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今年盛夏時节(07.28至08.04)我们四姊妹及四家的亲友们一行十人分乘三辆车,沿我们在康巴高原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历时八天自驾旅行。起止行程为成都-丹巴-道孚-雅江-新都桥-康定-泸定-成都。</b></h1> <h1><b> 途经都江堰,穿过映秀隧道,便是一派蓝天白云的高原风光。沿着弯延的山道盘行至山顶,便能眺望到几乎终年都有积雪的四姑娘山。穿过巴朗山隧道一路下行,便来到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小金县(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于长征途中在这里胜利会师)。午餐稍事休息后,便向丹巴行进。</b></h1> <h1><b>丹巴篇<br></b><b> </b></h1><h1><b>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康定县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其向东可进入四姑娘山风景区、卧龙自然保护区和黄龙、九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朝南可进入情歌的故乡——康定和泸定桥、海螺沟冰川公园;往西还可进入大香格里拉环线,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承接点和主要景区之一。</b></h1> <h1><b> 丹巴是我父母在康区工作的第二站(第一站是后面行程中的泸定县)。工作和生活时间为1955年初至1960年。我和大妹妹先后于1955年9月和1958年11月在这里出生。当年因父母工作繁忙,孩子无人照管,家里便把在成都生活的姐姐和外婆接到了丹巴。当时因刚解放不久,交通不便,丹巴还不通车,不时有叛乱分子出没。外婆和姐姐还是随着马帮,一路艰辛,翻越大炮山,然后到的丹巴。</b></h1> <h1><b>丹巴甲居藏寨晨曦</b></h1> <h1><b> 甲居藏寨位于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距离县城约8公里,是最具嘉绒藏族特色的藏民居村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甲居”在藏语是百户人家的意思。寨如其名,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星罗棋布,衬以袅袅的炊烟、丛丛的桃花,显得恬静别致。</b></h1> <h1><b>我们居住的这家名为“扎西德康”藏寨是刚新建不久的新居所。内部设施与星级酒店几乎没多大区别(唯一就是还没接通网络,没有wifi)。房东十分热情好客,还是当地的名间艺人。会自行谱写具有民族特色,朗朗上口的民歌,时常在院内与游人举行篝火晚会。房东老阿妈几十年来一直都在县医院工作。晚间用餐时给我们做了丰盛当地特色饭菜。席间一聊我们认得的老前辈们她都认得,连曾经带过我的金妈妈金哥哥一家她也很熟。所以让人感到真有一种故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临别时姊妹们与她老人家合影留念。</b></h1> <h1><b> 离开丹巴,驱车行驶在山谷溪水和蜿蜒的山道间,途经八美小镇(该镇原属乾宁县,后因该县撤并,现属道孚县管辖)。当翻越过海拔为3900多米的圪瘩梁子,一路下来便是十分开阔的高原上的平川(坝子)。虽已时近八月,由于当地气温低寒,眼下尽现油菜花开,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春天。</b></h1> <h1><b> 八美镇虽小,但真是名副其实的美。尤其是遍地黄花时节,引来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小镇及路旁到处可见这样的广告语:”甘孜景色美,这里有八美。”美不美?故乡情。有多美?八美数不尽…… </b></h1> <h1><b> 到了八美镇午餐地——四方缘酒店,还巧遇专程从康定赶来观赏油菜花的张静一家。真是有缘四方来都能相会在一起。我们是两代人的交情。父母是同事和好友,而我们又是同学和朋友。</b></h1> <h1><b>道孚篇<br></b><b> </b></h1><h1><b> 道孚昔称“道坞”,藏语译意为“马驹”,县名依地形而定,县城地形如马,故名。