他们是爹不要娘不管的水上人家,水上人家直接饮用湖水,又把生活废水废物直接排到湖里,所以,水质污染得非常严重。<br /></h3><h3><br /></h3><h3> 游船到达一个观景平台后,便让我们停靠上岸。观景平台是几个鱼排搭成的浮岛,上下共有3层。一层是商店,售卖一些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还有饮料。</h3><h3><br /></h3><h3><br /></h3><h3> </h3> <h3>  我们直接爬到第三层平台欣赏湖景,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柬埔寨的国旗迎风飘扬,望着渺无边际的水域。心里暗想,若是蓝色的湖水一切都完美了!</h3> <h3>  从三层观景台下来,回到第一层平台就看到驯蛇师在与大蟒蛇玩耍。</h3> <h3>  有些大胆的游客还把大蟒蛇缠着自己的脖子,供其他游客观赏和照相,当然,这些都要收费的。</h3> <h3>  观景平台第一层四周摆放着一些软椅,专供给游客休息之用。</h3> <h3>  二三层除了供游客休息的木椅之外,没有其他的摆设。</h3> <h3>  大家玩得一会,便返回游船原路返回。回来之后看了别人写参观越南浮村的游记及图片,那些都反映了水上人家的房子如何的简陋,如何的家徒四壁,生活如何的贫穷,如何的原生态。方知,刘导忽悠我们,他并没有带我们参观真正的越南浮村,而是到湖口转个弯之后就原路返回了。<br /></h3> <h3>  水上船屋,水上学校,水上警察局,水上运动场,水上餐厅,水上工厂,水上养猪场.....这里,一切人类的活动都在水上进行。</h3> <h3>  这里没有电,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没有现代文明,一切显得如此地原汁原味,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难得的休闲与宁静。</h3> <h3>  崩必列</h3><h3><br /></h3><h3> 崩必列景点大门前的蛇神那伽。</h3><h3><br /></h3> <h3>  离开洞里萨湖,前往最后一站崩密列。去崩必列的路上刚开始的一段路,还是柏油路比较好走。后面很长一段路全是沙土路,汽车开过去顿然尘土飞扬。</h3><h3><br /></h3><h3> 因为,崩密列处在吴哥窟旅游线路的外圈之中,太过荒僻,这里鲜有旅游团队到访,从暹粒市区来到这里必须租用汽车或突突车。去崩密列最好坐汽车去,坐突突车的车的话,时间久又很遭罪,大概坐了一个半小时的车,我们到达崩密列景区。</h3><h3><br /></h3><h3>  跃入眼前的崩密列是一座小吴哥窟式的寺庙,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荷花池"。这座寺庙距离吴哥古迹群以东40公里,崩密列是一座印度教寺庙,是用来供奉湿婆神的,但是,它有一些雕塑却反映的是佛教的东西。</h3><h3><br /></h3><h3>  建造这座寺庙使用的建筑材料是沙石,并没完工,一些应该有浮雕的墙体都空空如也。正由于它的原始风貌,有人说这里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同时也是最难前往的遗迹。现在,很多建筑都已经损毁,而且很难再被复原。</h3> <h3>  眼前的南大门框架还在,但大门的四周完全被一堆堆石块堵塞住了,坍塌的石块散落一地,让人无法前行,坍塌的大门己经无法进入,我们只能从旁边绕行。一路上,到处都是断裂的石柱,崩塌的墙体,长满青苔的碎石,树根藤蔓缠绕的建筑,还有,一些顽强"破石而出"参天老树。</h3><h3><br /></h3><h3> </h3><h3><br /></h3><h3>  </h3> <h3>  建于12世纪的崩密列更像是吴哥窟未被发现前在丛林中沉睡的模样,这也是吴哥遗迹群中最值得去的遗迹之一。</h3> <h3>  丛林的神秘气氛在断裂的柱石,坍塌的墙壁间弥漫,大有探险的味道。</h3> <h3>  崩密列如此地残破不堪,超乎我的想像。</h3> <h3>  "荷花池"本来是一个优美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但是,当你亲临其境时,这里己经找不到它原来优美的意境。中文翻译过来的名字如此巧合地呈现出它如今的状态,密林中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真的是又崩又裂。</h3> <h3><br /></h3><h3> 刘导并没有带我们走上木制的栈道,而是继续前行。