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h1><p><br></p><p><br></p><h1><b> ——谨以此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归国60周年</b></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前 言</b></p><p><br></p><p>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参加了一场“保和平卫祖国”的战斗。</p><p> 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定。之后,部分志愿军官兵留下来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p><p> 1957年初秋,6岁的我和4岁的妹妹在妈妈的带领下渡过鸭绿江,扑向了当时在朝鲜平安南道桧昌郡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工作的爸爸的怀抱。</p><p> 在那里,我们像小鸟一样四处翱翔,呼吸着战后的自由空气,感受着异国的风土人情,领略着他乡的田园风光,接受着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p><p> 从那时起,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p><p><br></p> <p> 1957年的初秋,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从北京坐火车经丹东过鸭绿江,又换乘吉普车,长途跋涉,来到朝鲜平安南道桧昌郡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驻地。</p><p> (照片摄于志愿军总部大门外路旁,我和妹妹站在花丛中,身后是高粱地。)</p><p><br></p> <p> 在这里,我和妹妹看到了好久没见的爸爸,爸爸也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女儿和她们的妈妈。爸爸高兴地抱着我亲起来,我都6岁了,开始懂得不好意思,慌忙挣脱了他。爸爸又捉到妹妹亲吻她,妹妹的小脸被爸爸的胡茬子扎得生疼,放声大哭。 看到我和妹妹的狼狈相,爸爸妈妈和一旁的叔叔阿姨哈哈大笑起来。</p><p><br></p> <p> 我们和爸爸过上团聚的小日子。营区内外种了好多花,漂亮极了。白天,我和妹妹与几个同是来探亲的小伙伴一起在山坡上疯跑,在结了个大疙瘩的粗绳索上荡秋千;我们也常跟着妈妈到营区外的河边洗衣服,朝鲜阿妈妮们身穿长裙头顶大盆小罐的也来了,妈妈学着她们的样儿在石头上用木棒敲打衣服,我和妹妹看上了她们穿的翘头胶鞋非让妈妈也给我们买。晚上,我和妹妹趴在爸爸的身上,找着他那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贯通伤——子弹从右侧腰部打进穿过胃又从心脏下方钻出而留下的两个枪眼,然后听爸爸给我们讲朝鲜战场和他的故事。 </p><p><br></p> <p> 爸爸给我们讲了毛岸英叔叔牺牲的事情。我和妹妹对“牺牲”有了初步的概念:死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爸爸说:“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孩子,你们知道毛主席吗?”我和妹妹抢着说:“知道!”“知道!”于是“小汽车嘀嘀嘀,里面坐着毛主席,毛主席,挂红旗,气得美帝干着急”的歌谣不绝于耳。</p><p><br></p> <p> 爸爸给我们看了战后他在上甘岭拍的照片,给我们讲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叔叔顽强地守卫着阵地,美国鬼子用炮弹把上甘岭的山头削去二米也没能占领它;以及黄继光叔叔在弹药用尽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眼的故事。爸爸说他是停战后轮换到朝鲜志愿军总部做宣传工作的,没能参加朝鲜前线的战斗,但上甘岭战役是他的老部队十五军打的,他很为老战友自豪。</p><p><br></p> <p> 爸爸还给我和妹妹讲朝鲜阿妈妮安玉姬为了救护志愿军战士,被敌人捉住杀害了的故事。爸爸说他去安玉姬烈士的墓前看望过她,她的墓碑上写着“英雄的——朝鲜母亲”。我悄悄告诉妹妹,“母亲”就是“妈妈”的意思。</p><p><br></p> <p> 爸爸告诉我们他陪同志愿军总部政治部主任任荣伯伯去看望朝鲜阿芝妈妮。爸爸说“阿芝妈妮”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嫂”。爸爸说朝鲜人民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对他们的帮助,他们经常到部队慰问志愿军战士。</p><p><br></p> <p> 爸爸答应带我们去看望志愿军烈士,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来到了依山而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和妹妹还没走进烈士陵园的大门,就已经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之中了。</p><p><br></p> <p> 妈妈赶紧招呼我俩过来留影。爸爸告诉我们陵园才建好不久,烈士们刚刚住进他们的新家;这里是陵园的第一层,一会儿我们还要到第二层和第三层。妈妈指着高大的用琉璃瓦修建的大门对我俩说:“上面的四个大字是'烈士陵园'”。</p><p><br></p> <p> 爸爸妈妈拉着我和妹妹的手,向六角纪念亭走去。爸爸说纪念亭中有一座汉白玉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右侧写着一行小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中间写着四个大字:永垂不朽;左侧是立碑的单位: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p><p><br></p> <p>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陵园的第二层,半圆形汉白玉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好看。我和妹妹充满了好奇,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p><p><br></p> <p> 我们继续前行,来到陵园的第三层,纪念幕墙上写着:向烈士致敬。爸爸妈妈叫我和妹妹向烈士行礼,我俩虽然都还没有上学,更没有加入少年先锋队,但我和妹妹选择了向革命烈士行少先队礼。</p><p><br></p> <p> 我们来到墓地,看到了烈士们住的白色圆形的“家”。爸爸领着我们来到前排中间一座特别大的墓前告诉我和妹妹:“毛岸英叔叔就在这里。”