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成科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二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母亲出生在秦州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幼年丧母,经历了苦难的童年生活,后在生父和继母的哺育下,长大成人。在她十七岁那年,经媒说之言,嫁到了成家,十八岁时,生下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那年,家里只有一丁点荞麦面,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家里为了将我养活,爷爷、奶奶、父亲基本上是顿顿吃糠咽菜,一天只能喝一点加了少量面粉的菜汤,天天处于饥饿状态,房前屋后的几棵老榆树的皮都吃光了,为的就是将省下来的一点荞麦面,让给母亲吃,怎奈数量有限,母亲也只能每天喝一碗荞麦面糊充饥,在如此艰苦的岁月里,全家人渡过了三年饥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奶奶、爷爷一辈子为人谦和正直,在村子里的口碑非常好,听老人们常说,你奶奶是一个慈善家,有一次,奶奶刚盛了锅底的唯一一碗汤准备喝,有个讨饭的正好赶上,奶奶二话没说,全部给了讨饭人,宁肯自己饿肚子,也不能叫别人受饥饿。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做人的榜样。在我九岁和十三岁那年,奶奶和爷爷先后离逝,对我打击很大,在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修复的创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我今生最敬佩的人!她不仅生养了我,而且更重要的是还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是我人生的启蒙老师,母亲共育七个孩子,四男三女,我排行老大,在母亲含辛茹苦的哺育下,我们长大成人,弟妹七人都顺利完成了九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四个儿子先后三人考上了大学,老大成了正县级干部,老二、老四成为副县级干部,老三现在是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一肩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上过一天学,只在六十年代初参加过农村的读书识字扫盲班,现在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常用字,但母亲是一个记忆力超强的人,当年参加改洮河大会战的一些场景,她至今都能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当时教唱的一些革命歌曲,能一字不落的完整唱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一位十分要强的人,个性非常突出,心直口快,心里藏不住事,有啥说啥,但心底非常善良,对长辈温柔孝顺,在记忆中她从未与爷爷和奶奶顶过嘴,和谐相处,平安无事。对子女严中带爱,像春风,像春雨,像花香,抚过我幼小的心灵,滋润我的心田,把善良真诚的种子播散在我心间,把坚强宽容的美好品质印在我的脑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出生特殊的六十年代,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队等集体性很强的生活,从小母亲就教导我们要听党的话,热爱集体,尊老爱幼,勤奋学习,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生活多么困难,都要坚持把学业上完。上初中后,我家离学校只有五华里,要吃完早饭才去上学,那时,小孩子都很贪睡,特别是到天寒地冻的冬季,就更不想离热炕,每天早上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多睡一会儿,都在天未亮时,悄悄下炕为我们做早饭,那时农村的早饭基本是一碗馓饭汤,看着母亲冻裂的双手为我们端上一碗碗热乎乎的馓饭汤,每到这时,我常给母亲说您不用做早饭,我们带一点干馍就行了,但母亲就是不听,只怕饿坏了我们,一直坚持这么做,直到个个把初中上完。点滴之中,体现了伟大的母爱。母亲有一手好针线活,做布鞋、纳鞋垫、缝衣服样样精通,由于家里兄妹多,一年光给孩子做衣服,就够辛苦的了,还要干其他家务活,实在是太累了。七十年代初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好转,父亲也很体谅母亲,花了家里所有积蓄,购买了全村第一台北京生产的燕牌缝纫机,从此减轻了母亲的劳动强度。记得小时候穿上一双母亲手做的毛底鞋,要在小朋友面前夸一夸,炫耀一番,母亲冬天给我们做的棉袄袖口与众不同,袖口为喇叭口,当时我看人家娃娃穿的是直口,也闹腾着要直口的,但母亲既不改也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叫你无条件穿上。现在回过头来一想,原来母亲是别有用心,因为冬天严寒,母亲只怕把我们的小手冻伤了,喇叭袖是为了我们筒手方便,才动脑筋做的,放到现在应该叫时装,平凡之中见真情。因为母亲没有上过学,她深知文化匮乏之苦,所以她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业生产队的日子里,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吃粮是按人分配。那时父亲在乡上工作,基本上不常回家,每到夏秋两季分粮食的时候,也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她就带上我们几个孩去背生产队分的小麦、苞谷、土豆等粮食,由于父亲在外,家里只有母亲和她的儿童团,其他农户都有壮劳力,大背斗一背,一次背完,早早回家,而我们除母亲能背俏为大一点背斗外,兄妹几个人背个小背篓,只能蚂蚁搬家,一次背一点,有时天黑了还没背完。每到这时,村里有两个好心叔叔把他们的背完,帮我们背。真可惜,这两位好心人都已先后过世,但对他们的帮助我终生难忘。秋天分的苞谷背回来后,还要剥皮扎把,晚上剥着剥着我们就睡觉了。一觉醒来,还看见母亲在剥苞谷皮,儿时不懂事,心想咋这么多,盼着下次少分点,你说幼稚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年代,除了粮食外,秋天生产队还要给社员分一些胡萝卜、青萝卜、甜菜、包包菜等过冬的疏菜,除窖藏一些外,还要做几缸酸菜过冬。