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鱼非彼鱼”——此山非彼山

井下桃花庵主

<h3>  《芥子园画谱》是清代王概, 王蓍,王臬兄弟等编的中国画入门课稿。自闻世以来普惠了很多喜爱中国画的人们,近现代绘画巨匠任伯年,黄宾虹,齐白石等都从中汲取营养走上画家之路。它的价值无异于西方绘画的基础训练之素描。唯一遗憾的是留传广泛的印本缺少了墨色的变化,但精研它的理论可弥补这个缺憾。</h3> <h3>  《芥子园画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课稿。要想从中学到点东西,两者不可偏废。最好先读读理论再动笔,千万不可盲目临摹,荒率下笔。这跟学书临帖一样,针对这个问题,启功有个著名的诗句:</h3><h3>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功,</h3><h3>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h3><h3>因此,我们在学古人的书画时,弄清楚他们的创作理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h3> <h3> 《芥子园画谱》最大的学术价值是“取舍”的写生突破,是让实景上升到艺术提炼的手段和法则。我们在写生当中需要掌握一些几本的艺术语言与技法,这是艺术高于生活的原则,在面对写生时,没必要把眼前的事物照搬下来,再说,今天,那是照相机可以瞬间完成的事,那么,就面对取舍问题,从谋篇布局到单一的物象都需要取舍。</h3><h3> 取景中就有平远,高远,深远的透视要求,经营位置里讲到“由”,“甲”,“之”等的构图方法,当然,还具有诗情画意的“一江两岸”,“水天相连”式,马远就因构图的偏爱而被称为“马一角”。</h3><div> 单一的物体也有取舍方法,比如,画石须“石分三面”,画树须“树分四枝”,树石成堆要做到“聚三成五”等。总之,取舍的法则与书法的章法一样重要,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齐头不齐尾,和而不同等的布局处理。</div><h3>就中国绘画而言,《芥子园画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总结了前人成功的画法。它虽有程式画的缺点,但也是初学者不得不掌握的“法度”。</h3> <h3>  八大山人在画鱼🐠中说过一句最经典的话:“此鱼非彼鱼”。这也说明作画中取舍的重要性,其实,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都是此物非彼物,特别齐白石的虾的眼睛是画家多年创作的精髓,现实生活中是没有那样的虾,而且虾也没长有那样的眼睛。</h3><div> 俗话说得好,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作画虽在尺寸之内,全在于取舍之间,取舍得当,却可窥天地之灵秀,山水之壮美。清代何镛在《芥子园画谱》后序中赞道:“一病经年,面对此谱,颇得卧游之乐。”并题联:</div><div>尽收城郭归檐下,</div><div>全伫湖山在目中。</div><div>可见此书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