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富五车到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和进步

:Qmb

<h3> <b>一、学富五车</b></h3><h3>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h3> <h3></h3> <h3> <b>  二、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b></h3><h3> 选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h3><h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h3><h3>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基础上,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从那时起,对纸的概念才有了统一认识,即"蔡伦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蔡伦被公认为造低术的发明者。</h3><h3> 蔡伦纸,是用植物纤维为原料,经过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等步骤制成的纤维薄片。</h3><h3>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h3><h3><br></h3> <h3></h3> <h3> 三、<b>竹纸发展成为纸的重要品种</b></h3><h3> 据《中国竹纸史考探》记载,中国竹纸起源于晋代,唐宋时期竹纸业大力发展,明代竹纸业发展兴盛,清代竹纸业达到了鼎盛发展,竹纸生产达到空前程度,中国南方省区均有竹纸的生产制造。近现代竹纸业仍持续旺盛不衰。文章还探讨了古代竹纸生产的过程和技术以及对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h3><h3> 宋代是古代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时期,这时期竹纸制造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到南宋时竹纸已成为可与稻草纸、楮皮纸相抗衡的主要纸种之一。宋时竹纸制造业已有专门的手工生产作坊。</h3><h3> 明代竹纸制造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南方各地多有大量竹纸出产,以福建和江西最负盛名。</h3><h3> 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之所以成为南方地区主要竹纸产地,就在于其盛产丰富的毛竹和各种元竹,境内深山幽谷、溪泉的水资源极其丰裕,为制造竹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原料,这些地区制造的竹纸质量高、品质好,多为纸中上品。明代朝廷大量用纸,司礼监设专造纸坊于南方山区生产竹纸,还搜派地方纸张入贡。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分派各产纸地如数解送至京,陕西15万张,湖广17万张,福建4万张,浙江25万张,江西20万张,这些纸张除陕西外,主要是竹纸。</h3><h3> 清代是竹纸制造业的鼎盛时期,竹纸生产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竹纸业主要集中于南方的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四川、湖南和广西等省。</h3><h3> 湖南清代竹纸制造业也很发达。清代后期邵阳竹纸运销到省城长沙、汉口。郴州、衡山、永定等县也产竹纸,行销境外。浏阳东乡张坊林密山深,产竹特多,且水质清纯洁净。乾隆年间有福建福州人来此采竹造纸,出产厚白两种竹纸,厚者名“大贡”,薄者名“二贡”,后又生产漂白二贡纸。至光绪年间全县竹纸生产已具规模,有竹纸槽600余个,生产旺盛。此段记载便是指我的家乡,完全真切。</h3><h3> 民国时期,我国造纸业仍以传统的手工造纸为主,竹纸在南方省份仍占主导地位,江西、福建、浙江、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以及贵州等省竹纸生产的槽坊很多,当时有专业造纸槽户和兼业槽户。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国手工造纸产量达36.3万吨,达历史最高峰,其中竹纸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六成左右。