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问道洞阳宫 摄影.文/灞水人家

灞水人家

<h3><br></h3><h3> 丁酉伏期,高温连连,炙烤难耐,普天之下,一“热”蔽之。幸应战友之邀,遂遁于秦岭深处纳凉消暑。</h3> <h3>  时居汉中城固县城西北20公里的山口,屋后即是日夜流水哗哗的毕家河山谷。山花烂漫,芳草萋妻。毕家河如一条青龙,蜿蜒逶迤,泛着碧波,跨石跃潭,忽急急缓,一路向南,最终汇入毕家河水库,嫣然一变,成了镶嵌在秦岭深处的一颗璀璨的明珠。</h3> <p>  毕家河村则隐身于河流迴转的一个小盘地里。</p> <h3>几十户农家,守伴着一脉清流,侍弄着几百亩耕地,有水稻、苞包、红薯,还夹杂着豆秧。</h3> <h3>几头牛懒洋洋慢悠悠地晃荡在河边草丛中,不时还会飞来一群白鸳落在牛群身边,也一同气定神闲地在草间觅食,绘就了一幅温馨亲切自然和诸的美丽画卷。</h3> <h3>白天看着鸟语花香,晚上枕着山泉入梦,与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相比,这里无疑成了许多在酷暑中上班族向往的天堂。</h3> <h3>  一日闲聊,忽闻群山峻岭之中正有古迹可寻,名曰“洞阳宫”,乃道家武当派鼻祖张三丰修仙之地,顿起游兴,跃跃欲往。</h3> <h3>事不宜退,说走就走。翌日,天色放晴,便在战友的陪同引导下,驱车前往距乡政府约10公里的红花村洞阳宫。</h3> <h3>这10公里全是环山绕攀的崎岖小路。在每个“v”型山口,总能看到群山迤逦,云海缭绕,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h3> <h3>但这十公里一路上坡,路窄弯急坡陡。路面仅有一小轿车宽,如与对面来车,不倒车一两公里,恐怕难以错开会车。一侧是数十米深的峡谷,一侧是陡峭的山体。弯道大都超过200度,转弯坡度一般都在七、八度以上,好几处转弯倾斜都在十几度以上。在这里开车,既是练方何,又是练胆子。稍有不慎不准,或是撞山崖,或陷排水沟。幸亏由国家扶贫修了水泥路面,如是原砂土路面遇下雨天,这里断断不能行车的。</h3> <h3>攀了一坡又一坡,转了一弯又一弯,翻了一山又一山,真可谓“跃上葱笼四百旋”!开了近40分钟,终于来到了洞阳宫的山门之前。</h3> <h3>不太宽绰的停车场,最多只能停放10台小轿车。再多几台,恐怕把路就堵死了。停下车,即是步行登高,拾级而上。</h3> <p>洞阳宫始建于北魏前,后经明英宗(1459年)在敕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时重又修建。地处老君山巅,头枕秦岭重峦,面对灵崖云海,占地七八百亩,分为上下两院。下院是山门和祖师殿四合院,是香客谒拜和信徒修炼之所。进到院内,有四五位妇女围坐一圈择菜淘米。门廊里贴了一幅手绘的洞阳官景点示意图,另一处墙边则贴了一幅全天作息时间表。看来这里管理虽原始但还是很严格的。</p> <h3>路上偶遇同时上山的的一家人,虔诚地在祖师殿向张三丰祖师跪拜叩礼,一位戴着眼镜一头白须颇有道风仙骨的道家,手执拂尘,念念有词,为其击钟。院中央设有一座相传嘉靖年间的香炉,青烟缭绕,香味弥散,确信这里不乏修身谋道之众。</h3> <p class="ql-block">四合院的正殿楹联,上联写道“庙顶层峦环抱状似莲花绽心”;下联为“山下流水迴绕形如太极图相”;横额为“洞天福地”四个大字。意为洞阳宫乃张三丰在此修仙的自然环境独享天尊。右殿的楹联写道:“只手印石上床间洞阳古迹存,赤脚踏山中雪里寻踪仙形在”。这无疑是说当年张三丰在此留下的神秘传奇。</p> <p class="ql-block">出了祖师殿,从侧门向上院攀去,拾阶而上,两边苍松林立,翠鸟翻飞,登上南天门,又越钟鼓楼、天王殿和八仙殿,即到了玉皇殿。</p> <p class="ql-block">玉皇殿是洞阳宫的最高点。站在这里,极目阔远,群山拱首,苍松溢翠,山岚迭嶂,大象万千。遥想当年张三丰云游四方,择此福地,与世隔绝,潜心苦修,确为独具慧眼,心智超凡,道行深邃。</p> <p class="ql-block">从玉皇殿后门出来即是下坡,向东北和西北分为两岔山岰。西北岔有观音殿、三清殿、娘娘殿、济公殿。拔木井和观景台等。</p> <h3>东北岔则有太白庙、张爷洞、张爷楼、张爷泉等。</h3> <p>但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庙殿,都属明清建筑,不备汉唐雄风恢宏,金碧辉煌。</p> <h3>绝大多数建筑仅为几间不大的庙堂而已,除了祖师殿和玉皇殿,大都香火冷请,人迹罕至,甚至破败不堪。这都是地处崇山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所致,与陕北的白云观的建筑不乏相似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张三丰在此修仙的功德传颂,居高声远。</h3> <p>张三丰是武当派创始人,不仅在道教和武林江湖中传奇甚多,而且亦是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诸多皇帝慕名崇拜以得延寿千年的偶像。有心的人会琢唐,其名三丰,为何不谓二丰四丰,或三峰五峰?</p> <p>这里面据说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称,道家认为三为阳,即乾;三字加一坚,为太极八卦之阴,乃为坤。三丰者,乾坤合一也;乾坤合一,即得大道成大仙。</p> <p>另一版本则说,离开洞阳宫后(时称老君山),中统元年张三丰云游宝鸡山中,忽见三座山峰,挺秀、仓润、可喜,遂号三丰子。