切包包菜是个力气活,淘菜更是辛苦事,山村的深秋,天气有点凉,泉水冰冷,母亲将切的菜装到畔笼里,担到山泉里去一遍又一遍的清洗,母亲的手冻的又红又肿,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给母亲也帮不上太多的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5年秋天,母亲由于长期积劳成疾,病倒了,我们将母亲接进城住进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的全面检查后,要实施手术,手术是我几十年前认识的一个医生做的,可是手术做的并不仔细,可以说是很糟糕,出院不到一个礼拜,伤口复发,病痛未减反而加重,不得已第二次住进了医院,母亲强忍剧痛,战胜痛苦,配合医生完成了第二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很成功,但叫母亲又受了二次罪,我们心里实在很不是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七岁那年,我放弃三尺讲台,弃笔投戎,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屈指算来离开家乡和母亲已经四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几十年中,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并不多,欠母亲的实在是太多了,没有尽到儿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实在是愧对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母亲仍然生活在乡下,离不开她的三分地,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仍然未变,每天仍然活跃在田间地头,辛勤的劳作,经营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现在能做的就是抽时间多回家看看,多陪陪母亲,多帮母亲干一些家务,多与母亲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尽己所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母爱尤如一股清澈的涓涓流水,时刻滋润着儿女们干涸的心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和其他大多数母亲一样,平凡无声,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母亲是我的佛,让感恩在行动中体现,让爱在行动中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老家大门前观赏花卉。</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年近八旬,仍然还能熟练使用缝纫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陪母亲在家乡小道散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春节在老家的菜园子母亲和妻子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陪母亲在家乡观赏乡村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春节与家人团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9年母亲来六十一师炮团驻地甘谷看我时,陪母亲观光大像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在天水藉河河畔。</span></p> <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春节在老家过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到六十一师师部来看我,在师部家属院为母亲过寿。</span></p> <p class="ql-block"> 2010年8月在天水湖畔</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夏母亲在老家村庄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6年春天陪母亲游南郭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5年春节母亲与大孙女在老家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秋天母亲在切包包菜,准备做桨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母亲与小妹在天水龙城广场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秋天帮母亲在地里干农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秋帮母亲打理莱园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春天母亲、妻子、女儿、孙儿在老家,欢赏春天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8年夏天母亲在老家登高望远。</span></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春节在家门口扭起了秧歌。</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是母亲生日,今年母亲八十岁,祝母亲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在家为母亲过寿,农家饭菜更可口。</p> <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5日父母和她们的七个儿女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父母和儿女们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稿于2021年5月9日在母亲节加了部分照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