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魏书生老师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想法,对于班级的管理,他分为几大版块:一、班级管理人性化,即对学生的管理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根据个人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站在人性的需求方面去思考、去出发,整个班级的学生自然就会心往一处想、一处使;二、日常管理自主化,即对班级除学习之外的生活管理,他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负责的区域,负责的事做,对于较大的职位实行轮流制,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和学习,这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的管理活动中,这无疑是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三、个案处理个性化,对于不同学生犯的错误,他会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犯错的类型来对学生进行处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会要求每个犯错的学生写说明书,写下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以及自己认为的解决措施是什么,而不是让学生写检讨书,可能有些人会觉得相似,但是写的主体对象是不一样,前者重在于自己,是个人反思自己的行为,自己提出解决措施,是一种通过个人的思考来达到思想上的正确认识,而后者是写给老师看,只是阐述自己犯了什么错以及保证下次不再犯的“誓言”,这无疑是一种应付式的检讨,学生不可能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四、集体生活特色化,举办不同具有特殊的班级活动,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还能享受到生活的乐趣,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都能有所发展; 毫无疑问地是,魏书生老师对班级管理是成功的,他有属于自己一套的班级管理方法,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全盘照搬,把他对班级的具体管理方法完全运用到实践当中,需根据班级自身的特点,以自班的学生为主,并加以研究 、思考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背后的理念,方才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教育管理。</h3> <h3>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h3> <h3><font color="#167efb">阅读李镇西的作品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不仅净化心灵,而且可以得到教育教学上的启迪。 李镇西教师把“民主”引入课堂给人启迪。对于“民主”的理解,我们一般人理解为是一种政治制度。就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是通过人民的选举产生领导人,同时,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国家的决策。当然,“民主”的涵义是多方面的,把民主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我看来,把“民主”引入我们的课堂的确是一种比较先进的课堂理念。民主课堂对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载体。 李老师反思了“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种说话。这种说话,现在依然还很流行,有些教师还挂在嘴边。对于这种说法,李老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是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吗还需要“灵魂工程师”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李老师的质疑是犀利的,也是言之成理的。正如在书中李老师发出的提问“教师的灵魂真的就比学生高尚?”很多现实的例子给了否定的回答。从“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说法提出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它要求老师要严于律己,要求老师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但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提倡教育的民主化,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说的真好!教师不是学生的“神”,教师也有缺点,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学生可以信赖的可以亲近的朋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一千多年的韩愈在《师说》就说的非常到位。师生间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 教育应该从理解开始,不要让我们教师成为惊吓鸟儿的稻草人。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拥有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发现并宽容他们新,奇,趣,怪的想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做个童心教师,努力做一个李镇西式的好老师。</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