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的世界的

风月无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六个民族是怎么来的</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  中国的56 个民族是怎么认定的?说起其来历,67年前一个女孩奇特的赴京之旅,是其中一个重要情节。</div><div>  1950年9月29日,湖南永顺山村教师田心桃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宾。田心桃作为苗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一周年观礼,但田心桃向周恩来说,自己并非苗族人,而是土家族人。</div><div>  当时,土家族不为人所识,这就牵出一个问题,即:中国共有多少民族?当时人们普遍缺少民族概念,自古以来,亦从无确数。这成了新中国亟待解决的命题,因为唯有确定民族数量,才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div><div>  从1953年开始,国家派出大规模考察团,分赴各地开展民族识别工作。这项延续近40年的工作,连同其间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不仅开创了其后国内民族政治格局,更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尝试。</div><div>  三个民族名称的更改</div><div>  历史上,少数民族间互相敌视。为改善民族关系,国家建政之初,周恩来即提出改善少数民族生活。于是,大批民族访问团赴各少数民族地区发放物资并慰问演出,同时还派出大批医疗队,大大改善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状况。</div><div>  为消除歧视,周恩来曾亲自出面,为壮、彝、瑶等三族更改族称。国家建政前,壮族原名僮族,僮是书童之意;彝族原叫做夷族;瑶族早先则被称为徭族。三个民族称呼中皆有贬义,故周恩来倡议改僮、夷、徭三字为壮、彝、瑶,取美好象征之意。</div><div>  在解决各民族间的历史矛盾上,国家倡导天下不分民族,受苦人翻身做主人。最终,中共的政策使中国各民族第一次真正团结凝聚在一起。</div><div>  中国民族识别</div><div>  与西方大多由单一民族构成的民族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民族混居杂处,难以细分。辛亥革命后,虽有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但中国并不仅只有5个民族,后虽有修正,却终未有确数。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认为,中国可能有数十种少数民族,但提到名称的不过9种。</div><div>  鉴于此,1953 年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从主人”原则,让各民族自报族称。结果全国自报登记的民族名称逾400种,仅云南一地便有260多种民族名称。</div><div>  从政治角度考量,庞大的民族数量,将令民族自治区域难于划分管理。此外,各民族人口多寡又涉及少数民族代表名额问题。按规定,少数民族代表需以人口比例分配,若人口数量不足,则至少分配一个代表。但比例不同,会在各民族间一些待遇上产生不平等。故而,甄别上报的400多个民族,判断其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单一少数民族还是较大少数民族中的一支,成了1953年后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div><div>  除民族认定与归并,族名的改称也是重要工作。佤族、布朗族、鄂温克等族亦是改称。佤族原被称为佧佤族,后发现“佧”是傣族对他们的贬称,意为“傣族的奴隶”,遂改正。鄂温克族早先名称有三:通古斯、索伦和雅库特。通古斯和雅库特是俄国人对其称呼,索伦则是满族人对其称呼,意为“猎手”,三者居住地与经济生活不同,但皆自称鄂温克,有一致的民族认同。</div><div>  上世纪50 年代的民族识别大抵结束于1956年,民族调查继之而起,内容涵括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形态以及语言文字。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则由彭真领导。两者各自开展工作。</div><div>  当时,中国尚有许多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无文字。1951年,中共提出 “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充实文字”。1956 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成立,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借鉴的是苏联的经验。1956年2月,中央民族学院举办了400 多人的语言调查训练班,抽调毕业生和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后分赴各地调查。</div><div>  他们共研究了42 个民族50多种语言,帮助有语言无文字的壮族、布依族、黎族、侗族、苗族、彝族等11 个少数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同时改进与改革了拉祜文、景颇文、蒙古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等多种文字。</div><div>  彭真领导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共写出资料340多种,计2900 多万字,整理档案和摘录文献100 多种,计1500多万字。为少数民族拍摄了大量纪录片,搜集了一批少数民族历史文物。从1964 年起,陆续为每个民族出版了简史、简志。</div><div>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发起的大规模造字与书史,奠定了现在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与文化认同。</div><div>  定格在56个民族</div><div>  “文革”中断了民族识别工作。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共着手解决上世纪50 年代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对尚待识别的少数民族进行识别调查。</div><div>  当时,全国要求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人口达500万之多。若再进行大规模民族单立,影响太大,将打破现有民族格局。故当时倾向于对民族成分进行更改,认同已有民族成为民族识别工作的题中之义。</div><div>  因此,除1979 年基诺族被新确认为单一少数民族外,从1978年至1990年10 余年间,未再新立民族。但涉及数百万人族属的归并工作,却如火如荼进行着。</div><div>  其后,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正式确认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9120 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04%。</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br></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我中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我中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我中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汉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维吾尔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满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俄罗斯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家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安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朗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颇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土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鄂温克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纳西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珞巴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赫哲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吉克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独龙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巴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裕固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昌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塔塔尔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撒拉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达斡尔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尔克孜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羌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山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南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基诺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京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兹别克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侗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摩梭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佤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祜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乡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仡佬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傈僳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畲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傣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黎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锡伯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普米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古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鄂伦春族<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德昂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萨克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尼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朝鲜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瑶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布衣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彝族支系撒尼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彝族</h1> <h3><br></h3><div>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汉族人口1220844520人,其中男性625032848人,女性595811672人。