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三〇二营兰州抗洪救灾纪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三〇二营抗洪救灾纪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五年,中央军委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军百万。</p><p class="ql-block">七月,高炮第六三〇团、新疆73师高炮团、张掖高炮团同时被宣布撤编。</p><p class="ql-block">十月,由撤编后的三只劲旅组建成高炮第七旅。我二营被编入七旅四营,原四、五、六连改编后成七旅十、十一、十二连。</p><p class="ql-block">改编后我部原地待命准备移防临夏。面对老部队被宣布撤编,将要离开生活工作多年的兰州,六三〇团所有官兵无不为六三〇而感到惋惜,无不留恋故乡兰州的山山水水。更令我二营官兵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二营告别兰州的方式竟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六年七月间,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淫雨天气覆盖了兰州大部分地区。时而暴雨、时而中雨小雨连绵不断,淋淋拉拉二十多天。因此,黄河兰州段水位猛涨,雁滩南湖公园进水口溃堤,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地方组织人力物力奋战一昼夜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市区领导把电话打到了我原630二营营部。(军民共建单位)</p><p class="ql-block"> 营长薛平运接到地方政府打来的求助电话以后,立刻向兰州焦家湾630团部留守处首长报告,随后代领全营官兵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部队到达抗洪抢险现场以后,地方群众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面对当时险情,地方领导与我营首长短暂交流以后,迅速制定出了军民联手抗洪抢险方案。抗洪抢险的战斗很快就开始了,冲入洪水里的都是我们营年轻的战士,地方人力与我部分官兵搬运沙袋。可眼看着几十顿的沙袋被扔到了水里,溃堤处却依然洪流不断。我们用了很大的力气去堵溃堤,可扔进去的沙袋就如同草包一样被洪水冲走。不但如此,而且眼看着溃堤处口子越来越大。这样下去,下游群众受灾是肯定的。</p><p class="ql-block"> 情况万分紧急,营长召集各连长研究解决方案。大家一致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冒险下水组成人墙阻拦沙袋飘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堵住溃堤。</p><p class="ql-block"> 一个由几十个战士组成的人墙,很快就在冰凉的水中形成了,组成这个人墙的年轻战士们有的会游泳,有的战士不会。大家拉起手来拼命抵挡着洪水的冲击,尽最大力气不让脚下的沙袋被洪水冲走。</p><p class="ql-block"> 十连班长蒋仲林首先请缨带领全班战士下水。紧随其后有:姚志龙、拜建东、白金章、张福新、张新平(副班长)、黄耀华、颜利代、崔宏伟、孙尚臣、曹建林(副班长)、韩卫民(班长)、陈建国。</p><p class="ql-block">(组成人墙的战友正在寻找)</p><p class="ql-block"> 这个用战友们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的热血组成的水中人墙,发挥了他巨大的威力。 这个水中人墙中最让我佩服的是营部副班长曹建林。个子最小却最勇敢,纵身一跃就跳入水中了,毫不畏惧。</p><p class="ql-block"> 扔进去的沙袋很快原地定位了。看到了人墙的威力,军民联手抗击洪水的信心更足了。沙袋飞速的在大家手中手中传递着,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奋战,溃堤处终于被堵住了。走出激流中的战士们这才感到了腿部的各种不适。有的抽筋、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受伤。有位老战士叫孙尚臣,下水之时腿部就已经被石头擦伤了,硬是忍着疼痛坚持到了最后。</p><p class="ql-block"> 站在岸上的地方领导早就派人准备好了白酒、棉被、医疗队,迎接上岸的勇士。用白酒给战士们擦腿,用棉被裹住战士们发抖的身体。医疗队为战士们包扎伤口。</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抗洪救灾中,蒋仲林荣立三等功,若干名干部战士受到嘉奖。不久,部队接到移防临夏的命令,告别了兰州。</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国家依然不是很富裕。有朋友问我那时候你们的工资是多少?我说那时候我们义务兵不讲工资。每个月有点津贴:四年兵,津贴每月十六元。三年兵每月十四元,两年兵每月十二元,头年兵每月十元,八一当兵第一年每月七元,八零年当兵每月六元。班长务职务津贴每月两元。</p> <h3>班长蒋仲林</h3> <h3>副班长曹建林</h3> <h3>班长韩卫民</h3> <h3>班长崔宏伟</h3> <h3>班长朱金世</h3> <p class="ql-block">原 创:朱金世</p><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赵新安</p><p class="ql-block">校 对:王红为</p><p class="ql-block">二〇一七年八月九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