亦因“峰”与简体“丰”字同音,而错称“张三丰”。据清代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记载,某日,张通仙人站在金台观上,凭栏南跳,看见正南对面的鸡峰山的三座高峰,挺拔险峻,直插云霄,尽收眼底。恰好此时旁边有人问他尊姓大名,他就顺手指着那三座高峰说,自己号“三峰”。人们由此称他“三峰居士”。时间不长,他又觉得“三峰”这个名号有些不雅,担心易被人与“三峰采战术”相联想,而玷污自己的清誉。但若更改还得知会众人,带来不少麻烦。他联想到八卦中,“乾爻三连,而坤爻六断”,便从坤土之中,竖一根浩然正气,补其断而全其一。从此,他即更名“全一”,字“三丰”。</p> <p>张三丰,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生人,本名通,字君实或君宝,号玄玄子,辽宁阜新人,全真武当派祖师,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通儒学,善书画,工诗词,擅搏击,太极拳创始人,元代技击家,武当派创始人。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南宋末徙辽阳懿州(今辽宁阜阳)。据历朝实拓考证,逝于1464年,享年217岁,是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p> <h3>张三丰谈经论道,主要是继承了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三教同一的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自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流,但三教之间的相互攻许从未休战。</h3> <h3>张三丰站在道教的立场,只承认有正邪之分,否认有三教之分,所谓的三教,不过是儒家孔子、道家老子、佛家释加牟尼创始人不同而已。</h3> <p>他认为,“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在他看来,儒、佛、道都讲道,其社会功能都是“修身利人”,佛家“行道济时”,佛家“悟道觉世”,道家则是“藏道度人”。</p> <h3>儒家修养人道,仙家修炼仙道,而张三丰则把二者统一起来,以修人道为炼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合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巧妙地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需家的道德学说揉合在一起,曰;“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在其中,大才大德在其中。”</h3> <h3>后来,因封建朝代皇帝既追求道家修性延年,更关注于封建专制的巩固,在清朝的一次三教官廷辦论对决中,道教失宠失败,从而走了下坡路而一蹶不振,全然失去了张三丰近200年对社会的影响力。但张三丰人人生而平等、修身利人、人道只有正邪之分、有才更须有德等朴素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当下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梦圆,仍然是一束散发着清香的思想花朵。</h3> <p>  鉴于张三丰为武当派开山鼻祖。道家内丹祖师,道家拳术祖师,又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开宗明义主张“福自我求,命自我造”,且身践体行了217年,因而历代诸多梦想万寿无疆的帝王,都成了他的忠实粉丝追捧偶像,尊封累加,显赫久远。元惠宗敕封“忠孝神仙”,明成祖敕封“犹龙六祖隐仙寓化虚微普度天尊”,明英宗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赐号”“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则封“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号“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等等。由此足见张三丰在几个朝代的影响张力。并将张三丰在老君山的修仙之地物名“洞阳宫”,以示纪念。而洞阳宫则是张通云游宝鸡更名为”三丰”之前的修炼之地,自然亦成了历代信徒绵绵不绝的谒拜圣地。</p> <p>清乾隆年间,道徒陈本家修复百余丈城墙一圈,并栽松杉三千余株。宣统三年(1911),道徒刘宗德主持修建石阶360级。1937年,道徒魏成新修建了灵官堂、张爷洞、太白庙、黑虎泉。1985年,国家宗教政策恢复后,相继又修复了三清殿、玉皇殿、八仙殿和土地庙等。历经沧桑,薪火相传。隐匿在秦岭深处的洞阳宫,已成为渐进开发的文化宗教旅游地。</p> <h3>有兴趣的驴友,不妨驾车来此一游。这里肯定看不到都市的繁华和喧闹,却一定会看原生态般山林美景,呼吸着带有草木芬香的请新空气,看一看张三丰仙道修炼的洞天福地,或许对道教有一二了解,自然也免不了沾上一身仙气哟!</h3> <h3>一个鲜为人知的道观等候您觅读仙踪!</h3> <h3>一群云海漫卷的山峰等待您猎奇探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