时至今日在南方竹林产区的农人,仍采用传统的手工生产竹纸,对竹林资源的消耗很大,生产的成本和效益同现代化的工业造纸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手工竹纸作为一种特殊的手工艺产品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h3><h3><br></h3> <h3></h3> <h3> <b>四、竹纸的生产过程</b></h3><h3> 竹纸的生产过程相当复杂。我的家乡盛产竹纸,我的长靠和哥哥,是竹纸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以我对竹纸的生产过程非常熟悉。</h3><h3> 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竹林,竹林提供了丰富的造纸原料——嫩竹;清澈山溪提供了取之不净的清洁水源;各种杂树为造纸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家乡的自然环境,具有手工造纸得天独厚的条件,手工造纸的历史悠久,发展顺利。</h3><h3> 我在网上查到的手工业造纸工艺,都是比较老旧的,而且很不详实。家乡的造纸实际上有了许多改进,能造出很大一张的纸。所以我要以自己掌握的情况来谈竹纸的生产过程。</h3><h3> 竹纸传统的手工业造纸过程相当复杂,从原料到成品的生产周期长达半年,需要大量的劳力。</h3><h3> 首先是生产粗纤维原料,将嫩竹做成竹麻丝。在春天当竹笋长成几米高尚未开桠的嫩竹时,把它砍倒,集中到有水源之处,堆成高摞,压上重石,然后用长流水浇淋数月。待其表皮腐烂、内部结构疏松后,剥去外壳(外壳另有用),用木锤打,使其纤维分开,洗去烂杂物,这样原先的嫩竹就成了粗纤维状物,再将其晒干打捆,这样的前期产品叫做竹麻丝,可以出售或自己留着造纸。</h3><h3> 第二步是将麻丝加工成中细纤维。将麻丝浸在石灰浆中数日,然后在漂塘里漂洗干净,再分批放入一个很大的篁桶烧碱中煮,煮后再蒸。然后再漂洗干净。再装在“坐桶”中用开水烫泡陈腐一段时间。这样粗纤维就变成中细纤维了。</h3><h3> 第三步是造纸。整个作业在造纸棚中进行。分为五道工序。</h3><h3> 工序一叫踩竹麻,将中纤维放在有横条形齿的石槽中,光脚用力擦踩,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不会的人脚掌皮都会搓出血来(后来改为穿胶鞋搓)。 </h3><h3> 工序二是加漂白粉将纸浆漂白。这是一项新工艺。以前未经漂白的纸是黄白色,经漂白后为纯白色。在市场上评定纸的等级时,白度是一项重要指标。 &nbsp;</h3><h3> &nbsp;工序三是打纸浆,即将踩细的竹麻放入造纸槽的水中,由造纸的二人用细竹杆强力将竹麻的细纤维搅动,使其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纤维浆,劳动强度很大。</h3><h3> 工序四是做纸。由二人共同拿住造纸槽架两头的柄,槽架上有竹帘,将槽架在竹麻纤维浆中荡漾几次提起,浆中水份从竹帘细孔及周边流走,帘上就均匀沉积着薄薄一层竹纤维,形成湿纸。荡漾的次数多,沉积的竹纤维就越厚,造出的纸就越厚。然后将竹帘提起,将帘上湿纸移沾到板上。这样能叠积几百张或上千张湿纸。然后开始榨纸,缓慢地将湿纸榨成半干,再以轻细铜镊,逐张将纸揭开成叠。做纸这个工序是技求含量最高的,做纸过程中要适时适量加入植物胶,还有一些操作细节和技巧,全靠做纸师傅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凭经验掌握,才能做成厚薄均匀、合格率高的纸张。</h3><h3> 工序五是焙干,就是将半干的纸刷沾到焙干设备上,一个焙干设备正好一天能焙干一天所造的纸。然后包装出售。</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 <b>  五、家乡“贡纸”的由来</b></h3><h3> 古山贡纸是指我家乡的竹纸,《古山贡纸来由》称:清顺治年间,家乡纸传到翰林院,官场发现这种纸比别处的纸要好,后来纸被传到皇帝那里。皇帝拿纸一看一摸,光滑细嫩,赞不绝口。当问明纸来自湖南浏阳东乡石鼓山,随即称古山贡纸。此后家乡所做的纸,专供朝廷,不流入市场。贡纸分三类,大贡,本色二贡,漂白二贡,大贡作宣传用纸,每担120斤,每担20刀,每刀100张,每张重106钱。本色和漂白二贡每担80斤,每担20刀,每刀100张,每张重104钱。本色二贡作档案用纸,漂白二贡做绘画绘图用纸。纸张大小尺寸,长3.2尺,宽2.4尺。贡纸要求十分严格,工艺流程也非常讲究,生产数量有限。“</h3><h3> 2016年7月25日,网上有”浏阳古山贡纸长沙受追捧“的报导。</h3> <h3><b> 六、竹纸生产对科技文化艺术和商业发展的影响</b></h3><h3> 《中国竹纸史考探》记载,竹纸生产对科技文化艺术和商业发展有如下影响。</h3><h3><b> 1.