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3> </h3><h3><br></h3><h3> 开篇之前,先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我设计“重走第一二零师战斗路线”共五个部分,之一“山东战场”,之二“东北战场”,之三“南下路”,之四“海南战场”,之五“朝鲜战场”。</h3><h3> 这可能是我完不成的“美篇”,因为JZEN不会同意我的“之五”。</h3><h3> 因为,家在沈阳,先从家乡走起。所以,首篇施行的是之二“辽宁战场”●沈阳周边●“第一二零师诞生地”。</h3><h3> 上篇说的是沈阳周边●“第一二零师诞生地”,本篇续说“第三五五团诞生地”,完成“老部队诞生地”全篇。</h3><h3> 第三五五团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转隶第一二零师的,也许有的人对其历史感到陌生。其实,第三五五团和第一二零师是有“缘分”的,而且不是一般的缘分,是一家人呢!本篇后面将详述“缘分”。(以下简称355团)</h3><h3> </h3><h3><br></h3><h3> 355团“诞生地”——抚顺瓢儿屯(大瓢屯)</h3><h3> </h3><h3> </h3><h3><br></h3> <h3> </h3> <h3> <b>第一一九旅旅史:1946年1月,根据东北局指示,部队于辽阳地区进行合编。22团(355团)以鲁中3师9团为主编成。</b></h3><h3><b> 第三五五团团史(草):1946年1月12日,山东解放军第三师九团於大瓢屯与冀东第十六军分区二十一旅六十一团一部合编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八旅二十二团(355团)</b>(合编中,三师九团二营与六十一团三营对调)。</h3><h3> 其他“非正史”资料还显示了“1946年1月,八旅二十二团(355团)在辽阳瓢儿屯组建”等。</h3><h3> 从以上三段“史料”看,问题不少。部队组建的时间、地点这两个基本要素“不是那么准确”。因为我是“自驾访点”,走起来再说,其他问题放在后面研说。</h3><h3> 去抚顺,先瓢儿屯,再大瓢屯。</h3><h3> 沈阳出发向东,一路前行44千米,到达抚顺市瓢儿屯火车站。</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瓢儿屯站前广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建的瓢儿屯站</h3> <h3> 查资料得知,瓢儿屯站始建于1919年,98岁了。站址建在瓢儿屯村,故名瓢儿屯站。建国后,城区扩大发展,瓢儿屯村融入望花区的街道社区了。</h3><h3> 我想,1946年,瓢儿屯村是存在的。355团在这里驻扎,毕竟不能在车站设营,还是要住在村子里老乡家的炕头上。</h3><h3> 社会在发展,铁路车站也是有进有退。瓢儿屯站由过去的一等站降为三等站,每天对开两趟车,仍然咣当咣当的跑着。</h3><h3> 离开瓢儿屯站,沿着鞍山路继续向东3.5千米,到达大瓢屯站。</h3><h3><br></h3> <h3></h3> <h3> 首先,这不是印象中的火车站,像什么呢?车库?货物转运站?或某小区的“垃圾中转站”?其次,不是大瓢屯站而是大朴屯站。到目前为止,我见过的文字资料都是“大瓢屯站”,甚至网查百度地图也是“大瓢屯站”。谁错了?再次,这是什么性质的车站?客运无站台也没有售票处;货运无平台,也没有进出车辆的道路。照片右下角能看到水泥桩和栏杆,再向右是铁路线,这是怕路人掉下去的防护杆。</h3> <h3></h3> <h3> 原来,大朴屯铁路线为抚矿集团专用线,属于地方铁路不归铁道部管辖。</h3><h3> 网查资料:大朴屯铁路线为抚顺电铁俗称抚顺电车,属于轻轨电车运输系统,拥有专属路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轻轨。</h3><h3> 这条专属电气铁路,1904年由沙俄建成,1905年沙俄战败,日本侵略者续建。建国后,中国抚顺工人接着建。铁路全长301.9千米,2009年客运停,货运、通勤继续。今年已经113岁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矿务局内部职工通勤电车和货运仍在运行</h3> <h3> 网查还得知,大朴屯站始建于大朴屯村址。