早在公元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春秋时期,羌人西迁,子孙众多,史称西羌或西南夷。隨为附国地,唐属吐蕃,明,清历朝历代史册均有记载。</b></h1><br><h3><br></h3> <h1><b> 1936年,红军长征经道孚,成立了道孚县博巴政府。这里也是川藏公路以康定新都桥分界沿北线的第一个县城(即后的雅江则是川藏南线的第一个县城)。</b></h1> <h1><b>道孚县城的湛蓝天空</b></h1> <h1><b> 道孚是大妹夫一家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和我的许多同学好友插队当知青的地方。此次到这里来,是受到格西乡当年老村长的邀请回来看看。在即将到达目的地前,一道尤如凯旋之门(藏式入城大门)映入眼帘。不由得让我们停车驻足留影。这既是为了迎接游客的一道风景门,也是提示人们留意一路具有典型藏族特色的新民居将展示在人们眼前。</b></h1> <h1><b> 老村长精神矍铄,为人憨厚热情。虽年事已高,但还与当地几家农户承包下了村子后面的一片山地,开发成了“吉祥岭山庄”。在我们前来的这些天,县城正在举办第三届农耕文化旅游节,甚是热闹。山庄也刚开张。鲜美的奶茶,美味的藏餐,崭新的被褥,清爽的草原之风……让我们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山庄之夜。</b></h1> <h1><b> 站在这岭上高处,道孚县城几乎可尽收眼底。</b></h1> <h1><b> 第二天一早,老村长还亲自驱车带领我们一行来到了久已向往的玉科草原。</b></h1> <h1><b> 草原虽美,但这段路程尤为难行。因常年失修,又被夏季雨水冲刷,多段泥泞,处处颠簸。几近行至“垭口”,已能看见漫山的山花美景,便再也没往前行。这里的海拔已是三千六、七百米,行走稍快或爬行坡路已会感到气喘吁吁了。但开阔的视野,烂漫的山花,壮观的山地草原景色让人目不暇接。大家摆着各种姿势,以各种组合照了不少美景,甚至无所顾及地欢快跳跃了起来……</b></h1> <h1><b>雅江篇<br></b></h1><h1><b><br></b></h1><h1><b> 雅江,藏语名“亚曲喀”,即“河口”之意。因系雅砻江重要渡口之一,建制县时也曾以河口命名,后更名雅江,是因其县治所处位置在雅砻江边而得名。</b></h1> <h1><b> 雅江县城不大,依山而建。滔滔雅砻江绕城边而下。我们入住的二十余层的怡都酒店为县城最高的地标建筑。这里也是前往稻城亚丁的最近驿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把全城各大小酒店挤得爆满。这也是我们始料不及的。</b></h1> <h1><b> 雅江是父母在康区工作的第四站(1964年至1966年)当时我们举家来到这里。新来初到,才发现这里气候虽比康定好,但居住和生活条件仍很艰苦。主要是因已在上小学的姐姐和我,当时当地唯一一所小学上学路上都要淌过一条小河沟,涨水季节尤为不安全。教学水平也远不如州府康定,于是父母又让外婆带着我们重返康定读书和生活。</b></h1> <h1><b> 这是在曾住过的原处新修建的县委和县政府办公楼。</b></h1> <h1><b> 雅江呷拉乡(曾改名为团结乡)还是我和大妹妹高中毕业后先后上山下乡当知青的地方。而我在这里整整劳动锻练了两年。</b></h1> <h1><b> 我们知青点共四人,下乡前大半年,因无住所,村里就把我们临时安置在这家主人家的最顶层(用于晾晒和存放粮食的晒台),用竹篱笆一隔而成两间住房,男女各一间。房前还搭建了个用于烧饭做菜的柴火灶。从主人家居住的二层再往上,仅有一根用整木砍成阶梯式的独木藏式楼梯,还得肩挑担水上行。<br></b><b> 当时条件虽然艰苦,但人很单纯,也能吃苦耐劳,每天与老乡们摸爬滚打在一起。还办起了夜校,教乡亲们学文化,用仅有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和传播新闻大事。</b><b>下乡不到半年,就被推选为生产队副队长,75年12月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全县知青代表出席了四川省首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先代会。</b></h1><h1><b> 难忘的知青岁月让我们懂得了艰辛,磨炼了意志。并与当地的乡亲们结下了纯厚的友情。这么些年,几乎未断过与他们联系。