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名著导读"中明明说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欣赏水平”,但却在有些名著(节选)课文前打※号,标明这是所谓“略读"课文。俺就不明白了,"略读"一下就能提高“思考能力和欣赏水平"?韩愈《师说》和贾谊《过秦论》,这种分量的文章"略读"一下真的就可以了?海明威《老人与海》,已经是节选了,但也占A4纸9页的篇幅,文体还是小说,怎么"略读”?"略读"这个词儿,我也是服了。都略读了,怎么理解,怎么欣赏,怎么内化,怎么培养兴趣和审美能力?个人以为,真要感觉没必要、课本没版面、学生没时间,就别安排了。既然安排了,就别又是精读又是略读的了。整你们那么一大帮专家为全国学生编课本,还是必修部分,你就得精选啊,难道其中还有糊里糊涂没整明白老师可教可不教学生可读可不读考试可考可不考的内容?再说,为什么这些课文的身份就是"略读“啊?是韩愈贾谊海明威文章写得不好思想有问题,还是编者个人看不上这些名家名著,抑或这些"略读"课文比不上那些"精读"课文?这些好像都不是理由吧,经不起推敲和质疑啊!学生上学又叫读书,你光讲不重视读,让读又不要求精读只要求略读,整一堆文学常识、背景典故、生字生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修辞手法、名言警句等所谓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难道就是教学之要吗?原文没读通读透读豁亮,要你这些支离破碎自以为是主观主义的讲解又有什么用?因此,张某以为,语文课本真的别再区分什么精读略读了,语文老师也别再费劲巴力地大讲特讲了,既然学生是来读书的,你就要求他(她)先把书认真读好不行吗?回过头来再看时下的语文教学,学生们整天做卷子做练习搞拓展,却有至少60%的孩子课文都没认真读过,课上就是干听老师讲,课下又去做什么基于阿猫阿狗的文章而设计的阅读理解,真是舍大本而逐微末啊。这种教、学、编的模式不改变,要提高孩子的能力难啊!</h3> <h3>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h3> <h3>封面长城雄伟,代表书的权威。</h3> <h3>编者给出的前言“致同学们"。</h3> <h3>带※号的课文。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和宣室求贤访逐臣的贾谊,都是彪炳一代风骚独领的人物,都是千古不朽的名篇。</h3> <h3>《老人与海》,诺贝尔文学奖级别的,原以为是重点。</h3> <h3>闹了半天只要求略读。本以为骏马高轩,却原来灰头土脸。</h3> <h3>问一下袁行霈、温儒敏等名家大师们,这么标真的合适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