妈妈说岸英叔叔墓碑的正面写的是: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写的是: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的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p><p><br></p> <p> 青山连绵,白云缭绕,烈士陵园的三层景色尽收眼底。爸爸妈妈、我和妹妹与134名革命烈士告别后,沿原路返回。</p><p><br></p> <p> 离开志愿军烈士陵园前我们在这里留下最后一张合影,爸爸严肃地对我和妹妹说:“革命烈士伯伯、叔叔、阿姨们以后就一直住在这里了,你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p><p><br></p> <p> 探亲假就要结束了,爸爸带妈妈、我和妹妹参观了建设中的朝鲜首都平壤市,并满足了我和妹妹的要求给我俩一人买了一双翘头胶鞋。在这座新建的大厦前面,我被太阳晒得睁不开眼睛,直想打哈欠,拍照的叔叔等了会儿不见我有反应,就按下了快门,就在那一瞬间,我张开嘴巴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哈欠。</p><p><br></p> <p> 这高大的建筑、漂亮的雕像吸引着我、妹妹和同行男孩的眼球,可让我不解的是:这些小朋友为什么都不穿衣服呢?妈妈说他们是一群小天使,这些雕像象征着和平友好。</p><p><br></p> <p> 终于要回国了,爸爸把我们送到丹东,并在鸭绿江大桥边给妈妈和我们姐妹俩拍下了这张照片。</p><p> 再见了爸爸,再见了朝鲜,再见了鸭绿江,我会永远铭记这段暂短而难忘的经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 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我的爸爸韦敏士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于1958年10月回到了祖国。</p><p> 为配合撤军宣传,爸爸和同事合写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八年概述》 的文章,新华社向全国报纸发了通稿, 1958年10月25日见报。</p><p> 志愿军总部机关人员回到大连,爸爸代表志愿军将士在大连地区向地方机关、学校、厂矿作了几十场报告,受到祖国人民的好评。</p><p> 回到北京后,爸爸立即领受任务,带着几位既是志愿军总部又是原总政的同事在解放军画报社编纂了第一本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图片册《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图片册于1959年2月编纂完成。</p><p> 至此,爸爸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做的工作全部结束。</p><p><br></p> <p> 爸爸(右四)和志愿军官兵们从朝鲜回到祖国,在大连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p><p><br></p> <p> 爸爸和同事合写的,刊登在1958年10月25日《解放军报》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八年概述》。</p><p><br></p> <p> 爸爸和同事合编的237页的《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图片册封面。</p><p><br></p> <p> 爸爸在《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图片册扉页上用毛笔写下的工作记录。</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br></p> <p> 我从爸爸的个人影集里挑选了几张保存了 60年的照片放到这里,其中有爸爸拍摄的,也有他的同事拍摄的,它们是抗美援朝期间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真实写照。</p><p><br></p> <p> 这张照片是爸爸拍摄的,爸爸在照片背面写着 : 朝鲜伊川郡的三个小朋友。当时新华社发了通稿,刊登在报纸上。</p><p><br></p> <p> 这张照片是爸爸的同事林志常叔叔拍摄的。</p><p><br></p> <p> </p><p><br></p><p> 爸爸还有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黄继光牺牲后他的妈妈来到朝鲜,去看望黄继光生前连队战友时爸爸抓拍的。爸爸说当时的摄影记者都没有拍到这个场景,照片曾登在报纸上。我们孩子在爸爸的影集里无数次看到过这张照片,但十分可惜的是八十年代爸爸把这张照片拿到解放军画报社洗印社去翻拍放大,取照片时被告之找不到了。爸爸无语,我们气愤!爸爸保存了这么多年的宝贝就这么遗失了。</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br></p> <p class="ql-block"> 爸爸从朝鲜回国时带回来一些朝方人士赠送的礼品,其中有人参酒、树皮画和朝鲜儿童穿的民族服装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爸爸从朝鲜带回来的人参酒,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仍是它原来的模样。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这个泡在酒里胖胖的、有许多须根的人参,并把它和动画片《人参娃娃》以及传说中讲的挖人参的神秘故事联系在一起,对人参充满了好奇。</p> <p> 爸爸带回的镶在框里的树皮画约有半米多高。树皮画表现的是朝鲜金刚山风景,山石上插着一块写着"금강산"(金刚山)的标志牌。文革时因怕被造反派抄家拿走,我将镜框从后面打开,将"금강산"改成了"井冈山",并在左侧山头上加了"黄洋界哨所"的标志牌,那时我刚刚从井冈山串联回来。</p><p><br></p> <p> 爸爸还带回来用五颜六色条状丝绸布块拼接做成的朝鲜儿童穿的民族服装,这件小衣服和我们一起走过60年岁月至今仍色彩艳丽保存完好。想当年爸爸妈妈把它当宝贝珍藏起来,我们小的时候一年难得见它几次,倒是在八十年代我们姐妹的女儿都穿过它,当了姥爷姥姥的爸爸妈妈无疑会满足孙辈的一切要求。</p><p><br></p> <p> 爸爸带回来的一些小物件比如沾着金灿灿黄金的矿石、做工精细的木质正方形烟盒(往上一提便能出来一支香烟)等等,早已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p><p><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未经许可不得使用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