猜测可能是朝鲜族村庄。现在,大朴屯升格为朴屯街道了。</h3><h3> 现在,回到正题上,八旅二十二团(355团)究竟“诞生”于“瓢儿屯”还是“大朴屯”? </h3><h3> <b>我的结论:瓢儿屯和大朴屯均为“诞生地”。</b>理由有三:</h3><h3> 1、两地相距不远,直线距离不超过2.7千米,一个团分驻两个村子甚至3个村子是很正常的。</h3><h3> 2、1946年初,两个车站均为比较重要的站点,该团分别驻扎并控制两处站点,也是战术必要。</h3><h3> 3、猜测团部设在大朴屯,故团机关参谋或干事以此地为“诞生地”记载下来,留存至今。</h3><h3> 至于为什么写成“大瓢屯”?纯粹是“笔误”。开句玩笑话,355团官兵皆为山东人,知道“瓢”的人肯定比知道“朴”的人多,写“大瓢屯”也就不足为怪了。就是当地人,也是“瓢和朴”混用之。</h3><h3>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战史”记载“辽阳大瓢屯”?我看这与上篇所述的“辽阳姚千户屯”同理。用句大白话说,我们的老前辈们认为,我军占领了辽阳,旅部机关驻扎辽阳,那么兵力所至之处都归辽阳了。</h3><h3> 这样的情况不仅一、二例。如<b>四十军战史记载:纵队成立后,于1946年1月5日,在辽阳腾鳌堡一带,进行了整训练兵。</b>这里说的“腾鳌堡”从清顺治14年(1657年)起,在行政区划上先归“奉天府”海城县后归辽宁省海城县所辖,与辽阳根本“不沾边”。可是,军史上就写“辽阳腾鳌堡”,而且,只要涉及第三纵队(40军)的史料,“军区、总参、总政”皆如此。</h3><h3> <b>这就是历史。</b></h3><h3> 由于瓢儿屯、大朴屯都融入街道社区了,找不到“老村庄”了,也无法再现老前辈们当年驻扎“老乡家炕头”那种军民鱼水情的情景了,很遗憾!</h3><h3> 从大朴屯出来后,我又返回到瓢儿屯站。因为工人师傅们告诉我“<b>雷锋在这里</b>”。</h3><h3><br></h3> <h3></h3> <h3> 进入瓢儿屯站候车大厅,大厅正中有一座雷锋塑像,塑像的基础是用大理石镶嵌的,正面雕刻着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h3><h3> 这使我瞬间产生一种亲切、崇敬之情,当然还有震惊、激动……</h3><h3> 因为,这里真的有雷锋!</h3><h3> 扫视大厅,左侧是购票、候车的地方。右侧是一个展厅,横眉“雷锋精神教育展室”。</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车站工作人员兼解说员</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电脑可点视雷锋电影点播雷锋歌曲</h3> <h3> 因为没有提前联系,展室无灯光,“黑乎乎”的无法拍照,这是在网上下载的两幅图片。</h3><h3> 车站工作人员告诉我:瓢儿屯火车站因为与雷锋的历史渊源而远近闻名。半个多世纪以来,车站人铭记雷锋在车站做好事这段珍贵历史,把“雷锋精神”作为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始终坚持用雷锋精神建站育人。2000年创建“雷锋精神教育展室”, 240平米展厅,收集雷锋相关电影7部、书籍400余本、歌曲20余首,免费对外开放。2002年被沈阳铁路局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 在全国的车站中,树立雷锋塑像的只有我们瓢儿屯站。</h3><h3> 这一大段文字性很强的解说词,工作人员背诵如流。</h3><h3> 工作人员特骄傲、特自豪。</h3><h3> 我觉得:她们真的应该骄傲和自豪!</h3><h3> 据传说:有一天,乘客发生纠纷,吵架升级,愈发声大,售票员与众人劝阻无效……突然,一个声音喊道:“别吵啦,雷锋看着你!”瞬间,大厅安静了……然后售票、检票,一切如故,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h3><h3> 后来,有人说“这是雷锋的力量”。</h3><h3> 这是展室两侧的“浮雕”,两幅雷锋最典型的故事。</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锋扫雪</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夜送母子</h3> <h3> 我是听着雷锋的故事长大的,今天才知道,雷锋的许多故事发生在瓢儿屯站。