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到过上海的朋友,对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现代建筑可能都非常熟悉,但知道中共一大会址、鲁迅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也许很少。暑假,我参观了上海的一些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上海可见证的历史,可触摸的记忆。历史人物都已经走了,而历史建筑却还活着。</h3> <h3>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h3><h3>地址: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h3> <h3>这是一幢建于一九二零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出席大会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和他哥哥的寓所。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会议室的布置均恢复了原貌,家具物品是按原样仿制的。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党员出席了大会,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也参加了大会,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柯尔斯基。</h3> <h3>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决议,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h3> <h3>2/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鲁迅墓都在鲁迅公园内。鲁迅公园即原虹口公园)</h3><h3>地址:甜爱路200号</h3> <h3>上海鲁迅纪念馆,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h3><div>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div> <h3>鲁迅先生之墓(碑文由毛泽东题写)</h3> <h3>3/鲁迅公园内的越虹桥</h3> <h3>4/鲁迅故居</h3><h3>地址:山阴路132弄9号</h3> <h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h3> <h3>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h3> <h3>职业原因,整理了一下中小学教材中鲁迅的文章。</h3> <h3>初一上有鲁迅的:《风筝》选自《野草》</h3><div>初一下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彷徨》</div><div>初二上有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div><div>初二下有鲁迅的《鲁迅自传》选自《鲁迅全集》</div><div>初三上有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故乡》选自《朝花夕拾》</div><div>初三下有鲁迅的《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孔乙己》选自《呐喊 》、《“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div><div>小学的有《少年闺土》</div><div>高中的有《药》、《纪念刘和珍君》、《祝福》</div> <h3>5/李白烈士故居</h3><div>地址: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div> <h3>李白(1910—1949),湖南省浏阳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四军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后任通信连指导员。1934年6月,李白调到瑞金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技术,结业后分配到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治委员,参加长征。</h3><div>1937年10月,李白受党组织派遣,赴上海担任党的秘密电台的工作。在环境极其险恶的情况下,李白克服各种困难,负责上海党的地下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联络工作,用无线电波架起了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后曾一度被日军逮捕,由于党组织多方营救,李白脱离虎口。之后,党组织先后派李白到浙江和江西从事秘密工作。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党组织又重新把李白调到上海进行秘密电台工作。1948年12月30日,李白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1949年5月7日牺牲。</div> <h3>小时候看过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还清晰的记得影片结尾的情景:敌人的枪口对准李侠(原型李白),生死关头,李侠从容镇定地坚持发完全部情报之后,又满怀深情地按着电键,用密码向党和同志们发出最后的心声:“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h3> <h3>6/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h3> <h3>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L型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3>在四川北路北端与多伦路的连接处,耸立着内径高4米、宽3.8米的牌楼,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h3> <h3>7/孔祥熙公馆</h3><div>地址:多伦路250号</div> <h3>多伦路250号,1924年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孔祥熙寓所,人称“孔公館”。建筑立面及内部,呈伊斯兰西班牙建筑风格,雕刻装饰及彩色贴面佐以阿拉伯纹样,产生精致华丽的视觉效果。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是该建筑中 独树一帜,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h3> <h3>孔祥熙(1880-1967年),字庸之,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1901年留学美国。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财政部部长、行政院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1948年赴美定居。1967年病逝于纽约。</h3> <h3>8/景云里</h3><div>地址:多伦路135弄</div> <h3>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弄内有三排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三层楼房。八十多年前,这里是文化人聚集的地方,鲁迅也曾在这里生活两年零七个月,在此期间,与许多文学青年如柔石、冯雪峰等结为挚友,并与不少国际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美国进步作家、记者史沫特莱,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h3><div>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弄堂口的“景云里”、“1925”字样仍清晰可见。</div> <h3>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在景云里这个方寸之地,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茅盾写出了一时令洛阳纸贵、满城争读的《蚀》三部曲;叶圣陶创作了他的扛鼎之作《倪焕之》;柔石写成了《二月》……当时景云里成了进步文学的发祥地,万众瞩目的精神家园。</h3> <h3>9/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h3><h3>地址:多伦路145号</h3> <h3>多伦路145号约1920年建造。曾作中华艺术大学学生宿舍,1989年曾辟为左联纪念馆。该建筑是外廊式建筑。这种式样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广泛采用的形式,随着上海开埠而由东南亚传人沪上。其突出特征是主立面上连续的券柱外廊,砖券与柱式等细节反映出西式建筑的特征。</h3> <h3>10/赵世炎旧居</h3><h3>地址:多伦路189号</h3> <h3>赵世炎,四川人,曾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副总指挥,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1927年7月2日在此被捕,7月14日英勇就义。