虽已时隔四十余载,很多人都已老去,凡健在的人相见谈起那段往事,依然是那样亲切,那样难以忘怀。</b></h1> <h1><b> 楼顶的原住处,主人家已修建成了三间标准住房。主人阿娘再三邀约明后年请我们老知青回到这里。(照片为与主人母女及当年本乡青年好友王贵生合影)</b></h1> <h1><b> 在老房东翻建的宽敞明净的藏式客厅留影。 </b></h1> <h1>在老朋友王贵生家中留影。</h1> <h1><b> 贵生好友还把近日上山采来的松茸带给我们品尝。松茸算是这里的特产山珍。前些年被日本人高价收购用于提练制药等,价格一路飚升。想当年还曾一早与当地青年上山采摘,半天功夫还能采到大半背篓约二十来斤。现在需求的人多了,也就越来越难采到了。 </b></h1> <h1><b>新都桥塔公草原篇</b></h1> <h1><b> 塔公草原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塔公镇境内,距康定市区113公里,海拔3730米的高原地带,川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是甘孜州最著名的草原。</b></h1><h1><b>自康定沿川藏线西行,翻越折多山,过新都桥后北行37.3公里到达塔公寺。沿线的河流、草原、森林、山体、寺庙、藏房建筑和浓郁的藏乡风情构成该景区。</b></h1> <h1><b> 新都桥是川藏线上的一个小镇,位于318国道川藏南北线的分叉路口。无垠的草甸,曲折的溪流,金黄的秋叶,山坡上大片牛羊在安详的觅食,远处散落着几簇藏族村寨,这就是新都桥,号称“摄影家的天堂”(这几张美景照为采用)。</b></h1><h1><b><br></b></h1><h1><br></h1> <h1><b> 一个个典型的藏族村落散布在公路两旁,依山傍水。浅浅的小河与公路相偎着蜿蜒流淌。房前路旁矗立着一棵棵挺拔的白杨,在夕阳中炫耀着特有的金黄。一群群的牦牛,点缀在田园牧歌式的图画中,平添出许多生动。远处的山脊,舒缓地在天幕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满眼蓝色、白色、金黄、黑色、绿色的饱和色块,在秋日阳光的描绘中,凸现着流畅的色彩和线条,恍如置身画中。怪不得这里被誉为“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没有人会把新都桥作为一个行程的终点,这里只是进藏路上的一个驿站。从成都沿318国道一天即可到达,之后从这里向北走317国道(川藏北线)或者继续向西走318国道(川藏南线),一直通往西藏拉萨。</b></h1> <h1><b>新都桥是父母从丹巴调动到公安系统劳改农场工作的地方。(1960-1964年)小妹妹于1962年2月在这里出生。而今走到这里,农场大门位置依旧,但已改为甘孜监狱了。门前那段老318国道虽依稀记得,但已几乎找不到原来的模样了。</b></h1> <h1><b>康定篇<br></b></h1><h1><b> </b><b> 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座跑马山,名扬五洲四海;一曲《康定情歌》千古绝唱,醉了天下人。</b></h1><br> <h1><b> 康定市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以藏族为主,汉、回、彝、羌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b></h1><h1></h1><h1><b><br></b></h1><br> <h1><b>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此考察,深情的赞叹,称这里是:“海外仙山,蓬莱圣地”。</b></h1><h1><b> 康定系汉语名,因丹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b></h1> <h1><b> 一到康定,就受到了小妹夫小舅一家的热情接待。足不出户,便把康定特有的酥油茶,凉粉,锅盔,松茸,青菌,坨坨牛肉各种美食一一品尝。<br></b><b> </b></h1> <h1><b> 第二天清晨我们又来到远近闻名的二道桥。泡温泉,在温泉池游泳,品茗休闲。洗去一行的疲劳,感到一身清爽。</b></h1> <h1><b> 康定是我们姊妹们学习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1960年父母从丹巴公安局调至新都桥农场工作后,就把我和姐姐随外婆安顿到康定上幼儿园和小学读书。