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农中情(副本)

赵晓明

<h3>  </h3><h3> 作者:赵晓明</h3><h3><br></h3><h3> 音乐:友谊地久天长</h3> <h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经在知青老师的教导下走过四十个春秋,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四十年来,我们从没有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的师生情总不会变,相互之间的祝福更不会变!</h3><h3> 是啊!人生有多少个四十年啊! 现在,就让我们在忙碌之中抽出一丝闲暇,去往事里走走,去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吧!</h3> <h3>  这是一张高中(农中)毕业照,77年高中(农中)毕业至今已40周年。</h3><div> 40年的漫长岁月的洗礼,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如今是饱经风 霜年过半百的爷爷奶奶。</div><div> 时间的流逝,隔不断当年师生的情怀,岁月沧桑,抹不掉心头的记忆。</div> <h3>这是78届高中毕业照。</h3> <h3>  1975年7月15日我们这一批学生,初中毕业了。当时的教学政策是推荐上高中,条件是家庭成份好的,父母是领导干部的,还有是老师的子女。还剩好多的学生没有着落。</h3><h3> 突然,大好消息传来,苏独仑公社成立高中了。(当时叫农中)喜悦的消息传来了,全苏独仑公社这批没有着落的孩子们终于找到了去处,都能重新上学了,也给所有没有着落的孩子们的父母解决了一大难题。</h3><div> 学校老师是由知识青年组成,其中,有吴春华老师,蒋志华老师,周珩老师,林双萍老师,当时的人们开玩笑说:他们是农中的“四人帮”。</div><div> 知青他们是有知识,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的一批青年。扎根在农村为贫下中农服务。</div><div><br></div><div> 1975年9月1日农中开学了,可是教室在哪里?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我记得称之为“四人帮”的四位老师在长满草的沙丘旁摆放了两个课桌我们报了名。第二天几位老师率领着报了名的学生们开始了艰苦的建校大运动。动员新生有箩筐的拿箩筐,有铁钎拿铁钎,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由其是林老师忘记了自己是个女同志,干劲十足,不怕苦,不怕累,和大家一起从长满草的沙丘一钎一钎,一筐一筐把它夷为了平地,真有一股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平完了房根基,在桥南(过去叫烂大渠)开始扣土坯子,泥里来水里去,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干着,都区别不出男老师和女老师,男同学和女同学来了。土坯晒干了,用人工拉的车拉到房根基中央,和泥的和泥,搬坯子的搬坯子,盖呀盖呀。一天天的过去了我们终于有了成效,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教室。</div><div> 第二年农中又开始招生了,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又开始了迎接新生,又给小弟弟妹妹们盖了两间房。在两年的高中生涯里,还参加不少的支农活动,哪里受灾哪里就有我们农中的老师和学生。</div><div> </div> <h3>  吴春华老师正在专研学习。</h3> <h3>  学校建成后,开学学校进行了一周民兵训练,锻炼了我们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h3> <h3> 苏独仑公社武装部刘德业部长,指挥我们怎样瞄准,怎样用枪,实弹演练。</h3> <h3>  吴春华老师讲课有特色,认真负责,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吸收知识,教学方式独特,很有吸引力。深得学生的好评,是一位十分称职的好老师。</h3><h3> 周珩老师为了农中的成立、建设、工作兢兢业业,求知进取,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奔波着,探索着。在讲课总是给人一种明明白白的感觉,是一个丰富有经验的好老师,对学生很关心,常常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有什么困难总是会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导。</h3><h3> 蒋志华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能跟着老师的思路,气氛活跃,整节课下来有收获,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上课例题丰富,不厌其烦,细致入微。批改作业时认真及时并注意讲解。使同学们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做到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开导学生,劝告我们努力学习,刻苦奋进,珍惜今天的时光。</h3><div> 林双萍老师对工作勤勤恳恳,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堂中,他能循循善诱,强调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启发思维,在调节气氛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我们情深似海!对我们恩重如山!</div> <h3> 林老师非常认真的,、耐心的,、语重心长的给我们解答疑难题。</h3> <h3> 林老师对工作勤勤恳恳,对学生平易近人,和我们女学生情深意长。</h3> <h3>  我和林双萍老师,师生关系加天津老乡,亲上加亲,情深意更重!友谊地久天长!</h3> <h3>  时间如流水两年同窗苦读和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血肉情。</h3><h3> 1977年7月15日两年的高中就要结束了。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合影留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难舍难分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h3> <h3> 这是78的学生和知青王玉泰老师的合影。我们已经农中毕业了,王老师也调到了农中任教。农中虽然小,但老师都是德高望重的知青老师。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生。</h3> <h3> 母校一别转眼间我们已走过了三十个春秋,回想起学校生活的一桩桩,一暮暮,毅然是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让人激动不已!</h3><h3> </h3> <h3> 三十年了,这是我们农中77届毕业后的第一次大聚会。在这里由衷地感谢崔旭光,蒙正雄,班成义,王润友等同学的牵线搭桥,才促成了今天的聚会、才见到了从天津赶来的,尊敬的班主任蒋志华老师夫妇,才圆了多少年来我们心间的企盼。</h3> <h3><br></h3><h3> 我们虽然不再有年轻时的蓬勃朝气,也不再有少时的青春浪漫,但几十载岁月的沉淀,使我们的师生友情之泉,更深、更浓、更纯!</h3><h3> 那一年,同学们高兴地说:三十年没聚,一年聚了三次。</h3><h3> 同学们自发的聚了一次,蒋志华老师夫妇回来一次,林双萍老师回来聚了一次。遗憾的是林老师回来,由于特殊原因我没能参加这次的聚会。</h3> <h3>  苏独仑中学校庆四十周年,我们和蒋老师夫妇再聚首,同时邀请了苏独仑中学78届的同学们一起聚会!</h3> <h3><br></h3><h3> 弹指一挥间 ,四十年过去了,啊!我们的母校尽然建设的如此美丽,光彩夺目!</h3><h3> 相隔四十年的今天,是个令人难忘、令人高兴、令人幸福的日子。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们和蒋志华老师再次相聚,心情无比的激动,还有78届的同学们,纷纷在教学楼前合影留念。</h3> <h3>  蒋志华老师在庆祝会上讲话:我们虽然相隔千里,师生之间友谊是一段割不断的情,是一份躲不开的缘,愈久愈珍贵,愈久愈甘甜。</h3><h3> 我们曾经疏于联络,可师生之间的情意不变,思念不变,相互之间的祝福更不会变。</h3> <h3>  78届的同学们还精心准备了歌舞和演唱。</h3> <h3> 同学们和蒋志华老师观赏了乌梁素海。</h3> <h3>来到了乌拉特中旗,品尝了马奶酒。</h3> <h3>  刘保成,赵树理二位同学在蒙古包里的盛情款待。</h3> <h3>半生缘,一世情是真的,苏独仑公社天津知青,自发的前来怀来县沙城看望我父母亲,其中就有我的恩师,吴春华老师,周珩老师,王玉泰老师。</h3> <h3>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举杯恭敬久别了的亲人,我的恩师。</h3> <h3>激动的喊了起来,相互拥抱,握手,热泪盈眶。</h3> <h3>  &nbsp;</h3><h3> 见了老师格外亲!</h3> <h3>王玉泰老师亲笔书法,送我们姐弟三人一首情歌,非常感谢我的老师!</h3> <h3>期待我们再相聚,祝我们农中的师生友谊地久天长!</h3>