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5年7月20日,我们原内蒙古插队知青小组,组织七名同学,取名《秋之旅重返之行》,于清晨从天津自驾出发,第一次集体重返四十六年前插队的后山小山村--三座茅庵。</h3><h3>这次《秋之旅重返之行》的召集者、领队是组里最小的男同学赵秋青,四十六年前插队时他年仅十五岁。</h3><h3>900公里长途自驾,承载着四十六年沉甸甸的记忆,满载着四十六年绵长的魂牵梦萦,还有知青岁月刻骨铭心的五味杂陈,一路风尘,向第二故乡驶去。</h3> <h3>途中在服务区休息。<br></h3> <h3>打个尖,检查车辆。</h3> <h3>7月20日下午顺利到达包头市,入住包头宾馆。当晚,三座茅庵“小老乡”老广、金安等人,在“小肥羊”总部为《秋之旅》重返一行人接风洗尘。</h3><h3>分别四十几年,第一次相聚,再度感受三座茅庵乡亲们的盛情,心里很温暖。</h3> <h3>7月21日,上午十点多,自驾车驶上固阳大道高速公路,一路顺风到达阔别四十多年的三座茅庵。踏上三座茅庵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悬挂在村口上空的长长的红色横幅,上书: “热烈欢迎天津、包头知青回村省亲”。</h3><h3>心里很激动!同学们眼睛湿润了...</h3> <h3>听说四十几年前的知青回村省亲,村子里平时在外打工的乡亲们,从固阳县城,从包头市,从呼市,最远的从北京赶回村。村里象过节般喜庆,热闹非凡,三座茅庵沸腾起来了。</h3> <h3>你是当年那个半大小子小赵吧?你是小贺的姐姐吧?认识!都认识!</h3> <h3>这是我们组的老照片,时隔四十几年,记得!乡亲们都记得!乡亲们仍然能准确地辨认出来,叫出每个人的名字!</h3> <h3>赵秋青和当年的政治队长见面的那一刻。</h3> <h3>男同学贺继勇,下乡前父亲被打成“走资派”遣返到农村改造。他心里愤愤不平!下乡时以为到了遥远的后山,会远离这不公正的一切,会在这里得到一份安宁。没想到一天被队长用脏话骂了,其实,队长并无恶意,完全是落后的农村陋习。然而,少年继勇却再也忍无可忍,顿时怒火中烧。他那时在放牛,举起手中放牛的鞭子向队长抽去。然后凛凛地说,你可以打我、骂我,我绝不还手、还口!就是不许骂我的父母老人!结果是,继勇带队长到公社卫生院医治鞕伤。</h3><h3>都是那段历史造成的!今天,继勇再次向当年的队长真诚道歉,消除误会。真是“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h3> <h3>继勇又看到老熟人了!他是七十五的弟弟八十三,继勇当年曾和七十五在后草地放牛、放马。继勇很想念曾给了自己很多帮助和照顾七十五,很想见到他。然而几十年岁月如水流去,七十五已经去世,给继勇留下深深的遗憾。</h3> <h3>这是金平姐妹,她们是在我们插队第四年初从河北转来的,当年曾和我们一起干活,一起玩儿。金平讲那年拔麦子的一天,做好饭我端饭碗从男生屋回女生屋吃,两间屋就隔着一个窗户,几步路,我却把饭碗扣了,然后回到女生屋趴炕上就哭。这件事我不记得了,是拔麦子受伤的手太痛,没拿住饭碗,才把饭碗扣了吗?白天坚强地和村里最棒劳动力--那些年轻后生们并肩拔麦子,回到家里却又为何因为扣了饭而掉眼泪?</h3><h3>我在记忆中往返穿梭,那时少不更事,我不记得了,也一定是我。</h3> <h3>组里的贺志耘大姐,亲切地拍着当年“青年突击队员”景波的肩膀。当年的壮后生,如今已成白头发老汉了。</h3> <h3>赵秋青长大了,看他现在很“老成”,当年可没少给组里“惹是生非”: 和村里男娃打过架;诓女生组长到县里开会,害的女生组长白跑了一趟县城;往女生屋里放过老鼠...那个淘气的半大小子,哈哈!</h3> <h3>组里贺志耘大姐和最小的赵秋青同学四下打量着村里的变化。</h3> <h3>和村里乡亲们在大树下合影。</h3> <h3>四十六年前,我们全组十名同学来到三座茅庵插队,我们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但是,同组的苏建裕同学却不幸因病英年早逝,与我们阴阳相隔,生死永诀。怀念已故的苏建裕同学,没有悲哀,只有思念。在我们心里,他还活着。</h3><div>今天,我们回来了,苏建裕同学也一定与我们一起同行,魂归故里...</div><div>我们看见了,看见了...看见建裕挑着水乐呵呵走来,看见建裕因为打井拉了胯踮着脚走来,看见建裕背着分的粮食麻袋走来,看见建裕收工后背着小山一样的野草蹒跚走来……</div><div><br></div><div>这是我们知青组第一张《全家福》合影,也是最后一张...</div><div><br></div> <h3>1971年,苏建裕同学担任村生产队会计。照片中墙上的《护秋公约》是苏建裕同学亲笔所写。</h3> <h3>苏建裕同学遗像。1971 年春摄于固阳县城照相馆。</h3> <h3>苏建裕同学戴过的手套,已成他的遗物。</h3> <h3>这是当年我们住过的房子。是我们自己到县城买木料,自己脱土坯,队里和我们一起盖起来的。一共盖了五间房,两间住人,另三间没安门窗,当做柴草房了。我们选调以后,我们住过的土房子历尽四十几年沧桑,如今虽然破败不堪,仍然顽强地见证着知青历史!</h3> <h3>贺志耘大姐从没有玻璃的门窗户上,向里面看着,搜索着记忆中原来的样子。</h3> <h3>这原来是男生屋,兼厨房。几十年来土屋被他人住过,而今屋里面目皆非,只有门后角落那只大瓮,是当年我们腌菜用的。</h3><h3>大瓮不语,默默守候着曾经知青的土屋。