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东北方保存完好的藏经阁。这个藏经阁正面有个木门,四个窗棂,它周身被榕树的树干及藤蔓紧紧地包围着。<br /></h3><h3><br /></h3><h3>  藏经阁的旁边有一个小石棺,听刘导说:该石棺原先是用来装皇后的尸体,因为崩密列历史不明,所以,很难判断真假。然而,依据崩密列的建筑形式特色,该寺庙应该不是陵寝,当地人曾打开过石棺,里面什么也没有。</h3><h3><br /></h3><h3>  绕过了藏经阁,刘导带着我们进入了一条封闭的甬道。在狭长的甬道里光线很暗,只能借助小小棂窗透过的光亮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走在幽暗的甬道之中,一种神秘氛围油然而生,大有探险寻宝的味道。</h3><h3><br /></h3><h3>  </h3> <h3>  甬道的尽头,一片光明,我们终于看到木制的栈道。</h3> <h3>  站在木制的栈道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坍塌的石块,耸立的石墙,残破的窗棂与树根藤蔓紧密地缠绕着。</h3> <h3>  这条木制栈道,是拍摄电影《虎兄龙弟》时搭建的,但若要了解崩密列的真正魅力,必须走下栈道,在废墟中手脚并用涉险穿行。</h3> <h3>  没想到,一个如此荒芜的地方,里面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绿色盎然的景象。破旧不堪的寺庙与绿色盎然的茂盛树木,和谐交融在一起,显得更加与众不同。</h3><h3><br /></h3><h3>  这里和塔布隆寺一样,寺庙内的建筑顶端,基底和夹缝中都生长着许多数百年的参天古树,建筑塔群苍劲宏伟,林木枝桠丛生。由于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居住,日复一日的形成了许多大树盘根错节的树根包围着寺内各种建筑的奇观。</h3><h3><br /></h3><h3> </h3><h3><br /></h3><h3> <br /></h3><h3><br /></h3> <h3>  只是崩密列的树没塔布隆寺那么巨大无比,显得有些苗条和柔美。如果说塔布隆寺的树,巨大霸气到仿佛要把寺庙压垮与吞沉的感觉,那么,在崩密列,树木与寺庙更多一种相濡以沫的感觉。<br /></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它们互相缠绕,不是相互吞噬,而是紧紧拥抱,彼此不再分开。</h3> <h3>  树根紧紧拥抱石块,永不分开。</h3> <h3>  这里的窗户跟吴哥古迹一样都是圆柱形,门楣上方也多是吴哥风格的三角楣饰。</h3> <h3>  可能就像传说中的那样,崩密列实际上并没有完工,所以,建筑的石墙很少有精美的浮雕。</h3> <h3>  穿行在藤蔓与废墟之中,阳光透过密林,照射在长满青苔的石柱,石墙,石阶上,俯身触碰这些冰凉的石块,幻想曾经的喧嚣!</h3> <h3>  据说,美国人曾想修复崩密列,但考察过后也只能望而生叹,实在是无从下手,无法拯救。</h3> <h3>  到了崩密列,如果时间够充足,身体够灵活,那么,一定要离开木质栈道,去爬窗户,走屋脊,深入到寺庙的各个角落去探索。</h3> <h3>  当你去爬窗户,走屋脊,穿门洞的时候,你会发现穿过重重石门以后,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h3> <h3>  由于,这里不是旅行团常规的线路,所以,这里的游客最少,不会有游人如织喧闹的氛围。</h3> <h3> 这张图片有点电影大片场景的味道</h3> <h3>坍塌的藏经阁</h3> <h3>  游客在废墟中留影</h3> <h3>  崩密列是我暹粒之行最喜欢的景点之一,坍塌的围墙,凌乱的碎石,黑暗的甬道,一切都如此神秘,如此真实,如此地吸引人。</h3> <p>  离开崩必列,晚上我们还去看了《吴哥微笑》歌舞,看完灯光秀,回到酒店洗洗睡。暹粒之行的第五天,八点半离开旅店前往机场,坐在回程的飞机上,从机舱中俯看地面上的吴哥窟越来越小,渐渐消失在丛林之中。</p><p><br></p><p>  再见了柬埔寨,再见了吴哥窟,与吴哥的邂逅,是一种精神相遇。美,不是合适的形容词,因为没有丰富的颜色,灰黑色的吴哥窟,是一个让你灵魂颤抖的地方。</p><p><br></p><p><br></p><p>摄影原创:自由飞翔</p><p>文字原创:自由飞翔(部分文字摘自网络)</p>

吴哥

崩密列

吴哥寺

洞里萨湖

寺庙

回廊

建筑

日出

吴哥窟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