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调动至最边远毗邻青海玉树州的石渠县工作,母亲因患风湿性心脏病不能适应那里的高寒气候才调回康定县公安局工作。文革后期姐姐上山下乡回到山西老家,我和大妹妹先后读完高中也到雅江当知青,即后又分别在州委办公室工作和州卫校毕业留校任教。小妹妹高中毕业后便在康定公安局派出所参加工作。直到1986年父母内调至成都后,姊妹们才先后离开康定。历时长达二十余年。</b></h1> <h1><b>跑马山景区</b></h1> <h1><b>蓝天,白云,苍柏,鲜花掩映下的溜溜城。</b></h1> <h1><b> 在康定逗留时间有限,本不打算惊动在这里的老同学们。但当他们从群里分享的两张高原风光照而获取的消息后,早已在康定等候着了。一瓶美酒,一曲去年首聚时改编的班歌,随着悠扬悦耳的萨克斯乐声,让人心欢畅,让人乐开怀……</b></h1> <h1><b> 站在康定城中心的“中桥”上拍摄的夜色美景。</b></h1> <h1><b>溜溜城的夜色很美。州大礼堂门前广场上人山人海。各地游人与当地人们交织在一起,跳着欢快的锅庄藏舞。近年修建的“溜溜城”灯火澜珊,歌舞升平,人流如梭。这巨大的变化几乎让我们这样的老康定似乎也有些找不到北了……</b></h1> <h1><b>康定新城风光</b></h1> <h1><b>泸定篇<br></b><b> </b></h1><h1><b> </b><b> 泸定是川西重要的旅游景区之一,县境内有“高万丈”的二郎山、“蜀山之王”贡嘎山、风光秀丽的燕子沟以及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b></h1><b> </b> <h1><b>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泸定也因此成为革命历史名城,泸定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也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b></h1> <h1><b> 泸定还是五十年代解放初期,父亲从山西南下入川进入西康的第一站。母亲也是从雅安公安学校学习后先后分到这里。泸定县公安局则是父母共事,结识,成家,育女的地方(1953年9月姐姐在这里出生)。于是才有了我们这样一家人后来在康区生活,成长,工作的人生经历。<br></b><b> </b></h1><h3><br></h3> <h1><b> 正是这宗宗往事,悠悠岁月让我们在先后已离别康区几十年后,还依然如此眷恋着生于斯,养于斯的康巴大地。尽管这里边远,贫穷,落后于好些地方,但从父辈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到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把她从农奴社会一下跳跃式的改变成今天这样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面貌,可能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为之欣慰,为之赞叹。</b></h1><h1></h1><h1><b> 那首不绝于耳的《康定情歌》,溜溜跑马山,滔滔折多水,独特纯朴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情系依旧,流连忘返,为我们烙下了永恒的人生印记。</b></h1><b> </b> <h1><b> “二呀二郎山,高呀高万丈”……当初是冰天雪地的崎岖之路,而今从半山处几公里长的隧道就可穿行而过。明年新修筑的“雅康高速”也即将峻工。<br></b><b> 我们还会回来的。还有多少这几十年交往的同学与好友期待着康巴同行和相聚呢!在此也仅仅是从前行中的反光镜里向康巴之行道声暂别……<br></b><b> </b></h1> <h1><b>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相约而行,一路都在寻找那儿时的记忆,都在感恩父母和外婆的养育之恩,都在回味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br></b><b> </b></h1><h1><b> 人生的路还在我们脚下延续,难忘的岁月经历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