</h3> <h3>知青岁月不复返,一切皆为过往。别了,我们知青的土屋!别了,我们的青春!</h3> <h3>为了欢迎我们老知青回村省亲,村里半夜现宰杀了两只大肥羊,一早在大锅里咕嘟咕嘟炖着,大锅腾腾冒着热气,炖羊肉的香味四处飘逸。</h3> <h3>村里专门搭了苫布大棚,红色横幅挂在大棚前面正中: 《2015年三座茅庵乡亲与津包知青联谊会》,还请了一个二人台戏班子演出助兴。</h3><h3>浓浓的乡情!</h3><h3>村里乡亲代表欢迎知青回家!</h3> <h3>在撤乡并镇以后,我们插队时的白灵淖公社,并到怀朔镇。乡里派了一名副主任到场祝贺。</h3> <h3>《秋之旅重返之行》领队赵秋青同学代表知青讲话,他手持话筒,心潮澎湃。回想当年,我们十个男女同学来到三座茅庵插队,淳朴的乡亲们,以后山特有的广阔接纳了我们。在这里,我们学习并掌握了生活、劳动技能和本领,我们终于走出最初的困境和艰难,虽然我们和真正的农民还有差距,但我们做到了脚踏实地。</h3> <h3>三座茅庵的乡亲们。</h3> <h3>与乡亲们举杯欢庆!</h3><h3>同学们从天津带来了地方特产“十八街麻花”、津酒、烟、花生鸟结等小糖果食品请乡亲们品尝。</h3> <h3>再叙往事</h3> <h3>和乡亲们在一起。</h3> <h3>叨唠叨唠</h3> <h3>说不完的话。</h3> <h3>村里最能干、最干净利索的几位女人忙着做黄米面糕。素糕已经蒸熟了,然后捏糕,再油炸。我们四位女同学跟着捏糕,边捏糕边吃。心里满满的甜蜜。</h3> <h3>看我们捏糕干的热火朝天。</h3> <h3>过去,黄米面素糕、油糕,是过大年、盖房压栈和招待贵客时吃的。今天招待知青吃糕。</h3><h3>展示我们捏的糕,很象样吧?</h3> <h3>在三座茅庵广袤的土地前,插队小组《秋之旅重返之行》七人合影。</h3> <h3>怀朔镇政府诚邀我们到镇里参观。</h3> <h3>我们是四十六年前的老知青,从公社到乡、到镇,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现任镇领导竟然还惦记着我们知青!我们深受感动!</h3><h3>这是镇党委书记杨文杰。</h3> <h3>镇领导亲自带领我们参观怀朔镇。</h3><h3>这里的一切,公路,楼房,商店,银行...都无法与记忆中的土房子、干打垒的土墙、土路的公社联系在一起。</h3> <h3>现今的白灵淖也不再是旧日模样,原办公大院荒废了,邮局封闭了,连那一大片水淖子,也干涸了。</h3> <h3>镇政府领导向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规划,现在正在实施“十个全覆盖”扶农工程。</h3> <h3>这是镇里建的互助幸福院。按条件入住的老人是全部免费的,每人每月还可以领到一百多元的生活补贴。</h3> <h3>座谈</h3> <h3>认真听</h3> <h3>很多感想</h3> <h3>畅谈</h3> <h3>自从2006年国家免征农业税以后,国家给后山农村多种扶持政策。2012年固阳县脱贫,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改革中的农村在前进。拥护改革!</h3><h3>新一代农村年轻干部成长起来了,他们是农村改革的开拓者,是希望!后生可畏!可敬!</h3> <h3>晚上,在镇里用便餐。</h3> <h3>这是当年我们插队时,公社的党委常委老郭。他曾经对我们知青关怀备至,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帮助。2015年时老郭已经83岁,老人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h3> <h3>7月22日清晨,我们要离开怀朔镇了。贺志耘大姐站在镇招待所走廊窗户前,望着窗外,静静沉思。</h3><h3>知青岁月,锤炼了我们,我们团结、乐观、坚强、努力向上;我们与这里的父老乡亲,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对这里的一切,我们充满了敬意!<br></h3> <h3><font color="#010101">7月23日晚,2015.《秋之旅重返之行》的同学们在包头“一品”饭店设宴,答谢三座茅庵的乡亲们几日接待、陪伴、同行。举杯相别,难分难舍,互相祝福。</font></h3> <h3>深情难忘,心心相依。</h3> <h3>我们老知青与共和国共同经历了前进中的种种艰难。历经磨砺,我们的目光不再迷茫,我们的臂膀更加坚强。今天回望知青岁月的时候,面对各种褒贬,我们什么也不说,因为我们努力了,我们奉献了。虽然我们知青正在渐渐老去,但是,一代知青每个人都是一部书!一代知青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感人故事!这故事可歌可泣!这故事悲壮、悲情、悲喜...</h3><h3>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愿我们的子孙后代脚下再无泥泞、永远生活在蓝天阳光之下!</h3><h3>止笔。《2015.秋之旅重返之行》已成回忆。此忆(意)绵绵无尽期...</h3><h3><br></h3><h3>鸣谢徐静同学同走《2015.秋之旅重返之行》!</h3><h3>鸣谢非著名摄影师徐静同学、玉荣同学提供全程精彩照片!</h3><h3>鸣谢非著名编辑燕平同学编辑九集《秋之旅》彩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