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200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其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据如下:</div><div><br></div><div>  壮 族:16926381人,占比1.2700%</div><div>  回 族:10586087人,占比0.7943%</div><div>  满 族:10387958人,占比0.7794%</div><div> 维吾尔族:10069346人,占比0.7555%</div><div>  苗 族:9426007人,占比0.7072%</div><div>  彝 族:8714393人,占比0.6538%</div><div> 土 家 族:8353912人,占比0.6268%</div><div>  藏 族:6282187人,占比0.4713%</div><div> 蒙 古 族:5981840人,占比0.4488%</div><div>  侗 族:2879974人,占比0.2161%</div><div> 布 依 族:2870034人,占比0.2153%</div><div>  瑶 族:2796003人,占比0.2098%</div><div>  白 族:1933510人,占比0.1451%</div><div> 朝 鲜 族:1830929人,占比0.1374%</div><div> 哈 尼 族:1660932人,占比0.1246%</div><div>  黎 族:1463064人,占比0.1098%</div><div> 哈萨克族:1462588人,占比0.1097%</div><div>  傣 族:1261311人,占比0.0946%</div><div>  畲 族:708651人,占比0.0532%</div><div> 傈 僳 族:702839人,占比0.0527%</div><div> 东乡族:621500人,占比0.0466%</div><div>  仡佬族:550746人,占比0.0413%</div><div>  拉祜族:485966人,占比0.0365%</div><div>  佤 族:429709人,占比0.0322%</div><div>  水 族:411847人,占比0.0309%</div><div> 纳 西 族:326295人,占比0.0245%</div><div>  羌 族:3 09576人,占比0.0232%</div><div>  土 族:289565人,占比0.0217%</div><div> 仫 佬 族:216257人,占比0.0162%</div><div> 锡 伯 族:190481人,占比0.0143%</div><div>柯尔克孜族:186708人,占比0.0140%</div><div> 景 颇 族:147828人,占比0.0111%</div><div> 达斡尔族:131992人,占比0.0099%</div><div> 撒 拉 族:130607人,占比0.0098%</div><div> 布 朗 族:119639人,占比0.0090%</div><div> 毛 南 族:101192人,占比0.0076%</div><div> 塔吉克族:51069人,占比0.0038%</div><div> 普 米 族:42861人,占比0.0032%</div><div> 阿 昌 族:39555人,占比0.0030%</div><div>  怒 族:37523人,占比0.0028%</div><div> 鄂温克族:30875人,占比0.0023%</div><div>  京 族:28199人,占比0.0021%</div><div> 基 诺 族:23143人,占比0.0017%</div><div> 德 昂 族:20556人,占比0.0015%</div><div> 保 安 族:20074人,占比0.0015%</div><div> 俄罗斯族:15393人,占比0.0012%</div><div> 裕 固 族:14378人,占比0.0011%</div><div>乌孜别克族:10569人,占比0.0008%</div><div> 门 巴 族:10561人,占比0.0008%</div><div> 鄂伦春族:8659人,占比0.0006%</div><div> 独 龙 族:6930人,占比0.0005%</div><div> 赫 哲 族:5354人,占比0.0004%</div><div> 高 山 族:4009人,占比0.0003%</div><div> 珞 巴 族:3682人,占比0.0003%</div><h3> 塔塔尔族:3556人,占比0.0003%</h3><h3><br></h3><h3>外国人加入中国籍:</h3><h3>1448人,占比0.0001%</h3><h3>其他未识别的民族:640101人,占比0.0480%</h3><h3><br></h3><h3>未识别民族:<br></h3><div>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被汉族或其他民族同化而还未被正式确认的民族,也可能是指民族辨析尚且不明晰而未获官方承认的民族。</div><div><br></div><div><br></div> <h3>中国少数民族:</h3><h3>是指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由于汉族是中国第一大种群,其他民族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h3><div>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div><div><br></div><div>背景介绍:</div><div>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div><div></div><div>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div><div><br></div><div>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div><div><br></div><div>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div><div><br></div><div>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div><div></div><div>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div><div>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div><div><br></div><div>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div><div><br></div><div>分布地区:</div><div>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截至1997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6.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30000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5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 。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br></div><div></div><div>基本政策:</div><div>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br></div><div></div><div>1947年5月,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相当于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区──内蒙古自治区。</div><div><br></div><div>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相继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div><div><br></div><div>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自治地方的数量和布局,与中国的民族分布和构成基本上相适应。</div><div><br></div><div>生育政策:</div><div>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为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国家有关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的精神,制定了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但其政策明显宽于汉族的生育政策。这使得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1990年7月1日为9120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3643万人。</div><div><br></div><div>语言平等:</div><div>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div><div><br></div><div>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div><div>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使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尽管中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其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div><div><br></div><div>近年来民族语言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目前语言多样性保护形势依然严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民族语言重要性的认识。正如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所言:当今处于弱势的民族语言正面临着强势语言、全球化、互联网等的冲击,其社会使用功能正处于逐渐弱化或消失的危险境地;因此有关机构和语言学界都应该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抢救濒危民族语言;保护民族语言,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div><div><br></div><div>宗教平等:<br></div><div>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地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中国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制定了具体政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国少数民族中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普米、纳西7个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保安、撒拉、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10个民族;信仰基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颇、僳僳等族的一部分。俄罗斯和鄂温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东正教。在独龙、怒、佤、景颇、高山、鄂伦春、珞巴等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持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种信仰。各民族群众,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在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他们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br></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h1><div> &nbsp;</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周恩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祖国母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十六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繁花似锦</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异彩纷呈</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