促进了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b></h3><h3> 造纸是古代商品性较强的行业,竹纸制造业的发展意味着纸的商品量扩大。因此山区的农人因造竹纸而致富,促进了山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竹纸制造业是许多山区农民的衣食之源和谋生之本。</h3><h3> <b>2.加速了古代印刷业的发展</b></h3><h3> 竹纸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促使了古代印刷业的发达,加速了科技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h3><h3> <b>3.推进了书画艺术的繁荣</b></h3><h3> 竹纸作为书画艺术的载体,对推进古代书画艺术的繁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竹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托墨吸水性能好,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崇高的地位。竹纸具有“滑,发墨,宣笔峰,舒之虽久,墨终不渝”的特点,是书画家练字作画和拓帖的佳纸。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传承至今的书画珍品《珊瑚帖》就是作于越纸的竹本法书。北宋大文豪苏轼作书,竹纸十之七八。传为王羲之的《雨后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两书,就是宋代人用竹纸摹写的。清代四川的夹江竹纸是享誉巴蜀的高级书画纸,能与著名的皮纸“宣州纸”比肩,被称为“夹江宣纸”。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都长期使用“夹宣”。可见,竹纸对中国古代和近代书画艺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h3><h3><br></h3> <h3> <b>  七、纸业生产造就家乡繁荣</b></h3><h3> 农村要有副业,使农民在农闲时有事做,手头才活。我父亲从务农转向纸业生产和经营,为家乡繁荣作出了贡献。父亲是带动农村致富的好带头人。</h3><h3> 手工纸业生产的兴望发展,造就了当时家乡远近地区的繁荣,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h3><h3> 一是吸收了大量劳力。由于这种古老的纸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业,又要耗费大量柴火和补助原料,所以纸业生产发展起来,农民在农闲时间都有活干。男人们到造纸户打另工或做长工,女人们上山砍柴卖。本地劳力不够用,还吸引了不少平江县等外地民工来山上打长工。山沟里相当热闹,路上人来人往,山上山歌聊挠,工地笑语欢天。晚上年轻人出外玩耍,手电光穿梭不断。由于山里人多了,收入也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增大,就带动了当地养殖等副食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人兴财旺。</h3><h3> 二是造就了双溪小镇繁荣。“双溪”就是我们溪源坑的一条急流而下的小溪和东侧田黄坑的一条同样小溪在山脚下的汇合处。由于纸业生产的发展,那里成了一个天天大集市,并有几十个店铺。每天有江西排阜那边来的几十担大米来卖,杂货店、小食馆、裁缝店、中药店等相当齐全。白天好是热闹。</h3><h3> 三是纸业生产带动了周边远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生产造纸用工具附件的手工业应运而生。比如张坊镇的手工造纸竹帘生产初俱规模,60里路远的蛤蟆塘的石灰开采业,外地碱业、胶业相应发展,肩挑和人力车运输业相当繁忙。</h3><h3> 四是带动了张坊镇的商业繁荣。张坊镇是纸产品的第一交易集散场所,每天,从四面八方生产的纸,由人力挑到镇上出卖。纸业运营商将收买的纸,由人力车夫运到官渡镇,在官渡装船运往浏阳县城,转由汽车运往长沙或由水路直运长沙。张坊镇纸业生意兴隆,百货买卖繁荣,有几条街,甚是热闹。</h3><h3> 有一些事例,可以说明纸业生产带来家乡繁荣的现象。</h3><h3> 比如,百姓舍得花钱做衣裳,山上引来外地裁缝,一个小小的双溪镇上有两家缝纫机成衣店,活总是忙不过来,长年如此。</h3><h3> 又比如,百姓有病,舍得求医吃药。小小的双溪镇上就有两家中药铺,而且生意相当火。</h3><h3> 山沟里的人相安无事,和睦相处。每逢春节,年轻人聚到一起,耍龙灯和狮灯,锣鼓喧哗,走家串户。</h3><h3> 现在,山上有了电视和网络,更了不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