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月10日,西安日报头版刊发稿件《鄠邑区 产业扶贫趟出致富新路子》,对我区壮大优势产业、加大精准扶贫力度的情况进行报道。同时8版刊发我部自采稿件《贫困户老温盖房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鄠邑区 产业扶贫趟出致富新路子</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7年08月10日 01 版</h3><h3><br /></h3><h3> 发展产业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鄠邑区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采取企社联合、订单养殖、折股分红等模式,立足优势壮大产业,使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农家变农场,农民变工人"的角色转换,为全区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h3><h3> "合作代养"让贫困户迎来甜日子</h3><h3> 今年5月,鄠邑区玉蝉镇涝峪口村中蜂养殖基地刚开始筹建,59岁的贫困户贾广亮踊跃报名成了第一批中蜂养殖的经营主体。"我以前养过蜂,知道咋着管理,我只管养好蜂,合作社统一卖,收的时候天天都有车过来拉。"说起中蜂养殖,贾广亮特别激动。</h3><h3> 为了彻底挖掉贫困的穷根子,驻村"第一书记"翟向杰经长期调查与研究,决定将中蜂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点,采用"合作代养"的模式,在村集体中蜂产业建成的基础上,再购置价值2万元的20箱蜂群,通过政策引进的专项扶贫资金,再给每户贫困户投入10箱蜂群,形成每户30箱的规模,统一交由合作社代养,年底进行收益分配,把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变成"股民",有效解决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无法落地的问题。截至目前,涝峪口村通过繁殖再加上合作社的自有蜂群,已达到450箱的规模,成为秦岭北麓规模化中蜂养殖的第一名。蜂群已产出1200余斤原蜜,实现经济产值6万元,已经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的产业发展目标。</h3><h3> 按照涝峪口村制定的帮扶规划,今年实现集体产业的建立和贫困户脱贫,明年中蜂养殖运营顺利后将鼓励非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养殖,实现群众集体增收;2018年到2020年之间,形成集养殖、种植、科普体验、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原生态新型农业产业链,实现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村村民共同致富。</h3><h3> "入股分红"让贫困户实现致富梦</h3><h3> "以前,守着一块土地,靠天吃饭。现在不但有政策性补贴还有土地租金、合作社务工费、合作社分红,一份土地竟然有多份收入,这收入不觉翻了好几番呢!"新义村村民林明亮说。</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新义村距鄠邑城区8公里,交通较为便利。村民经济收入以粮食种植以及外出务工为主。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驻村"第一书记"刘超确定了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产业扶持方向,并成立了瑞民种植合作社,注册资金40万元,主要以苗木花卉种植、销售,家禽、家畜养殖及销售作为产业扶贫的发力点,3月底完成合作社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合作社第一个产业发展项目苗木种植及家禽散养项目已经展开,重点将村内8个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签署意向书,为他们免费提供农药、化肥、机械及苗木,贫困户将以土地流转、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并享受每年合作社的分红。同时探索折股精准量化,按照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的扶贫新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扶持资金折股量化"扶贫合作模式,确保贫困户分享更多资产收益,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激活了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确保扶贫对象长期稳定精准收益。目前新义村在合作社范围内已经形成苗木种植基地46亩,计划形成240亩左右,预计明年可为新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助力村民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讯员 席方圆 孟杨诗桦</h3><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贫困户老温盖房记</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08月10日 08 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通讯员 孟杨诗桦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2017年7月9日,对于鄠邑区蒋村镇蒋南二组贫困户温超社来说,是个特别高兴的日子,他期盼已久的建房梦,在这一天终于成为了现实。</h3><h3> 老温今年52岁,未婚独居,无妻儿,自幼体弱多病,有驼背疾患,靠给人打点小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低微。住在父母留下的50年前建的三间土坯房里,屋顶严重渗漏,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早已成为危房。家徒四壁,窗户无玻璃,无窗纱,炕上铺盖陈旧残破,夏有蚊虫叮咬,冬无避风之地。炕前一件陈旧破烂的木板柜是家里唯一的一件家具,还是父母当年结婚时母亲的老嫁妆每顿饭也是凑合,经常一天一顿饭。一生贫困潦倒的老温也完全丧失了生活勇气,啥也不想干,九分地也租给了别人,年收入不到3000元。房子无力盖,打算这辈子也不盖了,日子就这样混下去。</h3><h3> 2017年6月初,鄠邑区扶贫工作作出了新的调整,鄠邑区石井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杨石信成为了老温的帮扶干部。杨石信忘不了他第一次走进老温家看见的破房屋顶四周到处漏水的情景。这个贫该怎么扶?这个困该怎么帮?他苦思多日,决定先从改善老温的住房开始。自此,让老温住上新房,成了杨石信的心头大事。在村上镇上为老温争取贫困户安置补贴政策、联系多年心生嫌隙的其他兄弟为盖房筹集资金,老温家盖新房有了希望。同时,杨石信通过网络众筹为老温捐资建房,他率先捐款3000元,在他的影响下,短短两天时间,他的亲戚朋友、石井中心学校的党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来自四面八方、全国各地的社会同仁的捐款达21000余元。</h3><h3> 7月3日上午,杨石信又一次来到了老温家,为老温带来了一大堆生活必需品,同时为老温的老房子裱糊了卧室围墙,给窗户钉上了防蚊蝇窗纱,整理了他的卧房和室内外卫生。经过一上午的忙碌,老温家的房前屋后干净了,生活物品摆放整齐了,床铺温馨舒适了,房间亮堂了,老温的眼眶也湿润了</h3><h3> 7月5日晚,生病住院的杨石信为了不耽搁老温盖房进程,偷偷跑出医院,来到几十里外蒋村村干部家里,让老温和村委会签了建房合同。杨石信说:"自6月9日接受扶贫任务进入蒋村首见独居危房户老温,至7月9日老温拆除旧房,短短一月,老温的盖房的钱筹好了,兄弟之间亲情升温了,我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老温居住了47年的土坯房于当天6点拆除,新房8月底就会建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