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长沙、聊湖南(二)

李平

<p class="ql-block"> 2016年,长沙GDP总量9328亿元,在全国城市经济体中排名第13位。如果换个角度,从人均GDP看,长沙只落后深圳、广州、苏州、南京、无锡几个城市,排名全国第六,要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城市”。长沙地域不大,只辖两县一市,人口700多万,不如有的城市管辖面积大,人口众多。中国地域面积最大的城市可能是重庆,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海南、台湾两个省加长沙地区面积之和,颇有好大喜功的之嫌。</p> <p class="ql-block">  自从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再打造几个国家“中心城市”后,引发新一轮城市间竟争,各地纷纷表态要争当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成为各地最时尚的口号。长沙自然不甘落后,也是竟争队伍中的一员,自信满满地提出“长沙争当国家‘中心城市’恰逢其时”。不过,从近期舆论看,长沙竟争国家“中心城市”呼声不高,关注度要低于南京、杭州、武汉、成都等几个主要竟争对手。</p> <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说,综合历史、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长沙与上述几个城市比,综合实力上确实还存在差距。历史上长沙开发较晚,也没有地理优势。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把全国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六个大区,南京、杭州、武汉、成都分别是所在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他们更多的得到国家的关注,分配了更多的资源,安排了更多的建设项目,集中了更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国家社会经济布局中他们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院有150多个直属科研院所,在全国有12个分院,其中就有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分院,在湖南的直属科研机构只有“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一家。这些科研院、所集中了全国最好的科研人才,最好的科研条件,承担了最顶尖的科研项目,代表了我国最高的科研水平。</p><p class="ql-block">名城必有名校,南京、武汉是全国著名的“科教中心”,有许多著名的高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名可进全国前十;“四川大学”也是一所老牌名校,全国排名可进前15,也属一流高校之列。长沙的最高学府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在全国排分别在20名、30名左右,与一流高校存在差距。有人可能会说长沙还有“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大”名气够大、牌子够响,但按照统一考核指标排名,“国防科大”也只能排17、18位。两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多少,是衡量高校师资水平和科研力量的重要指标,“国防科大”与湖南大学一样,都只有四、五名院士,只有中南大学的零头,同其它一流高校比,差距就更大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有文化品位、文化底蕴,是城市竟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人们热爱所在城市、选择安家立业的重要理由。长沙至今长沙没有一所高水平的艺术院校,也没有一所普通体育高校,体育、艺术方面的人才大多流走他乡。在全国篮球、排球、足球等最高水平的职业联赛中,长沙没有一支队伍参加。不得不说这种状况与“中心城市”的地位是不相称的。</p> <p class="ql-block">  长沙近期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也不必自卑,完全可以淡定的看待这些,甚至可以好玩的心态坦然处之。改革开放初期,谁能想到长沙会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呢?谁又想到苏州会在全国城市经济体中排名上升到第五位呢?“中心城市”不是谁想打造就可以打造出来的,也不是国务院一个“红头文件”就可以搞定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搞了十几个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结果该衰落的照样衰落,有的还是衰落最快的,如沈阳、哈尔滨等。后来国家又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战略,几乎把全国都“打造”了一遍,面对东北的衰落,同样无可奈何花落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打造几个国家中心城市”本来就是一场游戏,大可不必太当真,谁也“打造”不了客观规律。也许中国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中心城市”,四、五个就足够了;也许又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谁能说得清呢?走着瞧吧。</p><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