</h3><h3> 不知道为什么,这使我对瓢儿屯站以至工作人员都肃然起敬。</h3><h3> 因为<b>“这里有雷锋”</b>,这里<b>“雷锋在看着你”</b>。</h3><h3> </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瓢儿屯站荣誉墙</h3> <h3> 站在大厅里,看着雷锋和荣誉墙,让我不由得想起:355团的前辈们,从瓢儿屯出发,打遍了大半个东北战场,在解放锦州之前,驻在苹果园里,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119师《火星报》刊载了事迹。毛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解放军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的事迹传遍了全国。</h3><h3><br></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师史馆图片:苹果树下不吃一个苹果</h3> <h3> “雷锋的故事”与“不吃苹果的故事”的偶然联想,使我对瓢儿屯站有一个期待“愿她永远有雷锋、愿全国的车站都有雷锋”。当然,还有一个期待“愿不吃一个苹果的故事千千万”!</h3><h3> 最后,再接着说355团。</h3><h3> 355团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建国后的建设时期,战绩、荣誉很多,我在研究其历史时,发现有三个特点<b>“可概释该团身世”</b>。供各位参考。</h3><h3> <b>其一,四十军最早成立的部队之一。</b>355团前身的前身,是小山村的一个民间武术队,大约十几个人吧,参加了1937年12月在山东寿光牛头镇起义的鲁东游击第八支队,列编为特务队,这就是355团最初“生长出来的小芽芽”,后来发展为三师九团即355团。这个第八支队后来由鲁东到了鲁中,边打边扩边发展,先后打出来三个团,即352团、355团、360团。追根溯源,这三个团是“一奶同胞三兄弟”。由此可见,355团与360团再与120师是有缘分的,是一家人啊!</h3><h3> <b>其二,唯一“走过”三个师的团队。</b>大致推算一下,355团“抗战八年”在三师(118师)(篇幅受限,其“鲁中”前身变化不详述);解放军(志愿军)50年在119师;武警20年在120师。<b>78年“走过”三个师,四十军仅此一例。</b>355团本来隶属118师(山东军区鲁中军区三师九团),1946年整建制转隶第三纵队八旅(119师)。所以,有的人好奇的问:“119师是河北起家的,为什么355团是山东来的”?2015年“9.3”大阅兵,坐在车上敬礼通过天安门广场的百岁老将军张玉华,是山东威海人,参与组织领导了“天福山起义”,他就是355团合编后的首任政委。</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岁老将军张玉华</h3> <h3> <b>其三,战争时期获得战功的荣誉单位覆盖面最大。</b>查证得知,355团战争时期获得战功荣誉的建制单位占总数的93.7%。而且,从团到营到全部建制连,除一营外,全部都立过战功或授予荣誉。大概可与352团比肩了。120师各团均不可及也。120师没有团一级记功授奖的,营一级仅360团1营授过“锦州尖刀营”。355团的英雄个人也比较多,而且等级较高,可能119师仅有的两个“毛泽东奖章”获得者陈树棠、周恒农都出自355团。120师“毛泽东奖章”获得者仅一人,360团2连郭善训,该连还有一个“朱德奖章”获得者王吉平。在东北战场上,全师两个最高荣誉全落在2连,2连也够骄傲的了!</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奖章</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德奖章</h3> <h3> 记住:355团“诞生”在大朴屯,成立早、荣誉多、走过三个师,是“一家人”呦!</h3><h3>好了,“老部队诞生地”的游记全部完成。</h3><h3></h3><h3>下篇:第一二零师在沈阳周边的战斗。</h3><h3></h3><h3> 冯红生</h3><h3> 2017.8.1 沈阳</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