</h3> <h3>1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h3><h3>地址:多伦路201弄2号</h3> <h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h3> <h3>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h3><div>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李求实,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联成员)、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div> <h3>12/白公馆(白崇禧)</h3><div>地址:多伦路210号</div> <h3>多伦路210号。20世紀20年代由广东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曾作白崇禧寓所,人称“白公馆”。该建筑为法国古典主义样式,气势壯观。</h3> <h3>13/老电影</h3><div>地址:多伦路123号</div> <h3>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吧,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一家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采用十里洋场上海西式小洋楼的装点为基调,配以众多20、30年代时兴的摩登年代的摆设实物加以点缀,在迷醉昏黄的灯影下,在悠悠流动的老乐曲声中,仿佛再现老电影传达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都市故事。</h3> <h3>14/夕拾钟楼</h3><div>地址:多伦路119号</div> <h3>多伦路119号,夕拾钟搂: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钟系青銅铸造,楼高18.15米。一座钟楼,风雨百年,人来人往,钟声依旧……</h3> <h3>15/鸿德堂</h3><div>地址:多伦路59号</div> <h3>鸿德堂(苏韵阁):位于多伦路59号。主体建筑坐南朝北为2楼,突出的裙楼第四层为钟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于1928年由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自建。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极为罕见。现底楼大厅辟为苏州刺绣展览馆。</h3> <h3>16/王造时旧所</h3><div>地址:多伦路93号</div> <h3>多伦路93号,王造时旧所:王造时,为抗战时期爱国七君子之一。该建筑约1920年建造,二层砖混结构,建筑整体具有简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整个立面构图中间虚两边实,由女儿墙和腰线在水平方向上联系,一、二层立面的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向现代建筑过渡的建筑风格特征。</h3> <h3>旧所前为郭沫若雕像。郭沫若(1892—1978):新文化运动巨匠之一,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曾二次居住在虹口。</h3> <h3>17/恒丰茶庄</h3><div>地址:多伦路48号</div><h3><br></h3> <h3>多伦路48号,原是一家“恒丰茶庄”,是一幢具有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沿街建造在多伦路一侧。在花园洋房前有一片100平米左右的花园,绿树丛中有鲁迅先生和瞿秋白等人的雕像。这幢老字号恒丰茶庄建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横跨19、20、21三个世纪。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多伦路渐渐地繁荣起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成了日本侨民的聚居区。同时,一大批进步学者,包括鲁迅、郭沫若等相继住进了多伦路,多伦路在那时遂成了左翼进步文化的活动区域。同样,鲁迅以及鲁迅周围的进步学者如瞿秋白、丁玲、冯雪峰等,也经常光顾多伦路48号的恒丰茶庄。所以,恒丰茶庄人们又称为“名人会所”,它留给我们的这种独特文化底蕴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它是多伦路文化街上特有的亮点。</h3> <h3>18/汤公馆(汤恩伯)</h3><h3>地址:四川北路2023弄35号</h3> <h3>汤恩伯(1898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浙江金华人,黄埔系骨干将领。</h3><div>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捷。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div><div>1942年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div><div>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战役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任台北总统府战略顾问。</div><div><br></div> <h3>19/精武学堂</h3><h3>地址:四川北路1702弄32号</h3> <h3>20/上海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h3><div>地 址: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2121号</div> <h3>该大楼呈长方型,除底楼外的二三四均可一周连起来,它始建于1924年,占地约6130平方米,四周为办公楼、仓库,中间是2200平方米的操场,整个建筑,远观如航行在海上的军舰。抗战期间,它是日本侵略军在沪的大本营。</h3><div>1932年的“一·二八”战争、1937年的“八·一三”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是在此发动和挑起。</div><div>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此处成为日本海军统治上海的中心。</div><div>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此处由国民政府接收,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港口司令部曾先后设于此处。</div><div>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并使用。</div><div>大楼的顶层,也就是第五层,明显看得出是加层的。</div> <h3>21/侵华日军慰安所</h3><h3>地址:?</h3> <h3>几栋高楼掩映下的一片矮小瓦房,曾是侵华日军慰安所。</h3><h3>城市不仅要留住美好的记忆,也应记住历史的伤痛。</h3> <h3>22/哈尔滨大楼</h3><div>地址:虹口区哈尔滨路溧阳路口</div> <h3><br></h3><div>哈尔滨大楼,旧上海著名的无业游民聚居地,位于公共租界北区与华界的闸北交界处。原为美国商人开设的汇芳锯木公司,1937年8月,大楼遭到日军炮火袭击,楼顶大部分被掀掉,美国老板丢下工厂溜之大吉,哈尔滨大楼及其附近地盘很快就成为难民、灾民及无业游民的天堂。历经抗日战争、国民党接收统治时期,此地均无人管理,沦为鱼龙混杂的无业游民聚集地。1951年2月21日,人民政府调动解放军及武装警察,对哈尔滨大楼进行彻底清理,并在此地建立上海市新人习艺场,专门为旧上海留下的无业游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引导其自食其力,走上新的生活道路。</div> <h3>23/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1933老场坊)</h3><div>地址:沙泾路10号</div> <h3>1933老场坊原来是原上海工部局宰牲场,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巴尔弗斯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药厂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建筑层数:5 层,结构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h3> <h3>知道1933老场坊是因为看了《小时代》才知道的,不曾想到这里曾是屠宰场,看了这里的介绍说,建造这个屠宰场花了一笔不少的费用,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现在看来这个建筑显得非常的文艺,这个建筑是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现在也成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现在的老场坊成了一个时尚、小资、文艺为主题的聚会场所。 </h3> <h3>非常感谢上海的这位夏老先生!在鲁迅纪念馆我和妻子遇到他,向他问路,他主动义务带着我们参观了以上历史建筑,并一路给我们做了讲解。夏先生是鲁迅纪念馆的退休工作人员,今年65岁,是一位“老上海”。夏先生的热心帮助,让我们对上海人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留下了更美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